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一、什么是虛擬現實
所謂虛擬現實,是指利用電腦模擬出來一個三維的虛擬世界,提供體驗者關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模擬,讓使用者沉浸其中,如同身臨其境一般。虛擬現實說到底只是一種特殊的程序輸出形態,借助眼鏡、頭盔或是其他設備,帶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讓用戶以一種逼真的方式來感受程序,究其本質,是一段代碼的呈現方式,虛擬現實也是20世紀以來,科學家、電影界、文壇津津樂道的話題。比如:劉慈欣的《三體》,這部科幻小說大家想必都不陌生,里面講了一個故事:把人送到很遠的星球,但是當時的科學技術無法承擔這么久的任務,于是地球人就把一些應征者的腦部取出來,然后這個人腦通過外界的電子信號系統,獲得了外部的感知(虛擬的信號,虛擬的場景),當然這是一個極端化的表述。再比如12年前基努·李維斯演的黑客帝國,男主角知道盤子中的牛排不是真的,但是你處在哪個場景里,卻完全感受不到它是不是真的,這些都是虛擬現實的神奇之處。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技術由來已久,早期的虛擬現實技術可追溯到60年代晚期。Facebook用20億美元收購Occulus Rift,標志著這項技術已經成為研究趨勢和技術發展的主流。
過去的2014 年是虛擬現實發展史上重要的一年。Oculus 發布了最新的 Rift 的第三代虛擬現實產品 Crescent Bay,Facebook 以 20 億美元收購了 Oculus 虛擬現實。而虛擬現實在游戲界也是發展迅猛,索尼宣布了自己的 虛擬現實計劃、三星也和 Oculus 合作開發了 Gear設備,連好萊塢這個“文科生”也加入了這個“技術宅”扎堆的陣營——將受歡迎的電影場景改編成虛擬現實的體驗:圣地亞哥的動漫大會上播放了《無頭騎士》和《環太平洋》這兩部電影里的虛擬現實體驗。
從產品特征和技術水平的進化過程上來說,我們可以將虛擬現實的產品分為以下4個級別:
1.0樸素版本
兩三年前,筆者去過一趟深圳,碰巧亂入了一個深圳的旅游展覽,許多攤位已經開始用虛擬現實來推銷景點了,一個電子眼鏡給筆者頭上一戴,直接游覽景點,當然這屬于簡單粗暴的虛擬旅游1.0產品了。
2.0進階版本
還記得2010年春節期間,那張被炒到600元仍然一票難求的阿凡達3D電影票嗎?我們現在看3D電影,是因為它比普通電影更真實,這是我們現在能獲得的較高程度的虛擬現實,當時萬人空巷的盛況告訴市場,只要虛擬夠逼真,就不缺大把買單的人,那么,全場景的虛擬現實,自然會有更高的出價買單。2.0最大的技術進步在于場景的高度仿真。
3.0 智慧版本
相比于2.0版本,智慧版本最大的改良就在于能夠讓用戶產生代入感,刺激用戶的感官和意識,大大提高用戶的參與度。雖然我們現在無法完全理解和掌握人的意識是如何產生,感知信號如何生成和傳遞,并在人腦中翻譯的,但是現有的3D電影都能讓我們感知立體的視覺,那么頭戴式全景虛擬現實就能提供更為真實的體驗。
目前已經有部分廠商能夠生產出具備這樣功能的虛擬現實設備,不過大多數都是游戲廠商,比如Oculus Rift的頭戴式虛擬現實眼鏡,可以說是現下綜合素質最高的虛擬現實游戲裝備。其成像原理就是讓使用者將兩個屏幕直接戴在雙眼之前,通過視差制造立體效果,并將使用者同對現實環境隔離開來,產生強烈的帶入感。眼鏡中還配有陀螺儀、加速計等慣性傳感器,這些設備將追蹤定位使用者頭部的位置變化,便于使用者控制視角轉換。
再比如微軟在今年1月底推出的HoloLens增強現實眼鏡,將虛擬的影像投射到現實世界中,與現實環境進行實時互動,獲得逼真的使用體驗,能應用于教學、社交等多種場景。不過HoloLens目前尚處于開發階段,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點,比如沉重的全息影像處理設備要如何精簡,它離商用還有一段時間。
4.0 交互版本
最高形態的虛擬現實,就是直接和腦信號作用,讓現實和虛擬的模糊邊界。
在這種交互版本的虛擬現實體驗中,你也許不需要頭盔和眼鏡,這都不是重點,你可能會進入一種現實狀態下的神游和虛擬狀態下的清醒,在虛擬世界里,所有的感官都和現實中的一樣,也許我們現在幻想的這些場景你會笑是天馬星空,但是我們回頭看,老式的黑白電影、默片,簡直滑稽可笑,但是當時的人不這么看,他們感受到的是震撼——居然科技能夠把發生過的畫面記錄下來,未來的虛擬現實技術同樣會像當年的電影一樣讓人震撼——居然科技能夠把沒發生過的畫面演繹出來,未來的科技,誰又知道呢?
二、現階段的虛擬現實與景區旅游
現階段技術水平的虛擬現實對于旅游產業,可以作為景區的一大賣點,成為一種營銷手段、幫助實地旅游景區景點變現、與現有景區的實地景點成為互補,增強消費者的旅行體驗。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被應用于旅游APP中,向潛在的用戶展示酒店、活動中心和目的地,永和可以是商戶也可以是消費者,這項技術將對旅游營銷產生持續影響,具體應用有以下幾個方面:
1、商戶預覽
谷歌向一些中小商戶推出了谷歌街景的服務:讓專業攝影師將商戶的內部布局直接展現給消費者,輔助他們做消費決策。這項服務將成本轉移到了商戶身上,對于酒店來說,他們能夠讓消費者在到達酒店之前更熟悉酒店的內部環境,用虛擬現實使得他們在爭取消費者的青睞時更有競爭力。
旅游營銷創業公司TourDash近日也采用了這項技術來展示皇家加勒比郵輪公司豪華郵輪的實景,并將菜單和電話號碼無縫連接到虛擬界面中,客戶可以在與該公司互動時直接呼叫或瀏覽詳細菜單。
除此之外,澳航推廣頭等艙,萬豪鼓勵新婚夫婦入住紐約市政廳外的酒店用的也是虛擬現實頭戴設備,這項設備來自Occulus Rift,隨著活動的推廣,既展示了這項新技術,又推廣了萬豪酒店所在的目的地。這些親身體驗的活動通過創造令消費者記憶深刻的品牌接觸點,產生了額外的營銷機會,長遠看來也能夠提高投資回報率。
2、主題公園的三維布景
在今年3月的游戲開發者大會中,迪士尼樂園就表明自己在虛擬現實與游樂園結合的野心,迪士尼團隊開始研究如何在封閉空間里裝備高分辨率的顯示器,體驗者坐在架空的活動椅子上,前方是IMAX 70mm的超大屏幕,讓體驗者能夠感受到《料理鼠王》電影里皮克斯那般大小的角色運動,在美國洛杉磯的環球影城,也有類似的體驗活動,坐在一輛能夠做三維運動的小車廂里,就能夠穿梭在各種三維的電影場景里。
3、遠程博物館
對于想要一睹名作真容而苦于天高路遠的藝術品愛好者來說,虛擬現實將會成為可行的方案,它能夠瞬時帶人跨越萬里重洋,從地球的一端跨越到另外一端,無論是斷臂的維納斯,還是神秘的蒙娜麗莎,甚至是故宮博物館里的翡翠白菜,你都能在家里一飽眼福。
肯尼迪航空中心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虛擬現實應用模塊,能提供與亞特蘭蒂斯航天飛機相關的虛擬現實場景。展會行業也能夠受益于此項技術,為參展商提供視頻服務,使用戶在家里就能參觀展覽,查看展覽商提供的服務內容。
說到這,就必須要提到最近在朋友圈火了一把的裸眼3D技術——人們僅憑手機就可以感受3D的沖擊力和視覺震撼。研究裸眼3D技術的超多維公司解釋了這一技術:用戶通過平板電腦或手機的前置攝像頭識別眼球,并追蹤眼球的運動軌跡,識別后即可看到3D效果。2013年香港書展期間,就用到了類似的3D效果來展示敦煌藝術,只是游客需要戴上沉重、厚實的眼睛,摸黑走進一所小黑屋,觀看周圍展示的敦煌3D效果圖。將來,如果裸眼3D能突破光線、設備對人們享受3D效果的阻礙,那對文化旅游景點的復興和再造將是革命性的。
4、古跡重現
當我們登上滕王閣,吟著“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周圍卻是摩肩接踵的游人,環繞著你的是現代化的高樓大廈,遠處傳來廣場舞《小蘋果》的旋律,不免讓人有些掃興和出戲。而如果能用虛擬現實來打造、還原當年的漁舟唱晚,重現雁陣驚寒時孤寂落寞的美,想必會成為游客爭相追逐前去的目的地。
試想,如果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把歷代長城的修筑、駐守、衰敗、坍塌、重修等重大歷史素材做成虛擬場景,還可以復制到中國其他古建筑、歷史文化遺產上,這對游客來說將是極大的便捷和吸引。用虛擬現實來深化文化旅游體驗真是非常值得期待。
三、未來的虛擬現實的暢想
以上這些虛擬現實與旅游的融合方式是基于現階段技術無法完全替代旅游感觀的前提下提出的,那么將時間再往后推又如何呢?虛擬現實絕不會止步于小小眼鏡頭盔,未來全息影像、智能溫度、濕度調節,模擬運動器……都將問世,在家既能欣賞美,或許也能體驗到高仿真攀爬式的艱辛,屆時,旅游景點還需要存在么?再再往后推,人類像《黑客帝國》里一樣插一根管子就能活時,真的還需要真正的旅行么?
我們認為,虛擬和實地的旅行,這兩者不在一個維度,更不存在對立的關系。
一方面,無論虛擬旅游再怎么逼近現實,實地旅游依然不可能消失殆盡,旅行不僅僅是為了看遍幾個景點。背包客們走遍世界,無非是希望遇見一個共同欣賞風景的人,對于一個不喜歡作旅行計劃的人而言,要的就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途中遇到了談得來的小伙伴,自然而然地相約一同前往下一個行程規劃之外的景點,實地的景點就在那兒,你的選擇是完全自由無約束的(雖然這種不顧后果的任性的行為不值得鼓勵),而虛擬現實中,就會出現結束了這個景點,意猶未盡卻又沒法在虛擬現實中直接過渡到下一個想去的地方,對于不愛做規劃的旅行者來說的倒也是個頭疼的點。
另外一方面,虛擬旅游可以成為實地旅游當中一個環節,一個娛樂部分,虛擬和實體相輔相成。在倫敦的貝克街上有一間小小的福爾摩斯紀念館(小說中福爾摩斯與華生的居住地),票價10英鎊(折合人民幣100元左右),進去之后除了一些小說中場景的布局還原和主人公的蠟像之外并無其他看點,驢友們一致將其評為倫敦性價比最低的十個坑爹景點之一,但如果能將場景和小說內容結合起來,以虛擬現實的方式,以探險的形式,讓游客置身于小說中千鈞一發的案情,與虛擬現實中的福爾摩斯并肩作戰去破獲罪案、緝拿兇手,嗯,這樣的博物館聽起來才比較酷炫。
記得曾經讀到過關于尼亞加拉大瀑布的報道,說是由于常年累月的沖蝕,尼亞加拉大瀑布每年都會后退1米左右,落差也在逐漸減小,照此下去,再過5萬年左右,瀑布將完全消失,大自然饋贈的珍寶終有消耗殆盡的一日,對于無福消受的后人,也許我們可以用虛擬現實這樣一種方式,將盛世景觀以虛擬現實的方式呈現給數萬年后的游客,以計算機代碼的方式來永存這份浩瀚。
那讓我們回到現實,思考這樣兩個問題:1、技術上,虛擬現實能不能取代現實?顯然,這是一個科學技術問題,回答也是顯然的:在我們有生之年,我們可以看到虛擬現實不斷逼近現實,現在的頭戴式虛擬現實是發展的重點,更長遠的虛擬現實不是作用于感官,而是作用于神經系統,到了神經系統的虛擬現實,你就很難說它是現實還是非現實了,這已經是個哲學命題了,但是有一點是不變的:人類在努力,而且一切會持續,讓虛擬現實更為真實。2、虛擬現實能否取代景區?這就是一個經濟學問題了,簡單說是一個涉及商品質量以及不同人的價值評估問題。很顯然,虛擬現實一直會比真實的景點更為便宜,我們選擇去看電影而不是去旅游就是一個經濟層面的考量。如果有一天,虛擬現實幾乎逼近了真實體驗,那么這不就僅僅是個經濟考量了,還包含了人的層次消費需求了(具體可以參考馬斯洛需求金字塔)。好比女生用的手袋,有平價的,有奢侈的,完全一樣的功能,有人會買平價的,有人卻會買動輒上萬的LV,為什么?如果有一天,虛擬現實已經便宜得人人能用同時又真實得無可挑剔,我相信依然有人會去實地旅游,去體驗腳踩在真正地上的感覺,這個心理構造是為什么呢?其一:“真實體驗”是一種稀缺品(稀缺品往往更貴);其二:人類需要不同的消費來將自己區別于他人(俗稱裝逼)。所以虛擬現實無法取代真實的體驗,但是會大幅度壓縮后者的消費規模,并同時抬高后者的單次消費的相對價格。
隨著觀光游向休閑游的慢慢過渡,旅行不再是對名勝古跡、自然景觀的走馬觀花,更多的是異地生活化服務的消費,吃住行游購娛,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為不同個體購買旅游服務的動機,每一個環節也可能發生讓個體旅行者行程結束之后仍然回味無窮的趣事,旅行越來越成為一個提供不同的背景設定的契機,讓消費者去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在陌生的環境下去尋找不平凡的體驗,而不僅僅是像集郵票一樣、像勾任務清單一樣地去走遍不同地點。人類是矛盾的,越是危險刺激、越是充滿了不確定因素的地方,對我們的誘惑就越大,我們的那顆想要出發的心就越蠢蠢欲動,這大概是因為人征服自然的欲望是可以無限制膨脹的,穿越撒哈拉大沙漠、橫渡百慕大三角、勇攀珠穆朗瑪高峰,都是很好的例子,虛擬景區當中的情節都是程序設定的,即便將來成為開放性的程序,但其中的不確定因素都是可控的、風險是確定的,于復雜的人而言,總是少了一份來自未知領域的挑逗。去膩了人山人海的熱門景區,選擇虛擬旅游作為換換胃口的調劑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但虛擬終究是無法替代那些人類無法解釋的真實的景致。
特別鳴謝執惠旅游(m.gzvtc-edu.com)為本文提供了高質量參考資料。
(本文來自華泰餐飲旅游,微信號:htcy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