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盡管深秋的夜晚已有涼意,但夜間經濟聚集地依然人氣爆棚,熱鬧非凡。一段時間以來,國內各大城市紛紛出臺政策促進夜間經濟發展。《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廣州、杭州、成都、長沙等地調研發現,發展夜間經濟有助于刺激內需,滿足群眾多樣化消費需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但也面臨著業態單調、質量不高、外部環境不優等制約因素。業內人士建議,要不斷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優化外部營商環境,推動夜間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不斷釋放市民夜間消費力。
需求旺盛潛力大 新興業態受追捧
每天入夜,作為外地游客來長沙必到的“網紅打卡地”,文和友老長沙龍蝦館便迎來客流高峰,今年假期曾創下日排號量達7000多桌的紀錄,其年營業收入以億元計。
記者在長沙、杭州、成都、廣州等城市調研發現,隨著自由職業者、加班、上夜班人數的持續增加,商家夜間供給能力的不斷提高,照明、交通等配套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加上各種刺激政策的強力助推,各地夜間經濟正呈現蓬勃發展勢頭。
“我們推算過,廣州夜經濟最大的盈利還是商品零售,年營收額可以達到2800億元之多,大約占零售業整體收入的30%左右。”廣州市發改委服務業處處長尹志新說,排在第二位的是夜間餐飲,一年大約有800億元營收,約占餐飲業營收的三分之二。
除了食、游、購,“夜秀”“夜展”“夜讀”“夜跑”等新興業態正日益受到消費者追捧。這些專注于精神需求滿足和健康品質生活供給的業態創新,正在成為夜經濟的新增長點。
今年夏季,以“17度新安江”著稱的浙江建德市“火”了一把。每天晚上,新安江游輪廣受游客歡迎。建德新安旅游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朱紅霞介紹,夜游已經成為當地夜間消費的品牌產品。特別是去年12月杭黃高鐵開通后,今夏散客同比增長了42%以上。
今年元宵節,在高339米的成都天府熊貓塔舉辦的一場光電煙火秀,吸引了57萬市民和游客“圍觀”。該項目運營者介紹,“339”過去按傳統城市綜合體的方式運營,生意不溫不火,后來引入時尚潮玩酒吧、自然博物館等新興業態后,迅速點燃了年輕人的消費熱情。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毛中根教授調查發現,夜經濟延長了消費時間,釋放了夜間消費紅利,成為消費增長新突破。數據顯示,廣州服務業產值有55%來自夜經濟;據阿里巴巴“夜經濟”報告數據,每天21∶00-22∶00,淘寶成交額占全天消費比例超過36%。
從“小散亂”到大商圈
服務創新倒逼制度改革
1984年,中國首個燈光夜市——西湖夜市在廣州市越秀區的西湖路上出現,小吃、百貨攤位擺滿了整條路,成為一代廣州人的記憶,但由此帶來的占道經營、污水排放、噪音擾民等城市管理難題亟待解決。2001年,以西湖夜市為代表的傳統夜市在廣州退出。
尹志新說,夜市并沒有消失,而是出現“三化”趨勢:室內化,商家轉移到了可以遮風擋雨的室內;街道化,將商家聚攏起來以吸引更多客流;地下化,一些大型綜合類商圈的地下空間成了小商戶集聚地,餐飲零售一應俱全,深受年輕人喜愛。
這種集聚發展的趨勢在成都、杭州、長沙等地也很明顯,一些集美食、購物、運動、音樂、文藝、酒吧、觀光等服務業業態為一體的夜間經濟示范街、特色消費商圈、社區消費新場景等綜合性夜經濟模式逐漸呈現,推進了產業結構優化,促進了消費增長。
成都市錦江區夜游產業涵蓋天仙橋、蘭桂坊、大川巷等點位,串聯了夜購、夜食、夜秀等種類。錦江區文體旅游局統計,截至7月底,該區工作日日均夜間客流量約2.5萬人次,夜間銷售額約240萬元;節假日日均夜間客流量約3.5萬人次,夜間銷售額400余萬元。
夜經濟版圖的逐步擴大,需要城市提供更多針對性更強的公共配套服務。在廣州、長沙等地,城市公共交通為市民夜生活提供了保障。在廣州,晚上11點后,大部分地鐵和公交還在運行,承載人們的出行需求,節假日期間,公共交通還會延長運營時間。從9月10日起,長沙市共有13條公交線路夜間運營至晚上11點半以后。
服務創新倒逼制度改革。長沙市天心區委副書記朱遠紅介紹,天心區新成立了夜間經濟服務中心,在晚上8點至次日凌晨2點,采用駐點辦公與巡查辦公相結合的工作方式,并通過設立“夜間管家”、部門輪班駐點和多方協調聯動機制,確保夜間經濟工作服務到位。
業態拓展
提升夜間經濟成色
“自古以來,我國許多城市就有以美食、賞燈、購物為主的夜生活,但直到近年來‘大唐不夜城’‘紫禁城上元之夜’‘夜游錦江’‘橘子洲焰火’等有地域特色的大型綜合產品推出后,夜間經濟才顯示出對消費的巨大推動作用。”毛中根說。
“珠江夜游、廣州塔、長隆大馬戲,號稱廣州夜游‘老三樣’,不是看動物,就是賞夜景,業態不夠豐富,具有廣州特色的文化氛圍還有待加強。發展夜間經濟,必須補上廣州夜生活的文化短板。”尹志新表示。
長沙市天心區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局局長朱德軍說,現在人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夜生活需求強烈,發展夜經濟有很大市場,但是目前夜經濟的業態比較單調,層次還比較低,供給適應不了需求。比如,以餐飲等形式居多,僅僅停留在吃吃喝喝或者物質消費的層面。
記者調研發現,部分夜經濟發達城市也認識到了上述問題,紛紛開始著力打造集美食、購物、運動、音樂、文藝、酒吧、觀光等服務業業態為一體的夜間經濟示范街、特色消費商圈、社區消費新場景等綜合性夜間經濟模式。
長沙市商務局綜合處處長王浩說,長沙市近年來以推動大型商圈、商貿綜合體和特色街區等商貿流通載體建設為抓手,著力推進夜間經濟發展。通過創新業態,灰湯溫泉、方特東方神畫、新華聯銅官窯的夜間開放活動,拉動入園人數增長30%以上。長沙音樂廳、梅溪湖大劇院上演的國際交響樂、國際舞臺劇,逐漸成為年輕消費者的夜間“新寵”。
夜間文化類消費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近日,在杭州“純真年代”書吧,負責人朱錦繡為腦癱詩人殷龍龍舉辦了一場詩歌朗誦會,到場參與者有小學生、業余詩人及家住附近的文藝愛好者。朱錦繡說,書吧經常舉辦夜間文化沙龍,例如讀書分享會、觀影會、科普類學術講座等等。最近幾年來,一個切身感受是,閱讀等文化活動越來越受歡迎。
“揠苗助長”隱患多
配套服務須跟上
記者調查發現,在新一輪拉動消費的系列舉措中,夜間經濟被推上“風口”,成為多地競相追逐的發展目標。但是,部分地區一哄而上、揠苗助長的培育方式,帶來諸多隱患。
首先,發展夜經濟要算好“經濟賬”。浙江黃龍海鮮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潘建鋼說,雖然目前夜宵生意還不錯,但要延長夜間營業時間,人工成本是主要負擔,服務員月平均工資約4000元,場地年租金200萬元。
一些商家表示,商場的開門時間不一定越晚越好。開到很晚,客戶不一定增加多少,反而增加了電費、加班費等運營成本。另外,公共交通花納稅人的錢,客流少也容易虧本。發展夜經濟既要促進消費,又要做好頂層設計算好“經濟賬”。
其次,發展夜經濟須全面統籌實施到位。“沒出事算運氣。”成都有關部門事后總結,“339”光電煙火秀雖然“刷屏”,但也出現了現場過度擁擠、群眾體驗感差等風險隱患。對活動規模預判不足、宣傳不夠全面精準、統籌實施不夠到位、大型文化產品供給不足等都是主因。
長沙市天心區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局局長朱德軍反映,一些城市發展夜經濟局限于夜景燈光打造,僅僅是把游商小販的經濟行為在夜晚進行擴大化、 組織化、合法化,給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大困擾,并引發食品、交通、環境安全等問題。
三是發展夜經濟配套服務須先行。毛中根指出,發展夜經濟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如地理氣候條件差異大、居民“閑暇時間”不足、夜間消費業態單一、產品同質化嚴重、交通不夠便利降低出行意愿等。
中國消費經濟學會會長楊繼瑞教授認為,夜間和白天的經濟運行有較大差異,包括燈光照明、公共交通、治安管理、食品安全、物流配送、應急管理等方面都考驗著城市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的人性化程度,這些配套服務必須跟上且持之以恒。
*本文來源:經濟參考報,原標題:《新動能:消費新業態點亮夜間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