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一日5A,終身5A”是很多人對5A景區的刻板印象,事實上5A景區被摘掛牌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了。2015、2016年,5A景區密集出現了兩次集中摘牌。第一家是山海關,接著是湖南長沙橘子洲旅游區和重慶神龍峽景區。這在當時引發過強烈關注,但慶幸的是經過幾年改頭換面他們又重新拿回5A的掛牌。
近幾年雖偶有5A景區被警告整改卻沒有出現摘牌的現象發生,便給了旅游市場產生躁動的機會。直至今年7月的最后一天,文化和旅游部發出公告:撤牌喬家大院5A景區,且對另外6家5A景區作出批令整改。
對于此次撤牌,不少網友直呼大快人心,“活該”“自己作的”,可見在這個消費服務的時代,喬家大院是觸犯了眾怒啊。
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
喬家大院算是大家的老朋友了,我們都不陌生。喬家大院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建筑群體,體現了中國清代民居建筑的獨特風格,被稱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顆明珠”,素有“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曾經熱播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喬家大院》等影視劇使得它名聲大噪。
從成為5A景區到現在不到5年的時間里價格幾乎翻了7倍,從20翻到了135。而隔壁同類型王家大院門票是55,就算首都故宮門票也只是60。
伴隨著名氣大增的同時價格也在瘋漲,名副其實的“名利雙收”啊。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名利雙收的背后卻也帶來過度的商業化。
那些不得不提的過度商業化景區
詩的時代已經結束,世界進入散文時代。早在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如火如荼之際,黑格爾就這樣宣布過。詩的時代是古典時代,散文時代就是商業時代。
隨著商業化的充分發展,市場的力量、資本的力量逐漸侵蝕一切,藝術、審美都被顛覆,都變成了商品,這就開始了“過度商業化”的進程。
所謂“過度商業化”,指的是絲毫不考慮文化產品的精神屬性,一味追求文化產品的商業價值,不擇手段,唯利是圖地攫取文化市場的超額利潤。在旅游景區里,過度商業化更多的體現是掛羊頭賣狗肉,原住民外遷,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店鋪經營商,不是琳瑯滿目的創意產品而是眼花繚亂的同質產品。
西江千戶苗寨之掛羊頭賣狗肉
入夜,華燈初上,夜空繁星點點。這是貴州西江1000苗族村,中國和世界上最大的苗寨,如畫的風景和淳樸的民風,使得這個小世界名聲遠揚。
當貴州旅游業發展起來,越來越多的游客涌入這個落后卻魅力無限的村莊,投資商嗅到了財源滾滾,一家家的原住民開始搬遷,越來越多的店鋪經營商駐入。
特別是西江千戶苗寨“大火”過后,原來的小集市街也變成了一條充滿商業氣息的步行街,這里經營著各種各樣的客棧、酒吧和小商店。此外,苗寨的一些特殊活動變得越來越常規,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始場所逐漸被其他娛樂場所所取代,這自然也改變了這里的樸素風俗。
寺廟,為信仰而建不是因錢而立
遠看是寺廟,近看是商場。少林寺一去不復返,精神遺產遭損毀,沒有往日的神圣,沒有禪寺的清心,當佛門圣地充斥的是鑼鼓喧天、人潮人海與物欲橫流,當宗教信仰受金錢欲望所影響,佛門凈地只能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用釋永信的一句話評價少林寺的過度商業化就是:比起以前,現在的少林寺舞臺更大,我們未來的江湖就在世界市場。歷經過時間洗禮,文化淘汰的少林寺留下來了,做為佛門凈地,其主要目的是傳教,在信仰人心中是勝地。
在當今經濟社會中,收低費作為管理維修費用人們樂于接受,但是過高收費,會使人忘而止步,喪失信仰者心中勝地。難道富人可以信仰佛門,而窮人不可信仰?當寺廟不是為信仰而立,是為錢而建,那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小橋流水帶來的吸金
過度商業化的烏鎮再也沒有過去那種“小橋流水人家“的古鎮風范了,甚至連戲劇節創始人之一、臺灣裔美國劇作家賴聲川都說“這里缺乏氣質,沒有靈魂”。
失去了水鄉江南該有的生活氣息,原住民大多都搬走了,只剩下外地人和酒吧包圍的紙醉金迷。走進詩情畫意的民家,映入眼簾的是你曾經在大部分景區都看到過的尚品。曾經在書中看到過的江南美景只能讓你感嘆一句:盡信書不如無書啊?;蛟S,傳統的紙質媒體已經總會落后一點于時代的飛速更迭。
景區商業化的解決重心
過度商業化迎合人性中普遍存在的低層次欲望,必然導致文化產品的惡俗化、低級化。當過度商業化愈演愈烈,借用科學哲學家費耶阿本德的話就是——怎么都行。雖然這個結果對景區來說是夸大的、杞人憂天的,但如果放任自流那一天不會太遠。幸好我們是幸運的,文化和旅游部的嚴謹工作證明一切。但對于商業化這個問題,重心放在何處呢?
創新發展和整體保護
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購、娛。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服務的內容,就要緊扣六大要素以及做好其他多元化延伸產品的合理規劃,形成綜合配套的旅游服務和收益體系。
把規劃置于景區整體保護的框架中,從自然環境、歷史沿革、人文特色、風土人情及物產等出發,塑造一些帶有地標性的吉祥物、主題游覽設施、生態體驗園等,營造有別于他的、有個性的景區。所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
商業發展VS文化傳承
游客來到景區不再是以前單純的希望在優美的環境中放松身心,在旅游3.0時代,還需要滿足其文化上的享受,這些意境需要一種精神來統一,這就是景區開發的文化基調。有了文化基調,商業的發展和文化的發展就能找到平衡點。
因此,不宜盲目、過度地的將原住民外遷,而是努力保留、甚至吸引已經外遷的居民返回老家居住生活,將原有的業態傳承下去。
傳承久遠的商號,就能憑它自身的歷史積淀吸引游客的訪問。例如日本的溫泉旅館往往是經一個家族上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傳承,經過一代又一代家人的努力經營的結果。進入旅館的游客可以體會到被家人一樣的服務,享受一份帶著歷史烙印的陳舊感和親切感,吸引著游客再來。
反觀我國各地也正在興起的民宿,往往缺乏一個家庭的主人帶有自身家族特色的經營,而是外包給商業化機構去打理的,這樣是難以產生其精神層面上的吸引力的。文化傳承總是重要于商業發展的,因為它是基石。
詩的時代已經結束,世界進入散文時代。處理好過度商業化,或許,是一個詩情畫意的時代。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文化產業新聞”(ID:CulturalIndustryNews),作者:王娟,原標題:《喬家大院被撤5A,商業化與文化傳承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