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全國“兩會”今明兩天開幕,部分代表/委員的提案建議(包括媒體采訪內容)已露“真容”,其中亦有不少涉及文旅產業的內容。執惠通過初步整理發現,有9份重要提案的聚焦點,值得關注,包括不限于鄉村旅游(鄉村振興)、旅游金融、旅行社、數字文旅、非遺旅游、郵輪等,皆為文旅產業當下及未來發展的重要載體或落點。
以下,我們摘選相關提案的關鍵內容,進行分析,以拋磚引玉,析文旅現狀,研判文旅走勢。
鄉村旅游發展的五大核心要素突破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旅游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細花:
1、可在全國創建一批旅游特色村莊,開發與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鄉村旅游產品,帶動美麗鄉村建設。大力發展農業觀光園、休閑農莊、鄉村民宿、鄉村度假村等,加快打造一批旅游特色村、親子教育和自然教育基地、自駕車旅游車營地、鄉村旅游創客基地、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示范帶動全國鄉村旅游建設。在文化旅游資源條件較好的地區啟動建設鄉村振興文化和旅游試驗區,有效實現重點地區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在財稅、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優化。
2、加大對鄉村旅游公路、停車場、旅游咨詢中心、廁所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并對鄉村旅游經營戶改廚、改廁、改院落、整治周邊環境進行資金補助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地區建設一批富有吸引力的專題博物館,加強和改善文化館、圖書館建設。
3、建立鄉村振興學院,培育鄉村旅游人才隊伍。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立鄉村振興學院及文化和旅游職業院校,鼓勵國內知名旅游高等職業學校通過結對幫扶為鄉村定制培養文化和旅游方面的人才。加大各類鄉村人才的培訓力度,重點對村干部及文化和旅游致富帶頭人開展系統培訓,同時對文化和旅游經營戶、能工巧匠傳承人以及文化和旅游行業的從業人員等開展培訓。未來,還可以考慮在黨政干部掛職之外,重點推動文化和旅游企業干部到鄉村掛職,以進一步幫助對接市場資源。
執惠觀點:在這些建議內容中,已涉及鄉村振興的幾個核心要素,財稅、金融、土地、人才、基礎設施建設,這自然也堪稱鄉村旅游發展的幾個“命門”,這些要素的解決緊要度其實難分前后,彼此間都相互緊密關聯影響,互為制約,互為增益,而如果一定要將某個要素前置,土地應該“當仁不讓”,作為鄉村旅游項目落地的基本生產資料之一,農村土地掣肘已成“痼疾”,對項目持續運營、獲取金融支持、投資回報率等都帶來影響,影響項目擴容、企業做大、對優質人才的吸引力。
而說到人才,近期國家也有相關政策文件提出對鄉村人才振興加大支持,這對人才緊缺的鄉村旅游來說,是積極信號,產業發展+政策扶持帶來雙向推動力。
同樣要看到,鄉村振興學院的設立、既有教育培訓體系里做鄉村旅游人才培養培訓的存量優化和增量升級,這有助于為鄉村旅游人才供給打下一定基礎,同時也需要更多的跨界融合型人才進入鄉村旅游領域,包括更多“新”人才從城市走向農村,這是一個長期的體系化工程,其中產業振興與人才振興如何取得循環突破是一大關鍵。
接下來,鄉村旅游在財稅、金融、土地、人才、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如何單個突破,又形成一個有效系統,還有不短的路要走,但樂觀的是更多的政策出臺、更多的業內聲音關注呼吁,以及鄉村振興戰略落地、鄉村旅游發展的潮勢等帶來更多的“倒逼”推進作用。
旅企“渡劫”,融資何解?
全國政協委員、觀瀾湖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朱鼎健:
1. 建議政府給予更多的政策紅利,助力更多優秀旅游企業沖刺A股IPO;另外,建議政府出臺政策,鼓勵各金融機構更多地通過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地方產權交易所以及文交所等平臺,為旅游企業量身打造適用的金融服務,提高旅游企業的上市比例;
2. 建議國家銀保監會等金融管理機構聯合出臺政策,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開發專門針對旅游行業的貸款評估體系,讓旅游企業可以不依賴于主體信用和企業法人信用,而是主要以特定資產為支撐進行融資,以推動旅游行業的資產證券化;
3. 建議金融機構適當延長對旅游企業的流動資金貸款周期,對于固定資產項目的開發貸款則根據旅游項目的籌備規劃安排發放;
4. 建議目前國家對實體經濟小微企業的優惠貸款政策擴大至中小微旅游企業,也給予“應延盡延”的金融服務和支持。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增加中小旅游企業的純信用貸款額度,并進行針對性創新;同時鼓勵保險公司、擔保公司等為不具備實體資產的中小型旅游企業提供增信擔保,解決中小型旅游企業由于擔保抵押品不足產生的融資難問題。
執惠觀點:將2020年視為旅企的“渡劫”之年并不為過。營收與利潤雙雙銳減、現金流承壓、出售資產“斷臂求生”,似乎已成為疫情下的旅游企業眾生相,尋求資金支持迫在眉睫。
上述建議算是句句戳中旅企尤其中小旅企融資的“痛點”。
與多數行業相比,旅企融資本就困難。旅游企業尤其是景區類旅企,對自然資源依賴重,“靠天吃飯”的特性,限制了盈利規模與抗風險能力增長。新三板已基本失去了吸引力,但摘牌新三板后,沖刺IPO更是不易,較為單一的業務模式與隱藏的增長瓶頸,使其在資本市場的想象空間拓展乏力,A股上市旅企屈指可數。2020年末出臺的滬深兩市退市新規,為上市旅企帶來更大壓力,西域旅游、大連圣亞已面臨退市風險,未來不排除更多旅企“中槍”。
同時,囿于投資體量大、回報周期長、運營要求高等因素,旅企的融資渠道較為單一。而當前的金融服務、金融工具已無法滿足旅企自身的投資發展需求。受限于旅游行業資產確權及持續營收保障等相關原因,許多旅企的信用評級難以達到發債標準,導致資產證券化在旅游行業落地困難。
在此背景下,借助政策紅利、金融機構支持等,打破旅企融資壁壘,推動優質旅企沖刺A股、地方交易所等平臺,增強企業資產流動性。在此基礎上探索產業基金、資產證券化、供應鏈金融等金融模式創新,也將進一步提高旅企的融資能力與靈活性,有效解決當下的“燃眉之急”。但是,知易行難,打鐵還需自身硬,旅企融資的模式創新、路徑突破,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被更多巨頭“覬覦”的數字文旅
全國政協委員、網易公司首席執行官丁磊:
1. 搭建數字文旅合作服務平臺,拓寬智慧文旅全產業鏈條,深化科技企業與文化文物單位、旅游景點等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2. 打破數據孤島,推動政企機構數據共享開放,打造一批“沉浸式旅游”范本項目,推動文旅產業轉型升級;
3. 政府提供專項補助等多舉措刺激消費,把數字文旅打造為疫后內循環新增長點。
執惠觀點:乍一看網易的掌門人提出智慧文旅、數字文旅的提案,讓人有些好奇。其實從兩方面來看,可能會覺得這些建議很正常。
一是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以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基礎的數字時代到來。將互聯網科技與旅游融合,激活傳統文化與線下旅游資源,也逐漸成為文旅行業的一種新趨勢。互聯網企業所具備的龐大用戶量、較完整的用戶畫像數據等數字資源,以及數字技術能力,對應到旅游業需要的客流轉化、智慧運營管理服務等,都是直接助力。景區、目的地城市尋求的智慧化、數字化,已是難逆浪潮。同時,互聯網企業也需要更多的場景、產業數據進行共融打通,包括對政府數據獲取打通的需求;
二是除了能力的智慧化,還需要產品供給的煥新,目標客群在變、需求在變,新場景、新產品、新體驗的打造已是迫在眉睫,而諸如網易等互聯網公司,有什么?游戲IP、文化內容以及不斷打造新內容的能力,這些需要更多的變現轉化,形成更長的產業鏈條,與文旅需求、新技術等的加持,彼此形成了不錯的合作空間,諸如游戲IP在主題公園落地為新項目、打造為一個新線下文旅體驗項目等,已不鮮見,且會更加明顯。
城鄉互動的鄉村文旅機會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聯主席鄭曉幸:
健全文化旅游資源向生產生活多向賦能布局,構建文旅資源轉化利用的“新業態、新通道、新消費、新空間”,把鄉村文旅大空間變成大城市的小場景、大線路轉換為小通道、大產品轉換為小賣場、大數據轉換為小網店,孵化電商消費、小眾消費、分眾消費、訂制消費、飛地消費等新形態。
執惠觀點:這些建議總結下來關鍵一點是鄉村文旅產品與城市居民消費的打通。其一,城市周邊游、微度假需求,以及城鄉交通改善等,推動城市居民消費向鄉村的外溢,鄉村成為承接城市消費的重要區域;其二,城市居民消費有共性,也更顯個性化、差異化,鄉村的場景、文旅資源等形成鄉村休閑度假的共性供給,同時又基于多樣化產品提供差異化、小眾化的體驗。
未來城市居民的鄉村文旅消費,在一個綜合型目的地模式基礎上,會有分層消費,目標受眾的差異化、個性化,意味著鄉村文旅產品的供給既是綜合長鏈條的,也需要對更多(小眾)資源進行挖掘和產品打造,形成層次化、多樣化的供給體系。
旅行社如何捱到“明天”?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旅游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細花:
1. 延長減免社保費用政策,建議將旅行社行業各項社會保險費的減免延緩政策,執行至旅行社業務全面恢復的時間點;
2. 給予企業一定比例的納稅補貼,建議對旅行社2021、2022年度免征增值稅,減輕企業運營負擔;
3. 推出穩崗政策,建議對有序組織員工復工復產的旅行社推出相關穩崗政策,確保旅行社平穩度過難關;
4. 建議商業銀行對旅行社適當放寬貸款條件,實行優惠利率,增加旅游行業信用貸款,推出針對旅行社的抗疫貸、工資貸、租金貸等小額貸款產品,解決企業資金周轉和企業間債務問題;五是對旅行社質量保證金實行動態管理、險種管理和稅種管理。
執惠觀點:多數還存在的旅行社依然處于危境中。疫情沖擊下,國內旅游業的重災區莫過于跨境游,其次則是長線游、跨省游。從恢復情況看,被暫停半年之久的跨省團隊游于去年7月宣布重啟,出境游至今仍處于“冰封”狀態。曾經在跨境游、長線團隊游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傳統旅行社,陷入“生死攸關”。
文旅部數據顯示,2020年第四季度全國旅行社國內旅游組織6266.38萬/人天,同比減少56.26%。疫情之下,本地游、周邊游成為城市目的地及個大文旅項目的發力重點,而旅行社普遍面臨著“0業務、0團帶”的困境,大量旅行社隨之倒閉。
“幸存”的旅行社面臨著漫長恢復期,復工達產難度大,絕大多數處于虧損運營中。同時,難以維系原有團隊規模,人才流失嚴重,2021年1月旅行社員工在崗人數與2019年底相比減少約33%,專職導游流失超過80%。
提案中所涉及的措施,如延長減免社保費用政策、給予納稅補貼,以及推出穩崗政策、融資政策等,其首要目的仍是確保多數旅行社在旅游業完全恢復前“活”下去。有業者認為,“去旅行社化”或將成為趨勢之一,其大意不是不要旅行社,而是轉型,擺脫原有的產業鏈模式,一方面改變原有的將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資源或產品進行組裝的傳統服務供給模式,優化產品設計開發,強化服務質量與體驗;另一方面改變旅行社在文旅產業鏈的既定角色,利用自身的客群、渠道、資源等積累優勢,探索更多業務模式與增長空間。
鄉村振興下的非遺旅游
全國政協委員田靜:
在少數民族職業技術教育體系設置非遺技藝專業,并保障師資隊伍建設,培養更多人才,讓他們成為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新動力。
建設國家非遺數字博物館,傳播中華民族優秀非遺文化。同時,以此為載體,促進民間對外交往。
執惠觀點:這些建議內容至少包含了兩個核心信息點:非遺人才培養、非遺文化資源的產品化(數字化)。少數民族擁有較好的非遺文化資源、非遺技藝,但同時面臨人才接續供給不足,乃至部分非遺技藝人才斷層的情況,這種現實情況在政策支持、市場元素導入等影響下,得到一些改善,但還未得到整體實質的改觀。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相信會給這種現狀帶來更多的積極影響因素,但同樣涉及的人才、產業等振興,又是一個長鏈條、系統性工程。
另外,非遺文化資源的差異化、獨特性乃至稀缺性,某方面使其成為具備不小市場潛力的資源,在文化保護、文旅融合、技術迭代發展、文旅新消費等背景下,文化與科技的結合或融合成為趨勢之一,其中文化資源數字化是其一,不管是對非遺文化資源的保護、新體驗產品供給等,都有一定助益。
長江郵輪產業要“變”了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長江航運集團董事長張銳:
長江郵輪旅游是中國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交旅融合、文旅融合發展的樣板。為推動長江郵輪產業健康發展,促進長江經濟帶和長江旅游事業繁榮穩定,建議加大對長江郵輪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同時切實加大對長江郵輪運力管控力度。
執惠觀點:從消費遞延和產業發展遞延等角度來看,我國郵輪旅游及郵輪產業的發展,已到了一個較重要時期,而國內的幾個郵輪產業發展(潛在)高地中,海南(尤其三亞)、長三角等各具優劣勢。
以長三角來說,較為龐大的消費群體和相對較高的消費能力、輻射較廣闊的區域市場,使其成為休閑度假的高地,對郵輪旅游消費需求走高,同時,疫情常態化、出境游回流等推高了國內郵輪旅游的潛在需求。而郵輪旅游也是長三角內循環促銷費的新供給之一。加之長三角海島資源豐富,已形成較好的省域、城際交通圈,形成地利之便。推動長江郵輪發展確實到了時候。
但相關政策支持不足、海島目的地基礎配套設施還待完善、相關部門的聯動管理創新等,都使得郵輪產業發展需要更多的資金、政策、機制創新等支持。
地方文化IP,如何掘金?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
設立以強化豫劇在弘揚黃河文化中的先鋒作用為重點的文旅融合專項工作機構,有效引導資金、人才、技術向文旅產業發展集聚,打造具有國際吸引力的品牌項目。
建議建常香玉、馬金鳳、楊蘭春等戲曲名家古鎮和旅游景點,用戲劇大師名字的影響力宣傳我們河南、宣傳黃河文化——豫劇本身就是黃河文化。除了發展旅游,更能構建古鎮旅游經濟圈,增強古鎮旅游的吸引力,同時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率。
執惠觀點:不可否認的是,在各種因素影響或沖擊下,類似豫劇這種歷史悠久的地方傳統演藝,發展現狀難免式微,但從另一角度看,這類演藝的在地化、獨特性突出,地方文化IP屬性強烈,在目的地營銷及品牌打造、文旅產品打造方面,依然有不小的潛力,關鍵看如何創新。
上述建議中有個重要信息點,即“豫劇本身就是黃河文化”,暫不說這個提法是否可以,但將豫劇置于更宏闊的黃河文化體系中,會有品牌營銷轉化、產品打造等方面的加分作用,不過宏闊的問題可能在于會將其中相對微觀的個體“湮沒”,使個體的辨識度走弱,所以如何借勢,又在其中突顯自身的獨特性很關鍵。
具備獨特文化IP、豐厚文化沉淀的目的地,如何在新文旅時代變革中,推動目的地營銷及品牌打造、促進消費等方面,找到更多有效的借力點、突破點,還是個待解命題。
跨區域合作構建“大文旅”
全國政協委員朱曉進:
注重文旅融合,豐富產品供給。圍繞推動運河文化旅游,推動大運河由地理空間轉變為文化空間;積極培育與運河文化相關聯的創意設計服務、文化休閑服務、文化藝術服務等特色文化產業;以活動、賽事促進大運河綠道建設和完善,擴大影響力。
加強運河沿線文化旅游基礎性服務設施建設。運河沿線各省文化旅游、體育部門,可配合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全民健身計劃,在大運河綠道沿線,結合居民集中居住情況和周圍居民文化體育活動需求;規劃并逐步建成一批服務設施齊全、對居民免費開放的文化體育休閑配套設施,將大運河建成環境優美、服務設施齊備的文化體育旅游休閑綠色長廊。
執惠觀點:大運河文化旅游的推動發展,可以置于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區域目的地文旅發展的角度來綜合看,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文旅融合發展訴求,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都會有所疊映。
大運河具有相對獨特深厚的文化旅游資源,同時跨越多個區域,屬于“大區域”目的地的共有資源,于此,一要對這些資源在保護前提下進行創新開發,實現新的文旅產品供給、產業鏈建設;二要所涉區域在協同合作、互利互惠層面找到更多落點,涉及管理、開發等機制的創新,產品的差異化互促互聯,從而能夠互為借力,形成一個長線資源的長鏈條協作構建。延伸來說,對其他一些跨區域的自然文化資源諸如黃河、長江等,也可有此邏輯。在交通的便利度提升、出行半徑的擴增、城市周邊游、城市休閑度假游等多重背景下,跨區域合作也是為必然。
(文中所涉提案或代表委員公開內容,綜合摘選自中國網、網易財經、文旅中國、中國新聞網、中證網、大河網、大洋網等公開報道。對代表/委員的提案,執惠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