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這個暑假哪里車最多?不是北京的長安街,也不是深圳的深南大道。
新疆那條貫穿天山南北全長561公里的獨庫公路,成為了大型停車場,堵得一塌糊涂。
從網友前方傳回來的視頻我們不難看出,堵住獨庫公路的并非旅游大巴,而是一溜兒的自駕車。
7月初我在十堰考察,發現景區的大巴停車位幾乎看不到幾臺車,但小轎車的停車場塞得滿滿的。
自駕游有多火,其實不用多說,但貌似旅行社的同行并不太感冒。
我經常聽同業講,這客人都選擇自駕了,還跟我有一毛錢關系啊?
自駕游是不是旅行社的絕緣體?
不急于得出答案,先看看我下面的觀點。
獨庫公路堵車場景
自駕游是國內游首選方式
根據中國旅游車船協會發布的《中國自駕車、旅居車與露營旅游發展報告(2020—2021)》顯示,2020年全國自駕游占國內出游的比重為77.8%。
毫無疑問,自駕游是國內游的首選方式。
隨著新疆等中西部地區充電樁的進一步普及,在一線城市只能買綠牌的車友,會繼續加入自駕游的陣營。
① 游客為何選擇自駕游
我自己就是一個自駕游愛好者,曾經在境外有多次自駕經歷。
中國臺灣省路況最險的蘇花公路,以及風景最美的花東縱谷,我都開車走過。
哪怕是在馬來西亞開右舵車,我也還算適應,但我個人不能代表所有人。
我太太就不愛開車,但如果帶著孩子去周邊玩,她就會把兩個娃用的東西塞滿后備箱。
毫無駕駛樂趣的人,也不得不選擇自駕游,因為它確實太方便了。
什么時候出發,什么時候休息,在哪吃飯、啥時起床,都由你自己控制。
就算你包車請司機開,總不能夜里12點要人家帶你去吃宵夜對不?
② 資源端為何青睞自駕游客
很簡單,因為停留時間長,平均消費高。
自駕游客對比跟團游客,自主性更強,不會被導游催著前往下一站。
足夠的停留時長,就會產生更多的消費,不管是景區、酒店還是餐廳。
就算是商場,由于自駕車更便于攜帶,也更容易大包小包的買回家,而跟團游客的行李箱根本塞不下那么多東西。
所以,這幾年國內景區和酒店的停車場越修越大了,可一到旺季還是找不到停車位。
我老家南岳衡山景區,一到春節游客中心的車位早就停滿,游客只能花高價停在外面的商店門口。
街邊拉客仔基本不會搭理跟著導游旗走的人,因為他們的所有消費都已經提前安排好了。
③ 政府為何喜歡自駕游客
這一塊可能大家沒有留意,我這次幫大家捋一捋邏輯。
目的地政府的導向,是通過搞活當地經濟,獲得更高的稅收,這個沒錯吧?
傳統的組團社-地接社-資源端模式,這個交易鏈條的稅收,第一個環節就交給了客源地政府。
組團社扣除了利潤交給地接社,地接社扣除了利潤交給資源端,實話實說這兩個環節的稅收稽查并不容易。
但游客自駕前來的個人消費,只有游客-資源端一個環節,就很好監督了,也全部留在了目的地。
“想致富先修路”,確實是真理,更好的旅游公路會引來更多的自駕游客,帶動當地百姓致富的同時,政府也獲得了合理的稅收,皆大歡喜。
旅行社為何做不了自駕游?
今年新疆爆火,除了獨庫成了堵哭,還有暴漲到天價的房費。
看看這些實時房價截圖,反正我是住不起,但肯定也有高端游客不在乎。
我更關心的是,這么貴的資源成本,新疆的旅行社同業能賺到多少錢?
① 特旺季賺不到什么錢
說到底,傳統旅行社是中間商,被打包的資源端貴了,整體價格就更貴了。
雖然仍有人愿意買單,但由于客單價過高,毛利率反而是下降的。
我相信有多年實戰經營經驗的同業,會跟我一樣發現平季最賺錢,特旺季不虧就不錯了。
② 靠打包搬磚做不了自駕游
我還想分享一個經驗,以前我在桂林開旅行社的時候,做的所謂“定制游”也是把資源打包。
一旦客戶方需要拆分報價,只有車費這塊還能做出點利潤來。
酒店有攜程,門票有美團,餐飲有大眾點評,車費除了別家旅行社以外,找不到參照物。
長期習慣于這種“定制游”的公司,一旦客人自駕,就不知道如何報價了,利潤少得可憐還不如放棄。
只會打包搬磚的旅行社,做不了也不愿意做自駕游。
③ 產品無社交屬性也做不了
還需要厘清一個概念,自駕游不等于游客自己一臺車隨便開,可以作為產品的自駕游,更多是以車隊的方式出游。
但把陌生的車友拼成一個車隊,產品缺乏社交屬性,客戶體驗感也是很差的。
其實自駕車具有天然的社交屬性,司機多為爸爸,他們會有共性的話題;乘客多為媽媽和孩子,要制造話題就更容易了。
如果我們在客群篩選定位,活動社交設計、社群氛圍營造這些方面做足功夫,來參加車隊出游的人,會上癮。
事情做到極致就是門檻
今天聊的雖然是自駕游,但它其實跟做營地,做戶外,做研學一樣,必須把專業精神發揮到極致。
以新疆為例,資源端成本那么高,我們是繼續加差價盈利,還是通過服務來找突破點呢?
① 自駕游專業門檻其實非常高
個人認為,很多同業所不屑的自駕游,其實專業門檻非常高。
我記得有人在社群里說,游客手機裝個導航軟件哪都能去,還需要我們干什么?
我一句話就懟回去了,你試試走新疆大海道、青海祁連山這樣的地方,手機根本沒信號,你怎么導航?
領路只是自駕游最基本的服務之一,我去年開車走完318從成都到拉薩2000多公里,感觸非常深。
好的自駕領隊,好的領航車+保障車,給游客的體驗跟他自己用導航瞎開完全不同。
在哪里休息,在哪里吃飯,什么路口拐進去有小眾美景,哪一家餐館不上美團但很地道,他們都知道。
更不要說在高海拔和惡劣環境中,他們專業技能給游客帶來的安全保障和心理輔導。
② 有門檻的產品就有利潤空間
我曾經在《還沒躺平的,給你幾個成功案例參考一下》里寫過,從信息不對稱到專業不對稱是旅行社的發展方向之一。
比如專業戶外領域有極高的技術門檻,游客想玩但自己搞不定,這時候戶外旅游機構的機會就來了。
如果不考慮這個領域的專業門檻,就會跟常規產品一樣開始拼價格,利潤空間就沒有了。
自駕游足夠高的專業門檻,讓一些深耕這個品類的同業活的很滋潤。
湖南一位做了10年自駕游的同業J總告訴我,他現在除去包括領隊人工在內的所有成本,還能做到50+的人.日利潤。
5臺車,20個客人,7天就是7000凈利,資源端總還有一點團購帶來的空間吧?
③ 沉沒成本讓客戶一直跟你走
而且這個人均每天50的利潤,很透明、很合理,即便攤開跟游客說,也沒啥問題。
正因為很多人瞧不上自駕游,這個賽道并不是很內卷,反而會給游客產生比較高的沉沒成本。
如果他介意這50人.日的利潤,打算換一家,可能要花費巨大的時間和精力,老車友都知道,車隊磨合不容易。
只要我們不主動犯錯,高沉沒成本就會讓車友一直跟著走,從318到317,從丙察察到219,再從331國境線穿越,到海南西線環島。
最后的話
不是成功的人少,而是放棄的人多。
在旅行社眼里連雞肋都算不上的自駕游,其實是一個香餑餑。
但它并非每個人都吃得下,好的自駕游產品具有較高的技術門檻,不能誰都能hold住的。
但它給資金實力不足的中間商,除了自己成為資源方之外,提供了另一個方向。
劉潤老師最近提了一個觀點叫“渠道服務化”,我覺得對旅行社完全適用。
從銷售商品(傳遞價值),往提供服務(創造價值)去轉型,服務永遠為王,價值創造者永遠是C位。
你想繼續靠搬磚賺錢,越來越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