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近日,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以來的半年度“成績單”終于出爐。
數據顯示,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2.8萬億元,同比增長8.2%,增速較去年同期上升了8.9個百分點,餐飲、旅游等領域消費更是已經超過了疫情前水平,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7.2%,明顯高于去年。
不過,雖然居民消費市場呈現出良好的恢復態勢,但必須意識到的是,現階段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預期依舊相對偏弱,如何提振居民消費仍然是接下來一段時間的重要命題。
在拆解這一命題之時,恰逢暑期文旅熱的到來,為了抓住這一促進下半年消費的重要機遇,各地政府紛紛祭出自己的“殺手锏”,而消費券則成了大多數地方提振消費的政策工具之一。
發放消費券成為多地提振消費選擇 圖源:余一
01小“券”帶動大消費
一直以來,暑期全國文化和旅游消費季都是全年促進消費的重頭戲。
美團、大眾點評數據顯示,暑期以來,國內旅游消費訂單(含酒店民宿、景點門票、交通等)相較2019年同期翻倍增長,西安、北京、成都、南京、上海、重慶、長沙、青島、廣州、武漢,成為全國暑期最為熱門的十大目的地;其中,親子相關的住宿預訂量較2019年增長150%,跨省預訂的住宿訂單占比超過2019年同期。
為了在下半年開局之際抓住暑期文旅這一重要促消費機遇,各地政府也是干勁十足,紛紛拿出最為“硬核”的方案。
比如,石家莊市政府宣布,將在今年7月至10月舉辦“Rock Home Town”——中國“搖滾之城”音樂演出季,全面打造中國“搖滾之城”;衡陽則抓住薛之謙演唱會帶來的流量,開啟“大型寵粉”模式,讓一場演唱會帶旺一座城。
大型演唱會 圖源:稿定素材
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司長繆沐陽表示,據初步統計,今年7、8月份,各地將舉辦超3000項、約數萬場次文化和旅游消費促進活動,涵蓋戲劇節、消夏節、展覽季、美食露營、非遺展演、主題市集等多種活動形式。
不過,在花樣疊出的促消費手段中,不少地方政府不約而同的選擇發放消費券,提振消費。
隨著暑期的到來,重慶、成都、大連、湖北多市、岳陽、北京門頭溝等地相關政府部門與美團共同推出消費券項目,涵蓋餐飲堂食、酒店民宿、休閑娛樂、景點門票等多個品類,從而為廣大市民游客帶來“又好又省”的出游體驗。
以重慶為例,暑期以來,重慶瑪雅海灘水公園入選當地“美團趣玩樂榜”“清涼玩水榜”首位,營業時間延長至22:30。為滿足以家庭主體出行的游客需求,瑪雅海灘水公園還將親子親水區域進行全新升級,消費者可體驗超十項親子水上項目。
這一新趨勢背后,是因為消費券這一形式,原本就是全球通用的經濟振興手段之一。
早在90年前,德國就開始每周發放消費券,市民可以持券購買食物、衣物等日常用品,通過消費券促進消費,帶來經濟流動,讓一戰帶來的經濟蕭條陰霾逐漸散去。
日本也在1999年大規模發放“地域振興券”,相關數據顯示,在1999年4-9月消費券使用期間,日本消費在持續下滑后,分別上升0.5%和0.3%,日本經濟增長率也從前一年的-1.5%提升至0.7%??梢姡孟M券來刺激消費,已經經過了歷史的檢驗。
其次,在春節、五一和端午期間,消費券確實在消費提振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今年“五一”前,湖北聯合美團發放了第三波“惠購湖北”消費券。位于武漢市洪山區的Myself進口商品直營店老板詹浩表示,消費券發放期間店鋪營業額至少翻了一倍。這也證明了消費券的模式在中國并沒有“水土不服”,確實有加速消費回暖的效果。
最后,考慮到以美團為代表的科技零售平臺,與線下實體商戶聯系更加緊密,通過這類平臺發放消費券,更能以線上和線下融合的方式充分放大消費券的撬動力。
多重因素疊加之下,也難怪消費券熱潮會持續“洶涌”。
02演繹“多贏”故事
面對消費券在春節、五一、端午帶來的“三連爆”,有人可能要發出疑問,暑期政府再一次聯手平臺發放消費券,還能復制春節與五一期間的成功嗎?
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對消費者而言,發放消費券會出現一種“損失厭惡心理”,即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往往會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事實上,如果直接發錢、發現金,以現階段的國民消費習慣來看,這些財政支出大概率會流入儲蓄而不是消費。反觀,發消費券則會讓消費者產生“如果不用,我就虧了”的心理,從而刺激民眾的消費熱情、消費欲望,修復消費土壤。
對商家而言,發放消費券,能帶來更多的客流。
比如,在今年1月14日起至3月8日,朝陽區分四輪發放總計1000萬元的餐飲消費券。朝陽消費券發放期間,當地小徽舟·徽菜館門店的堂食上座率達到295%,翻臺率達到320%,美團團單收入總額同比增長超過95%。
該餐廳的運營負責人對此表示:“消費券的發放確實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客流,很多顧客通過消費券購買團單后到店消費,客流增長顯著。”
消費券助燃餐飲消費煙火氣 圖源:林超
再者,客單價也能隨之提高,這是因為大多數消費券是以滿減券的形式存在,消費券具有1:N的杠桿效應,能撬動大量的消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曾指出,縱覽這幾年各地發放消費券的效果,深圳、武漢、北京等城市的消費券杠桿效應甚至達到9倍以上,對消費刺激的乘數效應很大。
位于武漢市洪山區的Myself進口商品直營店老板就表示,“消費券發放期間,除了營業額上漲之外,榴蓮也成了最熱門的商品,大約90%的客人會趁著消費券滿減,購買單價較高的榴蓮,所以店里榴蓮的備貨量增加了一倍。”
對政府而言,在促經濟、穩消費將成為經濟工作發展的重心的2023年,發放消費券既能通過真金白銀,讓消費者能擁有“又好又省”的體驗,也能提振商戶信心,還是市場恢復的有效手段。
據中泰證券測算,2020年全國社零同比增速約為2.3%。假設全國投放消費券規模為800-3600億元,按照10-15倍杠桿區間估算,800-3600億消費券對應的全年社零同比增速為4.2%-15.4%,比不使用消費券的情況下,高出至少1.9個百分點
多方共贏的局新面下,可以預見在春節、五一與端午期間燃起的的“消費之火”,在暑期文旅領域將繼續綿延。
03小小消費券何以成為“關鍵因子”
2023年是充滿挑戰的一年,不過政府聯合平臺發放消費券已經被驗證,成為了各地助推文旅熱的重要方式,而從長遠角度來看,在打通居民“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的痛點和堵點方面,其作用也不可小覷。
第一是對本地消費的“催化劑”作用。
美團數據顯示,“五一”發放消費券期間,山東臨沂住宿訂單量環比增長88%,堂食消費規模環比增長112%;天津住宿訂單量環比增長超88%,堂食消費規模環比增長超100%;深圳龍華區住宿訂單量環比前增長超66%,堂食消費規模環比增長近39%。
可見,通過聯合綜合性零售平臺發放政府消費券,某種程度上確實做到了讓原本沒有出游計劃的外地民眾,走出家門,有力地拉動了消費,做到了“化異地客流為本地消費”。
集市人潮擁擠 圖源:稿定素材
第二是對上下游產業的“連接器”作用。
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美團就協助北京、深圳、天津等近70個省市區縣政府及有關部門,累計合作80個消費券項目,發放了近10億消費券,全面覆蓋消費者“食住行游購娛”多方需求,直接受益對象包括景區、交通、餐飲、住宿、零售、娛樂等多個行業。
這離不開美團平臺消費券可覆蓋外賣、到店餐飲、景點門票、民宿酒店、商超、醫藥、電影等多場景,實現對生活服務多品類、多業態的覆蓋。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其實是對數字經濟的“助推器”作用。
這就不得不提到,這幾年發放消費券的兩大變化,一方面,投放精度更細了,從以前以省市級層面為主的“漫灌”,正在變為如今區一級甚至街道層面的“滴灌”。
另一方面,核銷率也更高了,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美團已承接北京、深圳、杭州、紹興等多地消費券項目,其中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莞市、寧波市、南京市等地核銷率超過96%。
消費券作為經濟復蘇政策組合拳里面,一個以小博大的政策,能夠在實踐中變得越來越成熟,這背后與美團等平臺的數字化能力密不可分。
畢竟,精準發放、有效核銷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實體商戶的數字化,而美團通過向商戶提供餐飲SaaS系統、商家ROS分、酒店管理系統PMS等數字化管理工具提升實體商戶的數字化水平,使線下業態實現數字孿生。
這不僅讓摸排商戶情況、精準安排消費券成為可能,而且政府也可以實時監測消費券的使用效果,及時調整政策方向,實現交易的高效撮合和券的核銷。
另外,在數字經濟這一背景下,還讓消費券這一政策性工具,開始釋放出更多更深遠的價值紅利,即通過綜合性零售平臺的能力,還可以幫助商戶構建長期數字競爭力的能力,提高供給端的服務質量。
比如美團就專門推出了商戶流量扶持及聯合營銷計劃等舉措,如針對“老字號”商戶,提供量身定制的工具,助其擴大獲客渠道。2022年,美團到店年度活躍商戶保持健康增長,其中小店商戶較2021年增加近50萬家。
總而言之,不管是在暑期文旅這個“小舞臺”,還是在下半年的消費增長“重頭戲”,小小的消費券都將在通過綜合性零售平臺發揮著重要作用,相信隨著各項消費提振舉措的出臺,中國經濟將延續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的特點,實現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