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在大眾眼中,單打獨斗的創業企業越來越少,和大企業之間的結合越來越多。這個現象的背后實際上是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創業大環境真的已經面臨寒冬?
去年獲得融資的企業遠不如前兩年那樣多,在一些人看來,創業環境正在進入寒冬。IT桔子《2016年Q3中國互聯網創業投資分析報告》顯示,當季投融資金額少30%。僅從數字上看,似乎這個結果是成立的。
不過真正去看到底是哪些項目融資失敗的話,會發現這些項目基本都集中在O2O、電商等領域。這些領域短期內無法尋找到盈利模式,中小創業企業很難做大做強,在經過數年消耗之后,剩下的都是小巨頭,自然會出現一波倒閉浪潮。所以與其說是創業寒冬,到不如說是市場正在優化配置。
前兩年互聯網創業浪潮興起的時候,不少創業者認為“觸網”就可以賺錢,一擁而上進入熱門領域,就像大煉鋼鐵,不考慮清楚用戶需求。尤其是在不少創業者不思考盈利模式,只想著靠投資人的融資過活的話,在如今自然不會有太多前景。畢竟做企業不是做公益,在盈利的同時帶來社會效益才是企業的天職。
而且在筆者看來,企業做出適合社會需求的產品,才是企業的責任。因為社會資源是有限的,一個“走入歧途”的產品失敗后,不僅僅耽誤了企業自身,損失的也不只是投資人的金錢,而是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和時間。這對于資源優化配置而言,毫無意義。
草莽創業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與其說是資本和創業的寒冬,倒不如說如今的資本在經過草莽創業的洗禮之后變得更加理智。資本是理性的,融資減少恰恰是表明市場正在步入資源優化期,互聯網下半場的精耕細作在資本的精打細算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與其蒙眼狂奔不如重新定義創業
過去我們看創業者時常用“蒙眼狂奔”這幾個字來形容自己的創業歷程。但創業并不是一定要像當年草莽時代一樣,幾個人、幾桿槍,靠野蠻生長廝殺出一片市場,和巨頭博弈,最終成就獨角獸的美夢。
創業的實質說白了其實就是根據市場需求做出適應市場的產品,只不過這款產品可能是行業里過去不曾出現的,創業者需要解決面臨的各種不確定性的問題。如果把眼光放得更長遠的話,會發現,不管是巨頭還是中小企業,其實都面臨著創業的問題。
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創業不是蠻干,非要自己干出一套市場已有的產品和巨頭死磕,而是要真正適應市場,和市場做對接。用羅振宇在2017跨年演講上的話來說,與其和巨頭們的產品去博弈,還不如去跟他們的投資部門死磕。羅振宇進一步提到,中國的創業市場上,有一種生意叫“代孕生意”,瞄著巨頭需求去做,就不會有錯。
羅振宇用“代孕”二字其實還是不準確,其實用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總裁周云杰在兩會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說的“借力”二字可能會更恰當。在周云杰看來,創業需要懂得借力,一定要整合資源,學會借力。創業成功,一定是建立在已有的成果基礎上進行重新組合,價值鏈重構。
巨頭之所以總是想投資創業企業,是因為創業企業的方向和自家業務有良好的結合點,在這種情況下,創業者也可以借助巨頭的資源生長。巨頭和創業企業之間其實存在著天然的契合,兩者價值的結合往往可以帶來更大的社會效益。
萬眾創業的浪潮也在開啟下半場
在這里我們不得不談到另一個問題,為什么創業企業和巨頭之間很難走到一起去。創業者和巨頭之間往往存在一個矛盾,創業者之所以離開原有的大企業進行創業,往往是因為巨頭僵化,在僵化體制外創新空間更大,能夠野蠻生長的機會更多。巨頭卻總是擔心創業者顛覆自己,所以對創業者拿出了胡蘿卜加大棒的方式,一手打壓,一手收買。
這種零和博弈讓創業者和巨頭之間往往是雙輸的局面。但從社會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看,創業者和巨頭的結合往往才是最好的結果。而且互聯網創業流量紅利正在見頂,尤其是隨著5G、物聯網的到來,下一個紅利期正在來臨。巨頭作為底層基礎設施,創業者應該把其當成借力的重要途徑。
無論是5G還是物聯網,這些技術往往是巨頭做好了最充分的準備。創業者一方面應該在互聯網流量紅利見頂的時候想著和市場緊密結合,另一方面也應該思考未來的紅利方向。反之,對于大企業而言,很多具體的業務自身是無法去全面覆蓋的,通過和創業者之間的合作會效益更高。兩者之間可以把零和博弈變成生態雙贏。
萬眾創業的下半場更應該去思考這個問題,如何讓更多企業將零和博弈變成生態雙贏,提高社會效益,降低社會資源配置的損耗。某種意義上看,國家層面目前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去年上半年海爾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首批雙創示范基地,其核心原因就在于海爾的“海創匯”創業孵化平臺構建了一個開放創新創業的平臺生態圈。
過去我們常常會看到投資機構做創業孵化器,但是投資機構畢竟只是投資機構,他們對于創業企業的幫助、訴求很多時候都僅僅只是在資本層面上。這種考慮顯然是不全面的。所以業內往往會出現這種怪現象——上一輪投資人和創業者合伙“忽悠”下一輪投資者。這種現象必然會帶來資本的泡沫,并不產生社會效益。
前幾年的創業浪潮很大程度上是在靠互聯網帶來的商業模式創新和強大的連接、運營能力作為核心推動力量。這一輪創業浪潮的優勢在于靠商業模式的創新可以讓資源得到更為充分的利用。但在5G、工業4.0、物聯網等產業硬件層面的浪潮席卷來臨時,創業者如果缺乏硬件、技術層面的支撐,其實是很難展開實質性的創新的。
回過頭再來看“海創匯”便會發現,這并不是孤立的作為一個孵化器,也不是單純的做一個創業項目。這個平臺打通了研發、模具設計、制造、銷售、服務、物流,甚至是VC資金等等一系列資源,“海創匯”在人單合一模式下還創造了“創客所有制”。海爾這種大企業大平臺上同樣可以給資源、給空間讓創業者、有創業精神的人進行創業,而且方向會更為明確,產業結合也會更加緊密。
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恰恰是需要這種和產業緊密結合的平臺來推動。海爾過去在硬件層面的積淀恰恰可以給創業者賦能,讓創業者在智能服務機器人、智能硬件、高端家電等領域甚至是以此延伸出來的金融、農業等領域都能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實體經濟的骨骼也會因為創業平臺和創業者之間的緊密結合變得更為夯實。萬眾創業的下半場,我們更期待看到更多在實體領域的創新。
*本文轉載自《深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