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從2018年就開始的“影視寒冬”在疫情降臨后,幾乎是遭遇了一次屠殺。
一位小有名氣的編劇感慨,自己一年半才賣出一個劇本,期間只能靠寫公關軟文、做微商維持生計。
一位影視制作創業者,公司本來打算4月殺青的電視劇,因為疫情整整被拖延了2個多月,損失了1300多萬元,直到最近才殺青。并且,這有可能是他公司今年最后一個項目了。
另一位影視行業創業者,不光將公司的3個辦公場所砍掉2個,員工從40人砍到10個,還將此前就已經投入了不少成本的14個在做項目直接砍剩7個,剩下的7個也無限期延后。他一邊賣掉老家房產繼續支撐,一邊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把自己和項目“打包賣給”其他公司。
除了“賣房”“賣公司”,為了艱難地活下去,也有創業者、導演、明星們開始通過做MCN機構和制作曾經不屑做的短視頻業務回血,以期能夠養活現有的項目。
但不可否認的是,影視行業正在面臨幾年來最大的一波“血洗”。據天眼查數據顯示,到今年5月底,已經有超1.6萬家影視公司注銷。很多底層員工無法保障基本生存需求,不少導演、編劇們都只能兼職送外賣或者跑腿維持生計。
“因為資金太難拉了。”在資本寒冬之下和疫情的雙重打擊之下,有些主要投資影視項目的機構已經賠得血本無歸,走向了死亡,甚至一些有錢的機構也開始重新慎重考查項目,減慢投資節奏,不敢輕易下注。
影視行業,已經徹底告別熱錢時代,資本正在回歸理性。創業者們也并沒有對行業失去希望和信心,他們希望活下去,熬過去。
注:本文內容主要來自鉛筆道記者采訪和網絡公開信息,論據難免偏頗,不存在刻意誤導。
倆月損失1300萬 砍掉一半項目
“上一次賣掉劇本還是去年初,這期間一度靠寫公關軟文賺錢,現在已經開始做微商謀生。”一位小有名氣的編劇向鉛筆道感慨,今年的影視行業“太難了”,劇本寫出來,根本找不到出品方接手。
一位小微影視制作公司的創始人劉偉(化名)更是透露,他今年正在拍攝的電視劇,可能就是公司今年的最后一部劇了。
“實在賠不起了,每天睜眼就有20多萬打水漂。停工的兩個多月以來,已經損失了1300多萬。”他介紹,這部電視劇從去年12月開始拍攝,本來打算今年4月之前殺青,但僅拍攝了2個月,就受疫情影響不得不被擱置。
今年4月初,經過一系列復工備案,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報備提交了各種材料后,劉偉的劇組才得以復工。最近北京疫情反彈,他表示,多虧了劇組在疫情期間一直沒有松懈,才在這一波疫情中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回憶整個項目的制作過程,劉偉只能用“太不容易了”來形容。如今,這部電視劇終于快要殺青。
類似的遭遇也發生在北京杰越眾合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王曉軼身上。
“我已經砍掉公司的2個分部,員工也從40人左右,裁到10多個。”王曉軼透露,他的公司本來在大望路、十里河和石榴莊都有辦公地點,但因為疫情的影響,為了節約成本,他不得不做出裁員和縮小規模的決定。
不僅是砍掉公司的辦公場所和人員,他還不得不對公司已經投入部分成本的項目“下手”。
本來,王曉軼公司有14個正在進行的項目,還有7個已經拍攝完并處于審核發行階段的項目。14個項目中,有處于籌備期的;有的已經買了劇本,甚至部分資金都已到位,只剩再找部分資金就能開拍;還有一部已經準備了三四年、本打算今年8月份開拍的大制作電視劇。
但如今,疫情讓他的很多項目啟動時間都被無限期延后,他也不得不將項目直接砍掉一半,只留下2部與頭部網絡平臺合作的網劇、2~3部電視劇和2部電影。
“為了完成這些項目,公司陸續的前期運營投入就有1000多萬。”王曉軼解釋,想要推出一部精品,需要3~4年的打磨。這期間,光他自己對項目的前期投入就要有七、八百萬,但現在也只能無限期延后。
他表示,現在影視行業的處境更像是“軟刀子割人”。因為他這些年的收入都已經陸續又投入到新的項目中,但疫情讓行業處于未知狀態,他一邊不得不暫停項目,另一邊也不得不繼續“死撐”。
靠曾“看不上”的業務轉型 賣房自救
為了艱難地活下去,影視行業的創業者們也在不斷嘗試轉型和自救。其中,最常見的是轉型做MCN和短視頻。
“我身邊有不少制片人、一起合作過的導演和明星都轉型去做了MCN機構。”在過去,拍戲、上綜藝、參加商演、代言,是藝人的主要收入來源。但是今年,影視劇開機率降低,藝人拍戲機會減少,很多綜藝改成云錄制,線下商演活動更是全面取消,這讓眾多藝人賦閑在家,經紀公司營收明顯下降。
因而,讓藝人轉型“帶貨”成為一些影視公司的選擇。
如今,一家頭部生鮮品牌也找到了王曉軼,準備合作打造一家MCN公司。他覺得,做MCN主要靠打造不同的流量賬號,每個賬號的基礎就是短視頻的拍攝,并對賬號進行合理的運營和技術保障。讓網紅保持一定的流量和話題度,后期就可以合理變現。
“我們已經聊了一個月,每周也開一兩次會,他們看中我們公司在影視行業內10多年的制作經驗和資源的積累,我看中對方的平臺背景以及資金背景,希望能共同推進這個事情。”王曉軼表示。
除了MCN,另一邊,他也開始嘗試做短視頻劇項目。
其實,從前幾年開始,就有好多和他有私交的明星朋友找到王曉軼,問他要不要一起合作短視頻的相關項目,但他當時的態度是不愿去做。他的理由是,一方面短視頻利潤少,另一方面,很多短視頻拍起來不像傳統影視劇。
疫情發生后,公司其他影視項目一直處于停滯狀態,他也越來越意識到,對于大多數影視公司來說,2020年的轉型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轉型不是為了業務升級,而是為了活下去。“只有你賺錢了,先活下來,才能有機會再去做別的項目。”
不僅是業務在努力轉型,王曉軼也和不少影視老板一樣,走上賣房自救的道路。為了支撐公司,就在不久前,他已經把老家的一套房產掛牌出售。
其實,像王曉軼這樣,公司還有新業務在接洽的公司還屬于幸運的。前文提到過的創業者劉偉透露,他所在的影視拍攝基地里,還有部分難以達到防疫要求的劇組在等待復工,甚至有不少小微劇組,已經堅持不住中途放棄拍攝,結算了之前的項目費用走人了。
“很多中途夭折的項目,真的是能看到劇組人員身上的那種悲涼。”劉偉表示,早在疫情之前,影視行業就經歷了一段漫長的調整期。現在大家都說是在轉型和自救,但真正能堅持下來的公司其實并不多。
5個月1.6萬家影視公司倒閉
事實上,疫情之下,影視公司正面臨幾年來最大的一波倒閉潮。
據天眼查數據,自今年1月1日起,至5月31日,全國已經有超1.6萬家影視、影院、劇場、演出類企業注銷。其中注冊資本在100~500萬之間的企業最多,占據了72.4%的比例。
“我身邊好多朋友的公司突然就倒閉了。有些人突然不怎么發朋友圈了,私下問一問,都說過得不好,處于缺錢狀態。”疫情開始到現在,王曉軼明顯感覺到,身邊的同行越來越難過了。
他還發現,不光是很多底層員工無法保障基本生存需求,不少導演、制片、編劇、演員們都只能兼職送外賣、做微商和直播。有一些公司處于半死不活的狀態;有好一些的是和其他更大的公司合并;也有公司因為裁員問題,遺留一屁股問題沒有解決,導致有各種官司的。
“資金太難拉了。”王曉軼表示,倒閉潮與資本緊張也有很大關系。
他透露,2015~2017年的影視圈,有很多“煤老板”、房地產開發商等傳統實業的熱錢涌入,市場資金充裕。但去年開始,資本寒冬之下,資金離場,今年又通過疫情發酵,行業內剩下的資金更是被收縮到一個“可怕”的程度。
王曉軼介紹,他通過朋友介紹認識的一個香港老板,本來要投他的兩個項目,都說要和他在1月底見面。但疫情到來后,對方將見面時間調整到5月底。但因為香港進大陸需要隔離,又將見面時間拖到6月,現在第二次疫情爆發,北京出入不方便,見面再一次變得遙遙無期。
不僅如此,資本方的日子本身也不好過。他透露,之前說有意向投資他的一家基金機構,不久前也解散了。
事實確實如此,一位文娛賽道的投資人也向鉛筆道表示,因為影視行業回款慢、10個項目9個虧,疫情期間風險太高,所以已經不看影視項目了。
“我上半年還是在一直關注項目,有些項目很好,劇本也很吸引人,正常的話,我們的投資節奏會推進得比較快。但現在,我們做投資都有盈利預測,也只能謹慎些。”另一位影視行業投資人趙偉認為,現階段,國內外疫情的影響,不確定性比較大,他還是持悲觀態度,短時間不會進場。
“再這樣下去只能‘賣身’了。”王曉軼坦言,現在已經有幾家頭部制作公司,向他拋來橄欖枝,希望他將自己連著項目打包,“賣”給對方。
不過,他表示,雖說目前絕大部分公司都處于缺錢狀態,有錢的也慎重。行業處于寒冬之下,線下影院還不能開業,大部分影視項目仍然無法正常開機,但他還是對影視行業持樂觀態度,并有信心熬過疫情。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鉛筆道"(ID:pencilnews),作者:付艷翠,原標題:《影視行業遭“血洗”:1.6萬家企業死亡 60天虧完13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