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距離OYO宣布戰略升級,啟動2.0模式,已經過去半年時間。
11月8日,前者于官網新聞中心公布了2.0成績單,“今年5月OYO酒店正式推出2.0合作模式后,和超過9000家酒店建立了2.0合作關系,房間數量超過27萬。這些酒店加入2.0模式1個月后,平均入住率達到80%,為市場帶來巨大的增值。”
這僅僅是2.0模式實施半年以來的新成績。
今年5月,OYO中國CFO李維在成都的戰略升級發布會上就宣布,“在進入中國的15個月里,OYO已經在全國擁有超過10000家酒店,而有同業用15年的時間才發展了4000余家。”
誠然,以燒錢補貼拉動數據攀升,是資本助推互聯網之下,最普遍的商業邏輯。 OYO也篤信這個邏輯,CRO(首席收益官)朱磊曾公開表示:2.0模式下,平臺將為加盟酒店提供保底收益。
“保底”,成為了撬動更多業主與之合作的關鍵因素。單體酒店市場趨于飽和,中小酒店每況愈下,業主寄希望于互聯網時代的營銷邏輯,試圖改變現狀。
但隨著藍媒匯的深入調查后發現,OYO方宣稱的“共擔風險、共享收益”在落實過程中被打了折扣。大量合作業主反饋,履約過程中沒有得到平臺方最初承諾的相關權益。
其普遍認為:
首先,所謂的保底并沒有真正“保底”,平臺與業主簽訂協議之后,可由前者主導隨時更改保底金額,少則降低兩三成,多則直接腰斬;
其次,平臺方的超低價換取高訂單量的做法,讓酒店方入不敷出,且沒有得到任何補貼;
第三,由于協議內容權利與義務不匹配,在簽訂和修改的過程中,平臺方存在回避、隱瞞關鍵信息的現象。
2.0模式下,OYO究竟燒了誰的錢?值得商榷。
保底:從15萬降至6.5萬
“大部分商家都把‘保底’這兩個字理解為合同上體現的數字。但從第一個結算月開始,很多商家都發現賬單不對,十幾萬元 /月的保底金額,最后變成幾萬元/月,連正常的房租、水電、人工費用都無法覆蓋。”與OYO合作的重慶酒店業主王曉告訴藍媒匯,“如果業主想要與OYO解約,不管是哪方提出,都要被扣除首月保底額20%-40%的費用。”
今年5月,王曉與1.0模式之下的OYO開始合作,戰略“失敗”后又被勸說參與2.0模式,“他們多次上門,勸說可以躺著輸錢了。”于是,8月底,王曉再次與平臺展開合作。
但首個結算月,就出現了保底金額驟降的問題。
此前簽訂的合約中,針對王曉酒店經營狀態,OYO方預估的9月保底金額為153400元,但當月賬單顯示“調整后保底金額”為65100.3元。
隨意更改保底金額的結果,就是造成業主當月收入與預估收入的巨大差距。
按照協議規定,若酒店當月實際稅前成交額低于或等于該月保底金額的,平臺應補足差額部分,并收取10%的提成比例;反之若實際成交額超過保底金額,未超出部分按10%比例提成,高出部分平臺方額外提取50%。
賬單顯示,當月王曉酒店的實際交易額為133037.54元,超出更改后保底金額,“本來應該他們給我補兩萬多,最后變成我給他們支付四萬多。”
“他們沒有通知我,就直接調整了保底金額。”王曉直言,“他們說發了郵件給我,我沒有收到。我要求發郵件給他們(重新協商),他們卻拒收。”
王曉始終認為,自己被OYO方“坑”坑了十幾萬元,最終在11月向平臺方提出了解約。
對此,藍媒匯聯系OYO方求證,后者給出的解釋為:“根據酒店的客戶體驗,和市場環境變化,我們會對少量合作酒店保底金額進行調整。調整基于雙方平等協商前提下,且在法律框架內進行。”
而針對造成業主虧損的計算方式,OYO方也解釋稱:“在雙方合作初期,OYO酒店需要30-40天完成OTA連接和線上線下營銷渠道設置,提升用戶體驗,繼而提升入住率和營收,所以OYO會對酒店上線后30個工作日的保底金額進行少量扣減。該扣減僅發生在合作初期,不會影響酒店全年其他時間的保底額度。”
控價:從120元降至20元
除了圍繞“保底”產生的爭議,另一 2.0 模式之下的重點——“控價”體系,也普遍遭到業主詬病。
“與其他同行相比,我這邊沒有被扣除太多罰款,但依舊不賺錢。”被平臺方認定為“優質客戶”的李磊這樣向藍媒匯總結。
根據李磊的講述,2018年OYO就試圖與李磊合作,但后者認為沒有太大優勢,就放棄合作。直到今年8月底,在項目經理不斷勸說和“保底”政策吸引之下,李磊與OYO簽訂了合作協議,“后來發現這個合同‘充滿陷阱’,和此前業務經理描述的有很大出入。”
與多數業主類似,第一次結算就出現了問題。
“OYO自己發明了一個‘爬坡費’。”李磊介紹到,“合同規定的是,在第一個月的營業額中提取15%作為擔保押金,若商家該年完成保底金額人物,則押金返還。但OYO當月把這15%的押金算入銷售額。”
也就是說,李磊當月實際營業額是4.7萬元,保底金額是4.9萬元,“OYO本該賠付我們2000元保底金,結果加上15%的押金之后,營業額變成5.5萬元。我們還要倒給OYO2000多元的分成。”
而相比在分成上“損失”的幾千元,最讓李磊難以接受的是OYO的低價策略。
2.0模式之下,根據協議OYO會對酒店定價進行調整,以試圖通過低價獲取更多訂單量。“我們正常渠道銷售房間是118元~198元/間,和OYO簽訂協議后,經常20多元一間,嚴重擾亂市場和我們的經營。”
極低的房價,帶來了訂單量的攀升,以李磊酒店11月的營業數據為例,共計收到房費4.2萬元,入住率達到84.9%,而平均單房收入僅為60.40元。
“目前線上訂單量能占到75%,線下25%,線下按原價收費,線上則為OYO定價,倒推下來他們的定價大概就20幾元。”李磊估算,“但接單量上去后我們的水電費、人工費等成本也攀升了,收入卻大打折扣,入不敷出。”
李磊曾向OYO方業務經理投訴,得到的解釋為“短期促銷手段,正常運營后會逐步恢復原
“但我們已經運營三四個月了,房價還是那么低。”李磊承認, OYO的低價策略確實帶來了入住率的攀升,從40%增加至80%-90%左右,但運營成本的攀升帶來的是收入降低。他坦言,“商家沒有得到任何補貼,完全是賠本賺吆喝。”
對此,OYO方向藍媒匯解釋稱:“OYO酒店的動態定價策略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結合流量波動、周邊環境等因素為酒店房源自動定價,從而實現收益最大化。在特定時段和特定入住率情況下,OYO會為酒店以低于市場水平的價格甩賣房源以提升收益,但此類情況占比非常低。數據表明,從長期看來動態定價可以實現酒店總體營收的增長。” “單體酒店行業平均入住率低,所以整體營收是不高的。 和OYO合作的2.0模式加盟酒店的平均入住率穩步提升至80%,整體營收隨之爬升。海量運營實例表明,OYO酒店2.0模式有能力幫助單體酒店突破經營瓶頸,OYO酒店的運營能力也已得到絕大多數加盟業主的認可。”
協議過程,備受質疑
在采訪的過程中,業主普遍向藍媒匯反饋:隨意更改保底金額、定價過低等問題不僅沒有幫助酒店經營向好,反而使收入無法覆蓋成本,造成了更嚴重的虧損。
“這些都被事先寫在了合同里,無法推翻。”但包括王曉、李磊在內的多位業主都對協議生效的過程產生了質疑。
首先就是電子合約的有效性。
根據王曉的描述,其與OYO方接觸后,首先與對方確認了紙質版合同,這份紙質合同中并未出現關于調整保底金額、針對商家的罰款細則等規定,“他們也沒有提。”
而這部分被“回避”的信息,在后續簽訂協議的時候,以鏈接的形式放在了電子協議之中。
確認合作意向后,OYO方向王曉郵箱發送了一份帶有其酒店電子章的電子協議,并稱協議已經生效。“我從來沒有授權自己的電子章給他們,我從來沒使用電子合同簽過協議。”
OYO方告訴藍媒匯,正常簽約主要通過第三方電子簽約平臺完成,“第三方電子簽約平臺會為酒店方生成電子印章,印章中體現企業在認證時填寫的企業名稱,并與企業證書一起合并到電子合同當中。電子簽名的實質是實名認證以后的數字證書(網絡身份證),電子章是數字證書的表現形式,真正有法律效力的是背后的數字證書。”
但藍媒匯發現,王曉電子合同中的電子章簽名屬性顯示“有效性未知”,經上上簽系統防偽造防篡改數字校驗為“無效的公鑰安全對象文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第三章第十三條規定:電子簽名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視為可靠的電子簽名:
(一)電子簽名制作數據用于電子簽名時,屬于電子簽名人專有;
(二)簽署時電子簽名制作數據僅由電子簽名人控制;
(三)簽署后對電子簽名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
(四)簽署后對數據電文內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當事人也可以選擇使用符合其約定的可靠條件的電子簽名。
所以,針對上述協議簽訂的過程,以及協議的法律效力,王曉產生了質疑。
除此之外,針對OYO方更改協議時郵件“24小時”內自動確認的問題,也被多位業主詬病,一位商家透露自己確實在10月28日收到了OYO發給他調整保底金額的郵件,郵件中稱自10月1日起,將調整合作酒店的年度保底金額,若商家24小時內未作任何回復,將視為同意調整提議,調整后的保底金額將于2019年正式生效。
也就是說,協議確認的時間,滯后于協議生效一個月的時間。
“平時都沒有注意查收文件,不是每時每刻都泡在電腦上工作的人。”
“10月23日發的文件,10月1日就開始執行,就算看到了文件又該怎么選擇?”
“目前2.0模式簽約酒店已經超過9000家,為提高溝通效率,OYO將保底調整溝通流程從線下全面向線上轉移。”OYO方對此回應稱,“OYO也在持續完善業主服務,保障雙方溝通渠道高效暢通。”
擴張背后,燒了誰的錢?
藍媒匯向每一個受訪人問了同樣一個問題:OYO進入中國前,當地的中小酒店業是什么情況?
得到的回答趨于一致:大致不景氣,略有盈利或虧損。
中國酒店業已趨紅海,這是業內公認的,尤其是經濟型連鎖酒店。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第一家錦江之星在上海開業,經濟型連鎖酒店開始在國內遍地開花,如家、七天、漢庭三家公司接連美股上市。但隨著品牌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門店數量快速擴張,供給漸漸飽和,幾大酒店集團的增速都盡顯疲態,經濟型連鎖酒店已經很久沒有找到新的增長點了。
公開資料顯示,國內酒店品牌7天經過13年的發展,門店數量只有2300多家;漢庭經過13年的發展,門店數量只有2200多家;如家做了16年,門店數量只有2300多家。
相比之下,OYO兩年內7500+家門店、近60萬客房的擴張速度可謂“瘋狂”。
業內普遍相信這又是一起資本催熟的互聯網神話。 90后印度少年,在中國創造了“奇跡”。
今年5月,OYO中國區CFO李維在接受騰訊《潛望》的專訪時表示:“為擴張速度,我們可以犧牲傭金。”
今年8月,OYO創始人Ritesh Agarwal在接受《晚點LatePost》專訪時也表示:“賺錢不是我們的興趣。”
給人的印象,“資本寵兒”不會差錢,事實也正是如此。
公開資料顯示,OYO已經完成了7輪以上的融資,累計融資額約15億美金。融資名單不乏日本軟銀、紅杉資本、光速創投、滴滴、華住等巨頭的身影。
去年下半年,OYO迎來入華以來的巔峰。9月25日,其宣布獲得10億美元融資,其中8億美元為投資,2億美元為投資承諾。更為重要的是,這筆融資中的6億美元將投向中國。
彼時,有媒體估算OYO對每家酒店的補貼預算在5-15萬元左右。但也有不同媒體披露這項數字只有2-5萬元。
顯然升級之后的2.0模式,這項數字或又將大打折扣。
高增長的運營數據背后,勢必伴隨著高額的成本投入,燒錢不可避免。但 OYO方堅稱“我們的財務狀況健康”,其向藍媒匯坦言,“OYO酒店已具備一定規模,但仍在不斷前進與變革之中,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與加盟業主合作共贏的初衷不會改變。”
但目前來看,“共贏”尚未實現,業主更多的是在與平臺“共擔風險”。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AI藍媒匯”(ID:lanmeih001),作者:韓小黃,原標題:《OYO戰略升級之困:業主曝保底金遭腰斬,超低價換高入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