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美團和滴滴在前段時間開戰了。眾人熱議,已是外賣市場一哥的美團,放著其他的市場和領域不管不顧,為什么偏偏要進入打車領域,公開挑明著要和打車界一哥滴滴搶分一杯羹?其實,公司戰略和市場競爭的抗衡其背后都有著時代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在支配著,只有順應和擁抱這種趨勢,才能在市場紅利中占據大份額和優勢。
那么,互聯網沖擊下的鷸蚌相爭的背后,潛伏著什么趨勢?這就不得不提到“共享”這個熱門的話題了。交通出行、打車,是共享經濟時代下的代表,除此之外,共享單車、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外出旅行住宿的Aiebnb、小豬短租等等都是共享經濟帶來的產物。
共享經濟通過將閑置資源實現轉移,達到資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為需求方創造更多的使用價值,并且還具有弱化擁有權、強化使用權的特征。共享經濟的出現,傳統旅游轉型升級,新的旅游業態也隨之催生。面臨著風口中愈吹愈烈的市場前沿趨勢,機會與挑戰共處天平的兩端,共享經濟理念下,對旅游發展的利好與弊端該如何應對和掂量呢?
1、共享經濟對旅游資源配置的影
其實,在歷史中,“共享”一詞早在古代就已經有了雛形,原始社會的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平均分配消費品,共享生產資料和勞動成果。然而,相較于古代低層次的“共享”而言,如今的“共享”卻像是歷史車輪滾滾發展之下奔向另一開放文明的極端。當科技、信息、經濟、消費、資源等一輛輛飛馳的馬車把社會生產力拉到一定的發展節點后,“共享”經濟的興起絕非偶然。
過剩經濟時代下,互聯網潮流攜卷著“共享”的貝殼一并如海浪般奔涌而來,“共享”(或分享)逐漸形成一種社會經濟新現象,這一股共享的浪潮早已漫濕了大家的生活日常。除卻前文中提到的交通出行、旅游住宿以及社會共享生活物件之外,共享經濟到底給旅游業宏觀上的展開和推動帶來哪些影響和變化?
其實,如果說共享是促進社會資源充分利用的一種新經濟形態,而旅游活動是人在空間移動中實現自我需求的一種體驗經歷,本質上來說,旅游就是分享或共享的經濟活動。旅游業通過將各種分散資源整合形成產業鏈,為游客提供分享和體驗的服務,本來就早早地已經站好坑,自帶共享經濟的屬性。
旅游的共享特性不僅是文化或資源上的共享,也是異地生活方式甚至是異地全域的共享。對于旅游目的地來說,開放的人文資源、自然景觀以及城市生活都是旅游共享的內容主體。城鄉一體、產業共融,在地域建設的共融共享格局下,對外地游客的人員流動,包容與接納都體現著更大維度上的共享內涵。資源方面是首當其沖的共享內容主體。在共享經濟的催化下,旅游產品或者服務從傳統的利益交換轉化為體驗共享,打破了地域旅游部門對旅游資源從屬的局限框架,提高了對閑置資源的利用率,進而提升了旅游業的運行效率達到了資源的優化配置。
“共享”就像一雙“溫柔的手”春風化雨般一揮,就產生了最優化的效益。例如,如今很多景區實行免費門票,這降低了旅游景區管理部門的權限門檻,但是可以讓游客根據自己的偏好,自由的支配時間參與到旅游活動中去有效消費,提升了旅游資源本身的價值。
另一方面是共享經濟可以優化旅游結構,實現旅游供需平衡。節假日的時候,我們通常會看到熱門景區外真可謂是人滿為患,摩肩接踵,通向此景區的交通線路也是“人山車海”,相較之下,一些地理位置稍偏遠的個性景區景點卻常常門可羅雀。共享經濟恰恰可以彌補這樣“肥厚不均”的尷尬處境。
依托互聯網信息平臺和大數據庫的催化和彌補,旅游目的地企業或者當地居民閑置的空間、時間、資產、技能、產品等通過網絡平臺轉化為接待能力。在共享經濟中,任何掌握空閑資源并愿意分享的個人均有可能成為旅游產品或服務的供應者。
通過信息的傳播,讓旅游者深入的了解其地方特色,滿足了旅游者多樣化的需求。一旦供給方和需求方實現精準匹配,便拓展了旅游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優化了旅游結構,提升了旅游綜合承載能力,實現了供需平衡。
2、共享經濟對旅游生態環境的保護
在共享經濟如海浪般涌來時,對于大多數的企業和消費者來說,其初衷可能并不是出于“綠色環保”考慮的。通過聚合社會上大量的分散信息、閑置資源,并構建平臺化、協同化運作方式的共享經濟,可以說是商業模式的再造與創新。在達到精準有效的供需匹配時,實際上就已經不負所托的在向“優質旅游”靠攏了。
但是,共享理念對旅游生態環境的裨益也不能說是與生俱來,在社會發展的趨勢與規律支配下,它的衍生、催化與推動都需要經歷一個改變與革新的過程。“共享”理念與近年來的旅游發展也是相伴攜手前進。由粗放到集約、小眾到大眾、景點向全域、觀光到休閑等由淺及深的旅游層次的轉變其實一直順應著“共享“的規律并不斷給旅游業帶來福利。
化閑為寶,物盡其用,資源配置和結構優化所切合的旅游供給側改革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趨勢。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可支配時間和資金的閑置狀態得以釋放,使得旅游向休閑度假、康體理療等新業態轉變,拓展了旅游的功能,使得旅游的內涵得以擴展,一些相關的產業也隨之被激活,“旅游+”成為旅游的延伸業態。共享經濟催化下,業態的創新與融合、資源的集約與升級,便是踐行了綠色發展觀的要求。
有學者認為,共享經濟是人們對大量生產、過度消費、能源危機、生態質量下降等現象進行反思的結果,隱含著對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生活與生活方式的探索。在一部環保短片中曾有一名著名的環保人士就強調:由于資源的日益匱乏,可替代選擇越來越為更多人接受,共享消費是對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強可持續發展、減少浪費和降低環境破壞的選擇方案。
當居民們拿出閑置的房間和汽車提供給游客時,就意味著延長了物品的生命周期,從源頭上減少新產品的消費量,并且降低了新建旅游飯店等旅游基礎設施,以及購置旅游車船等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減少了旅游者的單位能源消耗和碳足跡,極大地有利于旅游地的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是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綠色旅游產業的集中表現。
另外,從共享經濟對于旅游城市發展的角度來說,它還具有重要的”輕資產“的特征。因共享經濟模式下的旅游企業不需要建設酒店、雇用大量員工,不會產生大量的沉沒成本,而是通過互聯網整合社會閑置資源,實現大規模業余化生產,所以產品或服務生產的邊際成本很低,甚至在物聯網和大數據時代可以接近于零。
正所謂“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由繁到簡,由冗至精,輕資產、輕消費、輕旅游,由這一系列的“輕文明”所造就的新型旅游價值觀,也必然能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盎然有序,再度為旅游生態環境增添一抹靚麗新風尚。
3、共享經濟下旅游發展的對策探討
然而,機遇與挑戰總是如影隨形,“共享”的浪潮席卷而來,同時也必定是帶有泥沙。在為共享經濟對旅游帶來的裨益而歡呼時,也要清醒的認識到共享作用于旅游的另一面。
就如同擺放在街頭的共享單車,提供綠色便捷出行服務的它們,也為城市帶來了煩惱,比如亂停亂放、隨意被毀壞、用單車帶孩子或把單車據為己有等等屢見不鮮,甚至為城市建設及安全有序帶來了挑戰。
除了城市亂象問題,還有更復雜的旅游從業者與旅游消費者的權益保障問題。共享經濟的出現,使得旅游交易“去中間化”,供給端與需求端分別置身于這個虛擬平臺的兩邊,對于供給端是不是提供專業的產品和服務,包括其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衡量,其誠信問題,都會讓用戶需求端抱有很大的疑慮心理,擔心自身權益得不到相應保障。
而對于旅游從業者來說,其共享的資源品類復雜多樣,也給他們在服務標準化、安全、信息監管等方面提出了挑戰,沒有一個統一的商業模式來提供標準的經營范式,就會存在相應的市場風險,也難以保障從業者本身的權益。除了權益保障問題、誠信考核問題之外,還有一些政策相融,過渡與磨合的問題。那么,該如何清理隨著這一波大浪席卷而來的泥沙?
由科技、信息、經濟的發展從而催化和應運而生的共享經濟,其發展反過來也會倒逼著城市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城市交通系統、城市環境承載力的換代升級。因此,不斷更新和建立強有力的信息技術平臺和大數據基礎數據庫成了必要的舉措,建立有效的資源、信息共享渠道,融入綠色發展理念,提升城市運轉能力和活力,從而為城市休閑旅游提供一個有利的環境。
另外,還要建立完善的旅游信用機制,對共享虛擬平臺上的雙方進行信用記錄的建設,建立數據庫。對交易主體實行實名注冊,加強智能網絡技術管理,建立完善的信用機制,通過信用這個“杠桿”,規范交易共享平臺的秩序,保障用戶信息安全。
共享經濟時代的旅游業發展必須重視企業的誠信建設,加強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只有真正做到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才能建立高度的互信,從而推動共享經濟下的旅游業的健康發展。
目前,共享經濟還是會一路伴隨旅游同行,或作為一種服務或補充,或助推于旅游的轉型升級。只有充分的意識到其存在的問題和風險,采取積極的措施去對癥下藥,治沙除淤,才能讓這一股“共享”浪潮更好地造福于社會,造福于旅游,給我們每個人帶來紅利。
大浪襲來,機遇與挑戰并存,貝殼泥沙俱下,共享經濟之于旅游來說,既有諸多裨益,也帶來相應的問題。它對旅游資源配置的有利影響就如春風化雨般的“溫柔的手”,一定程度上抹平了資源分配不均、流量不等的供需問題,也給旅游的生態環境帶來更加綠色和諧的保護。
但是,另一方面,還必須意識到共享經濟對旅游帶來的問題和困擾,充分認識共享經濟對旅游安全監管、產品質量控制、旅游市場秩序整頓等可能造成的沖擊,充分發揮共享經濟帶來的積極效應、降低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才能更好的以新的經營理念、新的運行機制來適應并促進旅游業良性發展。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小榮說”,(ID:xiaorongshuo),作者:付萍,原標題:《共享經濟浪潮襲來,文旅產業如何優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