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隨著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出境游市場的日益成熟,高端出境游市場迎來商機,個性化、定制化的高端旅游產品逐漸成為市場的寵兒。其中,以極地旅游為代表的富有挑戰性的小眾目的地近年來受到廣泛追捧。
新時代下,極地旅游的概念和含義,也由“南北極極地”拓展為廣義的“極地、海洋、沙漠、山地”等極致自然條件下的高端定制旅游,以及涵蓋廣泛含義的冰雪、露營、登山、越野、探險、深潛、狩獵等高端戶外特種旅游。不過勢頭最盛的,仍要數南北極旅游。
2017年中國登陸南極的游客人數接近5300人次,十年時間里增長超50倍。而北極目的地也迎來顯著增長,在歐洲芬蘭、挪威、冰島這些國家,每年接待的中國游客數量增長50%-100%。旅行社們也爭先恐后爭奪著這一高端旅游市場。
不過,旅游業作為一把“雙刃劍”,既是資源依賴型產業,又不可避免給當地環境帶來影響。尤其是對于生態環境脆弱的南北極。連日來,“北極圈驚現極端高溫天氣”“海冰融化加劇,誰來拯救北極熊”等消息刷爆社交網絡,再次引發人們對極地環境問題的擔憂。
如何保護和合理利用南北極這片凈土,如何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仍是擺在國際社會上的一道難題。
1、南北極旅游持續升溫
居民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旅游業呈現蓬勃發展之勢,旅游需求個性化、品質化日趨明顯,以極地旅游為代表的高端旅游產業迎來發展的“大時代”,南北極旅游人次持續攀升。
據國際南極旅游組織協會最新數據顯示,2017-2018年期間,共計有41996名游客通過提供岸上活動的郵輪公司從海上抵達南極,與去年相比漲幅達到16%,其中,中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客源國,占全球南極游客總人數的16%。十年時間里,我國南極旅游人數從2008年不到100人次上升至2017年近5300人次,增長超50倍!
與此同時,北極目的地也迎來顯著增長。據俄羅斯政府數據顯示,中國游客是俄羅斯北極地區最大的消費群體,2016年在芬蘭拉普蘭地區,中國游客的過夜入住率達92%,創歷史記錄。在挪威、冰島這些國家,每年接待的中國游客數量增長50%-100%。
攜程此前發布《中國人極地旅游報告》顯示,我國游客可以通過攜程等平臺選擇的南極、北極、極光線路增加到1000多條,2017~2018年南北極旅游報名增長2倍,人均花費超5萬元,客源群體從北上廣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擴散。
隨著熱度不斷上升,多家在線旅游機構開通了南北極線路,旅行社們也紛紛推出特色產品。尤其是在2017年,國內更是爆發了一股“南極熱”。2017年3月,飛豬在平臺上推出了5萬元的南極線路,直接將南極的價格“腰斬”;5月,攜程旗下鴻鵠逸游發布《中國人極地高端旅游報告》,揭示極地旅游主力客群畫像;9月,飛豬又砸下重金包下了海達路德2019年船期的2500個艙位,并將資源向全平臺商家開放;同月,中國旅游協會、中華環保聯合會召開首屆中國極地旅游論壇;11月,首屆中國極地旅游論壇南極峰會召開,極地旅游成為全行業關注的焦點。
200多年來,各國航海家克服惡劣的自然條件,尋求對南極神秘大陸的認知。中國是南極事務的重要參與國,雖時間較晚,但中國的南極事業發展迅猛。1985年10月7日,中國正式成為《南極條約》協商國。目前中國科考站總數已位居世界第六位。2015年中國首架極地科考飛機在南極成功試飛。2017年12月16日,中國商用飛機成功降落南極洲狼牙機場,正式開啟中國人自組旅游南極的新時代。
不過,由于人類活動及全球變暖的影響,南北極地區的增溫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區的兩倍,這導致冰川融化、海冰和冰蓋消失,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一方面是越來越火熱的極地游趨勢,另一方面是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強化。兩者之間的權衡與取舍也引發諸多討論。
2、火爆背后的環保難題
從環保角度來說,旅游開發無疑是一把“雙刃劍”,既依賴當地資源,又不可避免給環境帶來影響。極地旅游亦是如是。比如科考站的建立、基礎設施建設、公路橋梁方面建設,這些都會造成土地松動。同時,科考站的遺留物、廢電池、廢金屬及建筑垃圾等,也會對淺表地層土壤物理結構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
近日,“北極圈溫度高達30℃”的新聞在社交媒體圈發酵,北極熊賴以生存的冰川正加速融化,北極地區正面臨嚴峻挑戰。數據顯示,2018年7月,北極圈冰川覆蓋面積約為822萬平方公里,比1981年到2010年的長期平均冰川覆蓋面積低125萬平方公里,僅僅比2012年7月最低值高55萬平方公里。而根據德國海冰門戶平臺的統計,南極和北極在2016年年初的海冰面積就已經創下了38年以來衛星記錄的新低。
南極方面,近年來,為了吸引游客,南極旅游的形式也日趨多樣化,在固定景點參觀和考察站游覽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雪地野營、冰海漂流、直升機歷險等體驗項目。
而大量研究亦表明,人類在南極的活動已引發南極地區區域性的土壤與植被被污染、野生動物受擾等問題,這些對南極的生態系統都造成了損害。頻繁的船舶和航空器的活動,不僅會造成燃油泄漏的幾率,同時擾動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甚至引發野生動物生理功能的改變。旅行者產生的大量廢棄物和人類自由進出鳥類棲息地,也會導致保護區棲息地的縮小和種群數量的下降。這些都給極地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和潛在影響。
南北極具有的獨特旅游資源環境,決定了其生態旅游具有不可估量的開發潛力,但隨其蓬勃發展,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一旦生態遭到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必將受到極大威脅。如何保護好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一道難題。
3、極地活動亟須規范管理
以南極為例,南極是世界公認屬于全人類共有的最大自然保護區,也是迄今全世界唯一一個有著較為完備的國際條約與法律體系嚴格規制的地區。1991年南極條約協商會議通過了《關于環境保護的南極條約議定書》,《議定書》規定,南極的礦產資源開發活動在50年內被全面禁止,其它資源如磷蝦等也只能有限額地開采。
陸上礦產資源開發全面遭禁后,科考和旅游無疑成為人類在南極地區最為現實的兩大和平利用活動。而隨著南極游熱度的不斷升溫,國際上亦有不少聲音提出全面禁止南極地區一切活動。
中國旅游協會秘書長張潤鋼此前在接受執惠專訪時表示,禁止南極游并非良策,它不僅剝奪了公民的正當權利,而且也難以實現。真正需要的是對總量的控制,特別是對環保意識、習慣方面的宣傳和倡導。
中華環保聯合會副秘書長馮曉星認為,應從國家和企業兩方面來加強對南極的環保意識。在國家層面上應加強管理和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使政府管理有法可依,企業發展有章可循。而企業應積極引導游客對極地環境敏感性以及環境保護工作對極地的特殊重要性加強了解,努力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并且變為實際行動。
今年2月,國家海洋局發布《南極活動環境保護管理規定》,《規定》明確指出:禁止任何個人和機構私自帶入、處理放射性廢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進入南極;禁止帶入非南極本土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禁止采集和帶出南極隕石、巖石、土壤及化石;禁止獵捕或獲取南極哺乳動物、鳥類、無脊椎動物及植物的整體或部分樣本;禁止進入南極特別保護區或其他國家海洋局基于安全和環保考慮禁止進入的區域。
《規定》強調,如果活動對南極生態環境或相關歷史紀念物造成污染損害的,南極活動組織者、參與者需承擔清除污染和修復損害的所有費用。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極地旅游環保監管將愈加嚴厲,游客也將面臨嚴格的行為要求,而這也有助于極地旅游生態保護與產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