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時間回到2017年的最后一天,參加完羅振宇的跨年演講,我站在酒店房間的落地窗前,看著上海外灘的煙火,獨自喝著香檳,心里感慨萬分。
零點剛過,一大波微信祝福消息在手機屏幕上飛速彈出,然后被一條又一條的新消息覆蓋。
看朋友圈里, 我擦,平日里拼的不要不要的小伙伴們,都TM度假去了。
香港的同事K已經在Aspen了,看著她認真學習滑雪的樣子,我忍不住也想去滑雪場的酒吧喝兩口,順便嘲笑一下她摔倒的囧樣。
去Sydney的小伙伴L已經跨完年,正在公寓里和一幫朋友Barbecue,他準備通宵,然后去海邊看新年日出。
好友V此刻正在熱帶的島嶼上騎著車,他報了一個3天的冥想課程,這會兒正準備去上課。
看到他們,我看到了新時代年輕人的普世價值觀。
深入骨髓的精致主義
精致,其實是對生活的精細化管理。同樣是穿衣,我們不再滿足于父輩要求的保暖功能,而是時尚和潮流。
看似非常隨意的搭配,其實處處是品牌的小心機。濃妝艷抹已經是過去式,素顏也很美的背后或許是精致的裸妝和半永久。
可能許多人會說,這就像20年前的美國中產。
的確,我對中產的印象是美劇里描述的年入10萬美金左右,在郊區有個大house,從事專業性工作的人士,比如醫生、律師、工程師等。
但,總覺得和我們有點不一樣。
我理解的新時代年輕人是:80、90后,受過高等教育,從事專業性或管理性的工作,年凈收入在10~50萬,有著新消費、新審美、新連接的價值觀。
那么,為什么80后、90后更容易成為精致化新消費的主力軍?
1978年,也就是恢復高考的次年,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步伐,而在此后出生的人,伴隨著第一批80后奔四和最后一批90后成年,是改革開放成果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時間賦予80、90后的是物質水平的高速增長和精神需求的極速膨脹。
在經濟學里,我們通常用恩格爾系數(Engel's Coefficient)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富裕程度,簡單來說,它是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
40年前,我們有60%的收入,在某些地區可能是100%,用于解決溫飽。而在今天,只有30%的收入是用于食品支出的,而越來越多的開支可能用在出行上。
旅游逐漸成為必需品
中國歷史上眾所周知的旅游名家如李白、徐霞客、鄭和等,無不是王公貴族、文人墨客,旅游在古時不是必需品,而是奢侈生活,是少數人享有的特權。
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當人類解決物質層面的需求后,會不斷探尋并滿足其情感、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等方面的需求。
于是,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叫旅游恩格爾系數。這個很好理解,其實就是旅游支出占個人消費總支出的比重。旅游恩格爾系數越大,意味著這個人精神追求的需求越大,不過,專業代購不算在其中。
最近,大家都收到了支付寶的年度賬單,在過去的一年,你的旅游出行的支出占了多少?反正我看了一下,我的支付寶里全是樓下KFC的賬單。嗯,所以我還要多多努力,爭取早日脫貧,不拖大家的后腿。
相比父母們走馬觀花式的跟團游,年輕人更喜歡自由行,他們會提前好久搜攻略從而制定個性化的行程。
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偏愛深度游,他們更注重參與感、擁有感、和體驗感。像加拿大滑雪、澳洲品紅酒、摘櫻桃、美國一號公路自駕、坐直升機看跨國大瀑布等項目受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青睞。
而在住宿方面,同樣的價格,年輕人不再限于住星級酒店,而更多地關注有特色的民宿和公寓。
如果有機會,我特別希望能在裝飾得像家一樣溫馨的民宿或者海邊的公寓里住上一段時間,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要知道,能放空自己,也是很多人不具備的一種能力。
擁有不同身份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回顧過去的一年,我發現自己最大的變化來自于社交升級。這種打破地域、工作性質還有行業限制,建立起來的新的鏈接,給了我不同的身份。
一年前,我還只是一名金融民工,一年后,我既是講師,也是兩本書的作者,同時還是創業者。
經常參加讀書交流會、創業早餐會和其他社群活動的人,一定對新的鏈接有很深的體會。
傳統的職業標簽越來越滿足不了年輕人的個性化需求了。我們希望自己能夠被重新定義,我們希望被賦予新的身份象征。
因此,很多人一邊在朝九晚五,一邊在投資創業。
比如,我認識的不少人就特別向往大理和麗江邊上民宿主人的生活,沒有霧霾、沒有焦慮、沒有擁擠,似乎這是逃離北上廣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做客棧老板、酒店股東,也似乎成了一種潮流。
但自己開民宿,前期投資成本過高,沒有專業的運營經驗,很多人可能會以失敗告終,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對于普通人來說,更好的選擇是讓專業的人和機構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用不多的錢,投資一家精品民宿或設計酒店,在度假時可以免費入住,平時又能享受到經營收益,這樣“投資+消費”的形式,或許最適合年輕人第一次投資。
*本文來源:雪球,作者:Spenser,原標題:《消費升級:年輕人第一次投資的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