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在持續走高的旅游演藝市場中,沉浸式演藝迎來爆發式增長,成為近兩年的市場熱點。據統計,2018年沉浸式演藝總票房達4億元,新增演出11臺,總臺數達23臺,同比增長76.9%。在老牌“又見”系列引領的沉浸式演藝市場中,《知音號》以11.4%的票房比例,緊隨《又見平遙》、《又見敦煌》之后,位列全國票房第三。
作為長江首部漂移式多維體驗劇,《知音號》開辟了獨樹一幟的定位和體驗內容。自2017年5月20日正式對外公演,《知音號》運營至今已有2年半的時間。在市場票房、行業認可度,以及消費者口碑上,贏得了滿堂彩。108分鐘,500多人一場,場場爆滿。今年9月份,又一舉拿下“2018年中國實景旅游演藝十強”、“2018年中國沉浸式旅游演藝五強”兩大獎項。OTA游客滿意度均在90%以上,更在攜程旅行口碑榜評選中獲得了“2018中國旅行口碑榜最具網絡人氣景區”的稱號。
△2018沉浸式演藝市場各劇目票房占比情況
“3新”法則,匠心獨造《知音號》文化IP
《知音號》作為長江文化軸上最亮眼的文旅項目,其根基在于它以武漢知音文化為IP定位,打造了一條連接歷史與當下、演員與游客、世界與本土的知音紐帶,實現了“長江、江城、江船、江人”的完美融合。“高山流水覓知音”既是《知音號》創作的初衷,也是為所有游客來此體驗存下的理想。而《知音號》的成功及其IP定位的完美貫徹,離不開全方位的“求新”意識。
1、全新的演藝類型:長江首部漂移式多維體驗劇
《知音號》由“印象系列”總導演之一的樊躍領銜執導,歷時兩年創作完成。創作之初,樊躍就顯示出了開辟新市場新演藝的雄心壯志,并與團隊達成了“三不叫原則”:“不叫印象系列、不叫大型實景演出、不叫旅游演出”,從而確立了獨樹一幟的演藝節目定位:長江首部漂移式多維體驗劇。
樊躍的創作心經
為什么創新一種演藝類型?
◆堅持初心是所有創作人的核心。但同時,初心也是進化的。
◆什么樣的演出還沒人做過?是我時常會思考的一個問題。在江上打造一艘行駛的船,是一個全新的演出類型,這個想法一直存在我心里。長江上,以一艘復古郵輪為載體,串聯起城市兩岸,做一個移動的劇場,一個活著的城市記憶博物館。郵輪本身就是IP。我希望通過《知音號》呈現出一種更為開放的態度:面向未來,探討文化項目和演出的更多可能性。
◆我的創作意圖不僅僅在一個演出上,而是一個文化項目的設定,應當是將藝術與生活構建在一起、將人的日常行為融入其中的生命體。在這樣的理念下,“知音號”具備了多維的“基因”,一個文化項目具備了多重產品可能性。
2、全新的舞臺形式:復原世紀初武漢民生公司“江華輪”
沿江城市那么多,唯獨武漢被稱為“江城”,可以說,長江是武漢的文化主軸。在這一江、兩岸、上下游、五千年文明中,楚文化的生猛傳奇都離不開這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濤濤江水。
樊躍最大膽的創意就是,將舞臺建在長江上,建在楚文化的命脈長江上。復原世紀初武漢愛國商人盧作孚的民生公司“江華輪”,打造一艘120米長,夜間游走在長江一橋到二橋間的蒸汽郵輪“知音號”。整個舞臺的設定是一個寫實的空間,由三部分構成,首先是兩座復古棧橋,然后是巨大的漢口碼頭,最后是“知音號”郵輪。
這個舞臺空間定制了武漢被遺忘的歷史文化價值的形象。這不是一個碼頭,這不是一艘蒸汽郵輪,這不是一個上世紀20-30民國年代,而是一個時間黑洞。讓生活在2019年的人們,穿越時空,在流淌的時間里,跌落到漢口長江上一曲曲“覓知音”的故事之中。
樊躍的創作心經
為什么選擇一艘船?
◆《知音號》最鮮明的特征,是將演出帶入現實的生活場景中。我們截取了近代武漢輝煌繁盛的歷史片段,設計出了一條上世紀20-30年代的蒸汽郵輪,并復建了一座老碼頭。
◆船,作為真實的交通工具,賦予了每一個進入空間的人一個明確的行動理由和意義。進入碼頭的瞬間就是演出開始的標志,所有人的身份切換為“船客”,產生了統一的行動模式——共同完成一段旅程。上船下船,仿佛是對人生的暗喻,一段旅程也許就是生命的全程。船在長江上行駛,沿岸的風景變化就是演出的空間變化,船行的范圍就是劇場的尺度。
3、全新的沉浸演藝觀感:不是看別人而是觀照自己
樊躍的創作心經
如何創造新的沉浸式觀演關系?
◆相遇,是一切知音成為可能的前提。由此,《知音號》的故事與觀眾的生命體驗發生了聯系。藝術與生活、觀看與被觀看在過程中轉化。這也是我的創新目的:嘗試“觀演關系”在演出中的可能性與新方向。
◆進入碼頭的瞬間就是演出開始的標志,所有人的身份切換為“船客”,產生統一的行動模式——共同完成一段旅程。場景營造的核心,是讓觀眾瞬間進入到設定的情境中來。我在創作中融入了最貼近現今大眾觀賞習慣、視覺經驗最豐富的方式——電影語言,力求達到進入到電影畫面中的感受。我們尤其注重燈光和音響設計:用光線和聲音來講述。讓畫面、音樂、燈光在“電影化”的空間中轉換成“字”和“詞”的表達,引導觀眾來讀取其中的人物和故事。
◆這是一個在旅途中鎖定的一個時間,讓你在旅途當中的這個時間有一個特別指定的生命意識。其實上船下船,也是生命全程到尾聲。我們把所有的這樣的故事告訴觀眾,今天你們發生的故事就是我們明天要講述的。我們的大船將永遠開下去。
? 不是沉浸而是真實:船+碼頭+棧橋=劇場,再現百年前的漢口輝煌時代
體驗《知音號》之所以會產生巨大的沉浸感,首先在于它的劇場并非一間船艙、一艘郵輪,而是一整座精心復刻二三十年代漢口風情的碼頭。當你踏入碼頭的那刻起,周邊的現代樓宇仿佛早已隱去,入目可見的是彬彬有禮穿著民國船員服飾的檢票員、復古做舊的棧橋長廊、亮著霓虹燈光的小商鋪、身著旗袍的租賃店接待員,以及不遠處那艘仿佛穿越時光而來的“知音號”。復古的碼頭與棧橋、120米長的江輪,共同構成了全場景式的劇場環境,也成為游客一個追憶武漢本土文化、釋放懷舊情愫的出口。
? 不是演員而是觀眾: 觀眾=演員,互動形成極強的入戲體驗
極強的儀式感與沉浸感,以及貼近的互動,構建了《知音號》獨特的入戲體驗。“在這里,你會分不清誰是觀眾,誰是演員。”這是大部分游客體驗《知音號》后的評價。
門票被精心設計成船票的模樣;棧橋入口處,提供了觀眾換裝租賃服務,有上百套旗袍及民國裝束可供選擇;手持船票身著旗袍,瞬間宛若戲中人。甚至有些游客自己盛裝打扮而來,專為趕赴這場知音之旅。
步入郵輪,不僅可以看到《知音號》根據老照片在郵輪內1:1還原的二三十年代的空間和各種物件,舞池,酒吧,船艙內的書信、老照片、懷表、燈具等等,精致且泛著歲月的流光。這些既是復古逼真的道具,也是連接時間與故事的線索。而在這趟旅程中隨著演員邀請觀眾入舞池跳舞、向觀眾講述自己上船的故事,游走在船艙間觀看的觀眾,最后聚集在舞會甲板上的人們,早已分不清誰是演員,而誰又是你?
觀眾與演員的情緒互動,讓知音的故事繼續發酵,兩者融為一體,共同體驗、尋找、發現、相遇與團聚的全過程,最后凝聚成觸及心靈的情感共鳴。
? 不是觀戲而是入戲:108分鐘+108演員+3個進入角度,創造了一個你與過去時代相遇的可能性
1)108位演員是時代的介質,在還原的場景中創造最迷惑的當年
晚上7:30,序幕準時拉開。郵輪下手持船票的游客等待登船,郵輪上名伶、記者、地皮大王、小鞋匠、醉酒大漢等一個個人物在追光燈下緩緩開啟了故事。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序幕中一閃而過的角色,將會在后續觀演過程中呈現各自獨立的小故事。
108位演員,從人格設定到故事背景,都有獨立成章的人物故事,共同構成了百年前武漢的眾生百態與相聚離合。一層舞廳中是觥籌交錯的杯酒人生,當觀眾落座、演員起舞,甚至劇中人邀你踏入舞池共舞時,讓你分不清今夕幾何。
轉至酒吧,熒幕上年華逝去的酒保,拄著拐杖娓娓道來曾船艙酒吧內相聚離合的往事種種。流淌般的電影敘事畫面,與周圍演員演繹的故事精準配合,一幕幕故事就在觀眾身邊上演。圍繞著記者與千金小姐時隔數年后在“知音號”上重逢的核心故事,觀眾的周邊還穿插演繹著名伶、醉酒大漢等其他的小故事。
隨后登上二層、三層船艙,既能探尋到無比逼真的老物件,也能與演員近距離互動。而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于“網紅”小鞋匠,圍著他的觀眾,聽他貧嘴、接受他無厘頭的提問、和他嘮家常聊天,笑聲頻出間,我們卻真切感受到了一個有關等待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一位是默默無聞的小鞋匠,一位是偶然在此的穿著紅色高跟鞋的姑娘。
2)108分鐘是覓知音的路徑,3條故事線給予觀眾三種不同的時代進入方式
108位演員,從人格設定到故事背景,都有獨立成章的人物故事,共同構成了百年前武漢的眾生百態與相聚離合。這使每個角落處處有故事,卻也為108分鐘內如何安置故事,如何設計觀演動線制造了一定的障礙。而為保證最佳的觀演體驗,《知音號》在序幕之后采取了A、B、C三條不同的觀演路線,最終在4層夾板匯聚,共賞長江兩岸燈光夜景。手持不同票面的觀眾可以按照對應的路線進行體驗,入口順序不同,但整體內容一致。既保證了故事內容的豐富度和層次感,也確保了人群分流下的更佳的觀演體驗。而且由于每個人所處位置的不同、以及平行發生的故事線索,使每一次觀演都是獨一無二的體驗。這就給了觀眾常看常新的期待,以及二刷三刷的可能性。
△《知音號》觀演路線
3)108分鐘+108演員創造了一個你與過去時代相遇的可能性
《知音號》在文化IP上的打造之獨特,關鍵在于它的破舊立新。在這里,劇場不再是密閉的空間,而是《知音號》從長江一橋到二橋間游走的尺度。在這里,觀眾不再是戲劇內容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故事的主動參與者與創造者。在這里,故事的表達不再以線性敘事為主,而是多線、多空間、多人物同時進行。
樊躍的創作心經
如何創造知音文化IP的沉浸?
◆把108位演員,每一個演員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物,什么叫完整人物?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到哪里去?包括人物小傳,包括人為人物的行為設定,包括相互之間在兩個小時之間的交互和關系,全部是完整。每一個人物需要導演做每一個人物的完整的案頭和演員的表演,所有的工作。108位人物表演是完整地把他們融進整個船體的四層,讓他們生活起來,讓他們行動起來,讓他們在這里面產生他們應有的人物邏輯和生活體驗。
◆我是用觀演關系直接切入到主題,把民國的人和他們建立起相遇關系,把今天的人和今天的人也成為相遇關系,并且成為一個現場。什么叫現場?就是我們到整個劇目的最后,過程中所有相遇的故事和觀看的結果,觀眾通過自己思考以及場景不斷的切換,轉換成自己的劇本。
◆用我的話說,就是導演的劇本與觀眾自己形成的劇本,呈現出兩個劇本的相遇,也是今天人與人之間的相遇,通過108位演員表演,最后把大家推向頂層甲板。大家忽然發現已經實現的武漢二橋底下,我們進入二橋的場景。在一個今天的一個大都市的環境,我們穿越過來,來到一個現實的party。
《知音號》是一場演出、是武漢這座城市標志性的特色文化景區,是一個主題文化商業場所,是一座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更是一個可以煥發出各種商業可能性的文化品牌。多重產品屬性的設定,使《知音號》這個文化項目具備旺盛的生命力,有豐沛的機會融入到這座城市的生活中,從而實現一種文化藝術氣質與商業盈利平衡共贏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打通產業鏈,全域運營《知音號》IP
《知音號》的成功,在于它并沒有局限在運營演藝本身,而是整合武漢沿江的全域資源以及打造全產業鏈的方式,從文化到服務,使其IP內涵的邊界不斷拓展。
1、自主研發與跨界并行,《知音號》IP不斷得到深化
《知音號》IP產品的開發,淺層次的有立足人物故事打造的一系列帶有濃厚知音痕跡的文創產品。比如《知音號》選取了小鞋匠、賣報女、名伶、地皮大王等人物角色創造了Q版和貓咪版兩版人物形象,并以此研發了磁性書簽、手機支架、小圓鏡等各類文創小物,還有以4大人物角色語錄設計的“漂流獨白”。
更深一個層級的,是挖掘武漢本土文化,將產品納入到“知音禮遇”的服務當眾。其中就包羅了根據17世紀起途徑武漢的“萬里茶道”自主開發的“知音禮遇·萬里茶道”茶葉禮盒套裝。
除了自主研發,《知音號》還擅采取跨界聯合的形式,將IP產品拓展到了更深層次、更多元的領域。例如中秋月聯合伊莉維爾(ELIVILLE)打造了一盒飽含故事和味道的“不舍月”中秋禮盒。
從自主研發到跨界聯合,《知音號》玩的不僅是提高二消收入這項硬核指標,更長遠來說,它是要拓展出更強大的品牌內涵和形象。
2、演藝資源的再利用
一場演出108位演員,對于《知音號》而言既是點睛之筆,也是巨額的人員支出。而《知音號》的明智之處,在于打造了演藝資源再利用的循環系統。演藝時間段有目共睹的演技,成為了開展“兒童戲劇教育課程”的有力保障。除此之外,還開發了演藝經紀服務,提供對于有志成為演員的經紀服務。
3、多層次開發劇場的白日空間
《知音號》雖是典型的夜間演藝,但它同樣沒有放棄對白天空間的利用。如果是夜間是一場穿越時光的沉浸式演藝體驗,那么白天則是屹立在漢口江邊的武漢城市生活空間。由此,《知音號》立足復古的場景、郵輪碼頭設施,開展了一系列包括婚慶場地租賃、會務招待、“小船長”等親子科普活動、船艙內部讀書會、音樂會等文藝活動等。多層次、多維度的空間利用,大大增加了場地的重復利用率。
樊躍的創作心經
文化運營始于創意!
◆運營方式有三方面:第一,以知音號為母體的夜晚演出。第二,白天它是一個具有城市記憶的文化博物館及與人有關的文化場景。和這個城市的生活方式有關,和人的生活方式和年輕人的成長有關。第三,我也希望讓這條船在整個的經營理念和模式上有所突破,開創在長江游走的舞臺尺度。這條船長120米,未來它將能去上南京、重慶。這樣的舞臺尺度在演藝行業當中算是一個突破。
◆所以我說,一個文化項目在時間點的進程和結構,以及它的經營模式的是一步一步發展。它的整個宣傳模式,營銷模式票務運營及沿途的行為,皆是這個劇目的行為藝術。
立足于“高山流水覓知音”中華文化源代碼的《知音號》,是武漢人們引以為豪的文化名片。它的突破性在于傳承中華“觀心”源文化,以“漂移的時空舞臺” 大膽創想,突破現有中國沉浸演藝的沿襲守舊的作風,以“觀演即觀照”的新敘事體系,打造了中國實景演藝獨有的文化創新價值。
何謂文化旅游?文化是“魂”,旅游是“魄”。“魂者”,指心識,有靈用而無形者;“魄者”,有形體而為心識之依處者。早在《離騷》中就可見“魂魄”兩字的連用。文化與旅游就是“魂與魄”的結合,魂有“三魂”,指精、氣、神。魄有“七魄”,指喜、 怒、 哀、 樂、 怨、 悲、 憂。這十個字可以作為文化旅游的基本理論框架。如果一個文旅項目沒有精、氣、神,則不可能具有原始的生命力,何提文化價值?如果一個文旅項目不能讓旅游體驗喜、 怒、 哀、 樂、 怨、 悲、 憂的情感,則不可能成為具有市場生命力的文化旅游項目。
從長遠來看,文化旅游融合的國策是推動旅游業經營者從“土地的資產價值投機”,升級到“土地的文化價值投資”。40年前中國改革開發的第一代景區建設者華僑城馬志民就做到了“土地的文化價值投資”,我們曾經親歷他如何將《錦繡中華》、《民俗村》、《世界之窗》這樣的文化景區建立為一個港澳臺、東南亞及中國內陸旅游的旅游目的地,即使是現在沒有繼續追加投資的情況下,這幾個景區仍是現金流充裕的文旅項目。
今天,樊躍創作的《知音號》沒有一分錢的“土地的資產價值投機”,同樣從開業就獲得市場的極高認同,成為武漢文化新標志,成為沉浸式演藝的巔峰之作,至今仍是一票難求。可以說,文旅經營者應該重新出發,在文旅趨向“土地的文化價值投資”時代,從項目的文化“三魂”創意開始,設計好旅游的“七魄“情感體驗,將文旅的“魂魄”歸位,喚醒并調度游客內心的情緒,才能創造出一個個傳承中華經典文化之美的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平成文旅”(ID:pingchengly),作者:平成文旅研究院,原標題:《“人生若只如初見”……在武漢長江的漂移民國中,艷遇當代沉浸演藝的神作《知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