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3月5日,在天鷹資本2016年會上,經濟學家許小年現場發表“從資本積累到技術創新“的主題演講,分享他對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式的解讀,以及經濟下行情況下的創投機遇。
許小年認為,國內經濟L型經濟態勢會在3-5年內保持不變,當下制度重于政策的供給側改革、效率形增長成為新主題。創新與投資不是追風口,創新的本質是提高企業競爭力。在宏觀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下,各個行業都面臨著歷史性的重組。
以下是許小年演講全文:
大家好,非常高興到這里來跟大家做一個交流,我今天把宏觀和微觀一起講,放在一個框架之下,也許會有新的發現。
去年5月份人民日報發表權威人士看法,他認為中國經濟未來的走勢是L型的。我們也看到生產價格指數(PPI)在去年的4季度之前,連續50多個月、4年多不增長,基本符合L型經濟形態。但在2016年三季度后,PPI、鐵路貨運等指數實現微微上揚,是不是預示中國經濟形勢將從L型走向U型形態?
我認為國內經濟L型經濟態勢會在3-5年內保持不變。近期指數的微微上調的原因是,一是狹義貨幣MI的供應增長,通過增加貨幣和信貸供應,為居民和企業加了杠桿;另外土地供應連續兩年的負增長,導致2016年房地長畸形繁榮。還有可能庫存周期以及有限的去產能發揮了一定促進因素。中國經濟多年借債投資,以及創新落后、技術進步緩慢而導致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投資收益長期在臨界點之下依然沒有解決。
效率形增長成為新主題
比如說一個農民種一塊地,只靠勞動力的投入來生產,假設畝產量是400斤。這個時候有資本投入,給這個農民配了一臺拖拉機。如果第一臺拖拉機帶來增產是200斤,再投入第二臺拖拉機可能只能增產100斤。給它第三臺拖拉機,帶來的增產一定更少,我們猜測第四臺增產效果為零。因為在第三臺的時候產能已經過剩,再給農民添置拖拉機沒用了。
如同給田地增加拖拉機促進生產,政府再讓央行增加流動性、讓銀行放貸款,鼓勵對企業投資,效果已經幾近于無了。當資本邊際收益接近零時,旨在刺激投資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失效。相反資金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而是流向資產市場,系統風險上升,經濟發展容易進入“中等收入陷阱”。
所以我認為政府今后將不會再采取4萬億那樣的政策,人為的維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去年提出的供給側改革,要靠去產能、提高供給側的效率來拉動經濟增長,這是一個積極信號。
盡管L型經濟新常態在宏觀層面上來講不一定是好消息,但是微觀層面上未必是壞消息,也許會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在資本積累驅動的增長階段行將結束時,企業需要從制造型、交易型轉向技術型、創新型增長的發展模式,這是一種脫胎換骨的改變,這種改變確實是很痛苦的,但是你不改沒有辦法,你不改有可能就會被市場淘汰。
制度重于政策的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關注企業有效供給的增加,需要不斷地進行創新來提高企業的效率,而創新也需要制度的保駕護航。諾貝爾獲獎者羅斯在《西方的崛起》一書中寫到,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了完善產權保護的國家,所以工業革命首先在那里發生。即產權保護和創新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然而中國的企業為什么存在不愿意投入研發,不愿意創新的問題?我認為中國人的問題不是不聰明,而是太過聰明。聰明到了他老想投機取巧,不想干苦活、累活去做研發、去做創新。企業家喜歡做短線投資,企業之間抄來抄去,誰都不愿意在長線的研發上投資,沒有長期經營的計劃。所以我們講在供給側,政府要采取制度改革,推動制度改革來促進企業的創新,而推動制度改革第一條就是保護私人產權,鼓勵創新,提高抄襲犯錯成本。
第二是縮小國有經濟的范圍,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創新是需要動力和壓力的,創新非常辛苦,并要承擔很大的風險。原來手機的第一大供應商諾基亞,沒有從鍵盤式的手機快速過度到智能手機,于是被淘汰了,這就是創新的壓力。同樣國有企業也缺少創新的壓力,凸顯推進市場在內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加速行業競爭,顯得尤為必要。
第三是放松和解除管制,中國的創新型企業,數得上來的華為、BAT等企業,都是成長于缺少監管的政策紅利時期。
第四就是全面減稅,讓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創新與投資不是追風口
中國人講的窮則思變,而經濟下行時期正是企業轉型良機,因為此時企業的轉型機會成本相對較低。但關于企業的創新、轉型,存在著各種各樣不同的認識。有人給我講:教授,我們很贊成在新的形勢下,企業一定要創新轉型,但是我們發現創新轉型是找死,不創新轉型是等死,就發現轉型的悖論。
我認為這是對轉型與創新的理解發生了偏差。比如現在很多企業一窩蜂的,朝著當下流行的互聯網金融、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概念涌過去,等過兩天流行的概念變了,再跟著變。他會有疑問,企業轉型了為何還是失敗了?因為靠追隨熱點,企業永遠無法建立起自己核心競爭力。轉型不是轉行,也不是跨界,而是在過去基礎上,通過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
還有很多傳統企業主認為自己從事的行業是夕陽行業。我從來不認為有什么朝陽和夕陽行業,但我認為有朝陽企業和夕陽企業。如果你能夠不斷地思考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能夠以創新為主線來推動企業發展,哪怕你處在夕陽的行業中,你也是一個朝陽企業。
并且我認為在傳統行業中,依然有著大量的創新機會。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一本書,是德魯克寫的《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他認為創新并不一定需要高科技。書中舉例麥當勞對漢堡的制作標準化、運輸工人將散裝變成了集裝箱,大大提高港口轉運速度等案例,都是在管理而非技術層面的創新。
同時做投資也要差異化競爭,不追隨世界上這些熱鬧的概念。比如說互聯網+、生態圈、工業4.0、人工智能。不看這些概念,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規避概念造成的紅海市場。因為紅海市場很難打差異化競爭,投資要去關注行業升級和產業升級,這里有非常多的投資機會。
創新的本質是提高企業競爭力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競爭對手缺乏但是又是難以模仿的優勢。我認為有兩大類創新,第一大類創新是有形的,是產品與技術層面的創新;另一類是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生長方式、新的組織管理創新。凡是能增加企業競爭力,提高企業效率的我們都歸為企業創新。這里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培育和強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幾個走訪過的案例來解釋一下。
火鍋連鎖餐飲店海底撈,從事的是傳統的餐飲行業,我發現他用漸進式創新,而不是顛覆式的創新取得成功。我們知道吃火鍋的痛點就是油煙四溢,在火鍋上面放一個抽風機,煙吸不干凈,還產生很大噪音。海底撈創新得在刷鍋邊上裝了一排進風口,油煙不上桌面。還有火鍋的勺放在鍋里面久了,顧客拿的時候燙手,海底撈解決的辦法是增加一個勺子支架。都不是很有科技含量的創新,但卻細致入微,點滴的差異化服務,就能夠使得客戶記住它,這些小創新積累起來,就成為它的核心競爭力。
另一個案例是天鷹投資的C2M(顧客對工廠)模式的紅領集團。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家對定制化服裝需求越來越多,但你定制一套西服,面料稍微好一點,要1萬多元,而且線下的量體裁衣等交付過程很慢。這家企業選擇在網上和線下對款式面料進行選擇,通過3D掃描量體,在數據庫中找出最接近的版型,通過算法調整,分解下料,電腦控制自動裁剪,布塊釘上IC卡,流水線工人根據系統發出的指令加工,成衣打包直接郵寄給客戶,實現客戶管理、設計、生產、倉庫、供應鏈、財務一體化。不用有經驗的老師傅,企業也可以批量做出合適的西服。并且它的交貨期從1個月縮短到7天交貨,價格也大大縮減,一套西服可以不超過600塊。
沒有多么高深技術,通過對3D 掃描和IC技術等現有技術整合,就能有效解決傳統服裝定制行業的痛點問題。現在都講工業4.0,工業4.0有必要嗎?技術不是性能越高越好,而是性價比越高越好。
還有一個案例是小微金融項目,這里會提到P2P為什么失敗?因為沒有抓住金融業的本質。它以為技術問題可以改變金融業的本質,金融業最重要的問題是什么?是風險控制。互聯網講求的是什么?講究的是規模。很多互聯網金融公司喜歡標榜他的客戶每隔6個月翻一翻,如此快速增長會造成金融產生一堆壞賬。這家公司就是在風險控制第一的指導思想下,建立了線上線下的信息系統,通過這套系統,降低信息收集和處理成本;運用數學和統計模型,更準確地評估信用風險;同時分解業務流程,用標準化模塊搭建產品,滿足多樣化需求。
過去我們總是講顛覆式創新,但有幾個人能成為喬布斯?創新需要專注執著的的笨人,盯在在這個行業里面,長期的做一件事,一定會有創新的突破。比如山姆?沃爾頓幾十年的零售經驗造就沃爾瑪的商業模式,華為不炒股、不賣樓、不做金融、不上市,對技術投入一直占到他的營收30%左右。谷歌造車貌似跨界,實際上非常專注,無人駕駛汽車的核心部分是有極高運算能力和數據的處理系統,這是它的核心自動駕駛的核心技術是大數據運算,這是谷歌的長項。而機械根本不是它做的,機械部份外包就行了。
重點關注消費與產業升級
在宏觀形勢不好的情況下,一級市場微觀怎么樣操作?我認為創新時代的投資,要投商業模式和市場潛力。所謂商業模式,就是創造價值、企業賺錢的能力。核心競爭力決定了今后的利潤,它成功了之后,是否會被別人模仿?模仿的難度有多高?它享受的壟斷地位能夠享受多長時間?我們關心的第三個就是創始人團隊,Boss的誠信,團隊的執行能力,大概是從這3個角度來考察投資。
在宏觀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下,我判斷各個行業都面臨著歷史性的重組行為。所以你去看那些不太性感的行業,實際上機會很多。比如說零售業,2016年中國第一大零售商是華潤,去年1400億銷售額,中國的零售總額是14萬億,它的市場份額僅為1%,沃爾瑪的市場份額是多少?沃爾瑪的在美國市場份額是14%,這個數字告訴我們,中國的零售業效率太低,零售業太分散,面臨著一個歷史性的整合的機會,如果誰能夠抓住這個機會,來領先進行市場的整合,也許將來中國會出現一個沃爾瑪。
其實不光是零售業,各行各業都面臨這樣的問題。歷史上美國的汽車業曾經有200多家企業,經過行業不斷的整合,集中度不斷的提高,現在就只剩下2家,美國汽車現在就兩家一個福特一個通用,克萊斯洛已經被收購了。目前國內整車制造商有70多家,是否也最終也會整合成一兩家大的企業?
包括中國的醫療行業短板也在供給端,所以我個人看中醫療行業增加供給能力的公司,而不是在搶需求這個地方。
產業升級與消費升級一定是未來的主旋律。但關注產業升級、消費升級的前提是什么?前提是滿足我們創新的3條件,有前景的商業模式、擁有市場潛力、公司在注重、培育和打造自己的競爭力,團隊是有抱負、有誠信,并且有執行力的,所以這就是我們的投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