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春節回老家過年,村里人都在討論,“上面”有政策,村里在村口劃了一塊空地,愿意到那里集中建房的,財政就會補貼2萬到6萬元不等,但前提是,原來的宅基地必須放棄。不少尚未建房的村民躍躍欲試,想拿到這幾萬塊錢的補貼。我向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同學打聽,確有其事,他說這是不少村鎮都在探索打造特色小鎮的第一步。
“要建‘特色小鎮’,當然得先把村民聚集起來,有個集鎮的樣子是吧?不僅是我們縣,不少縣已經提出要打造‘旅游小鎮’、‘度假小鎮’、‘養老小鎮’了,各地都在推。”同學說。
特色小鎮建設并不稀奇,但現有的很多特色小鎮,都有成熟的產業,比如溫州樂清市的柳市鎮,被譽為中國“低壓電器之都”,“電器城”,有德力西這樣的行業龍頭企業;廣東順德北滘鎮,更是有美的這樣的家電巨頭,也是有名的特色小鎮。但一如我家鄉贛西北這樣的偏僻地區,一無特色產業,二無特色人文景觀資源,要打造特色小鎮,卻是有點稀奇了。
我在網上搜索特色小鎮的資料,發現關于特色小鎮建設的新聞鋪天蓋地。根據百度指數,從2016年7月起,特色小鎮的熱度就一直沒有下來過,到2016年10月更是達到了一個小高潮。我梳理了特色小鎮火起來的經過。
2016年7月份,住建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三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
2016年10月,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全國共127個小鎮由三部委認定。
隨后,各地開始發布地方特色小鎮推進方案,比如江西省政府于2016年12月20日發布《江西省特色小鎮建設工作方案》。也就是在這之后,地方上開始有計劃地落地特色小鎮的開發,也就有了老家的“集中建房補貼”一事了。
特色小鎮的建設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推進大中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但在最近新聞的報道中,不少地方在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的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偏差。
我根據實地走訪和訪問,總結了在推進的過程中,至少需要避免的三個方面問題。
一是避免有小鎮無特色。
特色小鎮主要是指有突出的產業特色且要素聚集的小城鎮,在20世紀80年代,以工業為主和以市場為主的兩類鄉鎮企業的發展,使得不少沿海地區的鄉鎮得到發展,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例如浙江省內興起了各類市場,這些有專業特色的市場在當時就是特色小鎮,奠定了后來小城鎮發展的特色基礎。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李鐵在接受《財經》雜志采訪時說,在推動特色小鎮的發展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正確認識城市發展規律,讓產業完全按照市場規律發展起來,自發形成,而不是政府推動。政府在特色小鎮的培育過程中,應該是起引導和強化服務的作用。
而要尋找與市場相符的特色,更應該因地制宜地從產業中來發掘。全國政協委員、江西師范大學教授王東林認為,對于江西這樣的中部省份來說,要推動特色小鎮的建設,應該從地方的產業中來、從生態農業和小鎮所具有的城鄉優勢所衍生的服務中來。比如,既可以是特種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的“百合小鎮”“蓮荷小鎮”“葛根小鎮”,從事中草藥種植加工并集結中醫妙手的“百草小鎮”“石斛小鎮”“杏林小鎮”,或者從非遺中復活的從事傳統手工藝和旅游產品生產的“木雕小鎮”“竹編小鎮”“漆器小鎮”等,總之,關鍵在于培育其特色。
二是避免有地產無小鎮。
李鐵介紹,從目前全國地方的特色小鎮建設情況來看,一個突出的問題是,一些地方政府紛紛動員房地產商主導開發特色小鎮,很多政策幾乎的促進房地產發展的翻版。
從國內特色小鎮發展的經驗來看,沒有任何特色小鎮是通過地產來形成居住區或者產業園區發展起來的。原因其實也簡單,在特色小鎮的發展過程中,如果引入房地產業,一定會托高小城鎮的各項成本,在房屋租金高漲的情況下,將會失去小城鎮低成本這一核心競爭力,對其他各種特色產業只會形成擠出效應,而不是實現吸聚效果。最后的結果是,地產建起來了,產業進不來,人員也留不住,最終有地產無小鎮。
推進特色小鎮建設,根本目的是希望回歸以實體經濟為主導的發展模式,以給實體經濟創造更多的空間,而不是以另一種形式在三四線城市給房地產“放水”。1月19日,住房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趙暉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指出,有關全國各省特色小鎮建設一哄而上的報道比較多,要堅決避免打著特色小鎮名義搞圈地開發。
三是避免有小鎮無文化。
中國農村的“鎮”大多脫胎于傳統村落,小鎮文化、村落文化是我們發展特色小鎮的基礎。文化部青聯委員、鄉村文化保護與發展志愿行動發起人蔣好書認為,特色小鎮根在文化。要從精神高度理解小鎮文化,真正珍惜尊重本地居民的歷史記憶和美好向往,真正用心整理、提煉本地特色并將“特色”加以保護、挖掘、傳承和創新設計。
蔣好書認為,特色小鎮也大都經由歷史形成,歸結起來基本具有以下五大核心元素:一是特色精神地標、政治地標、社區與公共空間;二是特色名人故居、莊園農場、博物館、文化傳承與教育機構;三是特色品牌美食手工、物產市集、風俗規矩、生活方式與特色企業;四是特色儀式節慶、展會賽事與相關類別上下游產業;五是特色自然景觀、旅游民宿和生活體驗。這五大核心元素,基本和當地的自然文化和人文社會精神相連,如果切斷文化的“臍帶”來憑空建設特色小鎮,最終將成為落不了地的空中樓閣。
特色小鎮的發展,以產業為動力,有特色的支柱產業,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產業園、風景區,而是兼具人文社區的居住、生活功能。從浙江經驗來看,特色小鎮是“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重要功能平臺。
不過,我們在總結國內經驗的同時,也應該抬眼看看歐美特色小鎮的發展,比如我們要打造“花卉小鎮”可以看看法國的“世界香水之都”格拉斯小鎮,打造“金融小鎮”的可以看看美國的“對沖基金傳奇之地”格林威治小鎮,打造“生態小鎮”的可以看看丹麥工業共生的“生態之城”卡倫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看別人用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打造的特色小鎮的得與失。
*本文轉載自秦朔朋友圈,作者 梁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