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關于捐贈】
網上有人議論許先生對古地圖的“捐贈”。
事情是這樣的:本圖上世紀30年代流散海外,一直被日本的私家博物館藤井友鄰館當作清代山水畫收藏。2002年,北京收藏家易蘇昊等從日本高價購回,經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林梅村教授多年研究,判定這是一幅原藏皇家內府反映明代陸上絲綢之路的珍貴古地圖,林先生建議應由故宮收藏。
后故宮曾商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某家企業,其商議間,同為該基金會的香港世茂集團許榮茂先生慨然允諾,并當即首付。有報道說古圖價一億三千萬,即美元兩千萬。熟悉國際拍賣市場價格的當知其價格適宜。
此圖,由原藏家收回國內,許先生出錢捐贈故宮,路徑、名實了然無誤。
【關于圖題】
有人指十六世紀的古圖不應叫做“絲路地圖”,“絲綢之路”是十九世紀德國學者李希霍芬命名的,前稱后名,不妥。以學術規范計,此議有理。
其實,此圖原稱《蒙古山水地圖》也有問題。該圖的命名來自地圖背面,由清未民初北京琉璃廠著名書肆“尚友堂”題寫,這是否是地圖原名,本來就是問題。
日前有學者在網上指出,在清代皇宮輿圖收藏目錄《蘿圖薈萃》中,有一幅輿圖名為:《嘉峪關至回部巴達山城天方西海戎地面等處圖》,起點與終點與此圖驚人相同。
在圖尾「天方國」之后,再繪有「海洋」(西海),海洋之后,也即全圖最末另有一城:「戎地面」(見圖3)。而題名中所記「巴達山城」,亦出現在古圖中,記作「巴荅山城」。
故而《蘿圖薈萃》中所記《嘉峪關至回部巴達山城天方西海戎地面等處圖》,起點、中點、終點,均與此圖完全相同。
該學者還從尺寸上論證,入藏故宮博物院的此圖為:幅寬 0.59米;幅長 30.12米。而清人于敏中在其《國朝宮史正續編》中,恰巧亦收錄《嘉峪關至回部巴達山城天方西海戎地面等處圖》,其記載有畫幅尺寸:縱一尺九:約0.61米(以清代營造尺1尺=0.32米計算);橫九丈五尺:約30.4米;恰與本圖相符!
【關于真贗】
有人質疑此圖的真贗,并指前年嘉德拍賣起價五千萬而流拍。
然而此圖傳承無疑,為國內著名藏家發現,傅熹年先生定為明代山水,林梅村教授摩挲八年譯解,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著作,再有故宮專家考定,真贗當不為慮。
林梅村教授是當世罕有深通西域古文字學的人,其譯解圖上211處地名,系根據古波斯、古突厥、吐火羅、僧伽羅、佉盧、梵文等古文字經音譯意譯讀通。近百年來,當無人能做此贗品地圖。對故宮收藏,普通人有權利質疑,但斷言贗品仿品應有依據。
古地圖存世不多,專家有限,藏家更有限。高價古圖流拍更不足怪。
【關于圖源】
林教授對比1542年由馬理主編《陜西通志》中《西域土地人物圖》,1616年由陜西三邊總督劉寬敏所編《陜西四鎮圖說》中《西域圖略》以及臺北故宮收藏的彩繪本《甘肅鎮守圖略》所附《西域土地人物圖》及其圖說《西域土地人物略》。認為《蒙古山水地圖》是以上三圖的母本。原圖全長40米,一直到達東羅馬帝國首都魯迷(今伊斯坦布爾),現《蒙古山水地圖》其實是一幅剩下四分之三的殘卷。并考證該圖繪制時間為嘉靖三年到十八年間(1524-1539)。
而據《蘿圖薈萃》,也可能故宮收藏的本圖正是《嘉峪關至回部巴達山城天方西海戎地面等處圖》的原圖。
也有回族歷史文化研究者指出,本圖圖源是明代以前穆斯林從陸路朝覲麥加的地圖。其指“山水地圖”中嘉峪關西“回回墓”及撒馬爾罕天文臺與此有關,并舉十九世紀馬德新著《朝覲途記》中嘉峪關到“天方”(麥加)的詳細陸上道里,與這張圖的記載高度相關。
對明代古地圖的議論中,還披露最近的古圖新發現——西安小皮院清真寺發現元代木刻古蘭經經板數十塊,是80年代大修折除時而存放在庫房的,其中兩塊為朝覲天方圖,該天方圖為瀝粉貼金,高1.78米,寬1.42米。經當地專家鑒定,天方圖的繪制年代為元代風格。
春晚一卷古地圖的捐贈,引發人們對古代中國地圖制作與收藏的關注,實在是件好事!
*本文來源:財經網,作者:楊浪,原標題:《楊浪:“絲路山水地圖”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