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Uber最近很火,但它到底是個什么鬼?與我們的生意和生活有什么關聯?黑馬海口分會發起人、愛哪哪旅行網創始人陳笑是資深傳媒人轉型房地產又轉型互聯網的奇葩。本文根據海南“互聯網+”時代的創業創新分享會上陳笑的演講整理而成。是他從傳媒到實業再到互聯網陣痛轉型的深刻理解。
大家都聽說過Uber嗎?(現場舉手)還不少。下載過的有多少?不太多,可能是因為海南還沒有開通,下載的大多是研究它的人。其實,Uber到底是什么鬼?我也不知道。到現在連它到底應該讀“烏波”還是“優波”我還搞不清楚。我只是想從Uber引入話題,談談移動互聯網是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對傳統的生意有什么樣的破壞力,破壞之中又建設了什么,這些能給大家什么啟示。
Uber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最近關于Uber無敵的各種故事的版本在朋友圈廣泛流傳,相信大家都看到了,譬如,進入建筑設計、醫療服務、法律服務、人才招聘等等,Uber不僅能叫車,還能叫冰淇淋、能叫飛機、能叫船、能叫三輪摩的、能叫鮮花……Uber似乎無敵了。其中很多是假的。但假的還這樣廣為流傳,說明有人愿意為它編故事,有人愿意傳播,這本身就很牛,只有偉大的產品或公司能夠做到這一點。
另一個角度看,假的不全假,現在沒實現不意味著將來不可能。這些侵入各個領域造成行業恐慌的故事實際上提供了一種可能性,提供一種思維方式。Uber的模式對其他行業是否也有啟發?“共享經濟”邏輯對剩余時間、閑置資源的利用,在很多領域都適用。理論上講,大多數行業都可以植入Uber模式或借鑒Uber思維。
移動互聯網的根本是LBS,基于地理位置的需求發布與“眾包”模式滿足需求,點對點的雙向選擇,這些幾乎適用于所有的服務行業,包括公共服務,政務等等。而Uber設定的規則和機制,對司機的規范也將對其他行業產生影響。甚至像政府服務都像淘寶商家評分一樣,之前只是當作玩笑,未來不是不可能。
Uber的故事,無論真假,都令人腦洞大開,它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移動互聯網是對集權和特權思維的挑戰與顛覆
Uber的另一大貢獻就是對集權和特權思維的挑戰與顛覆。這也是移動互聯網去中心化和去中間化的革命性所在。從Facebook、Twitter開始,到微博、微信,移動互聯網顯示出可怕的力量。移動互聯網及自媒體的興起對集權產生了撼動。官方媒體不再是人們獲取資訊的唯一通道,每一個人都成為記者,每一個自媒體都成為報社、電視臺,而且比傳統媒體更快捷。以前辦媒體需要資質,很高的準入門檻,在自媒體時代這種強權被輕易瓦解。
出租車行業在全世界基本上都是特許經營,有特殊的資質和嚴厲的行業監管,而Uber的出現,讓這些特權都見鬼去了。最近看到美國的出租車大亨弗萊德曼價值10億美金的公司現在面臨困境,擊垮他的正是Uber。原來他的九百多張出租車牌照每張價值最高近二百萬美元,現在幾十萬都無人問津了。這是互聯網的破壞力,但在破壞的同時一定是建立一種新秩序。砸碎舊世界,建立新世界。
中國的很多城市在封殺Uber,查處滴滴專車等,這種做法完全是螳臂擋車。這是發現權力即將被瓦解時的困獸猶斗。
我們愛哪哪旅行網是做旅游的,導游一直是被詬病的一個行業痛點。我們一直在思考,如果用Uber的思維,人人都有可能成為導游,不一定非得是有導游證的人。很多有導游證的也存在宰客現象,這是產業鏈條和機制出了問題。那么,是不是可以像Uber的司機一樣,人人都可以成為導游呢?一個老師、一個司機、一個自由職業者,他具備某些技能或知識,都有可能比一個有證的導游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務。這也是未來定制化服務的趨勢。旅行社模式也將受到挑戰,跟現在的出租車公司面臨同樣的問題。很多平臺在嘗試“當地人”的概念,實際上也是在打這個擦邊球,目前還沒有成功的。愛哪哪從俱樂部、社群的領隊、頭驢所做的嘗試目前還比較順暢,先摸索出一套機制,再擴展覆蓋面。當你有一套機制能讓人在空閑時間運用自己的技能輕易賺到錢,這個項目就一定會成功。
“互聯網+”是化學反應
大家都在談“互聯網+”,到底加什么,怎么加,都一頭霧水。有一種工具論,說互聯網只是一種工具,像電一樣。人們因為運用了電,提高了效率,互聯網也一樣。我認為互聯網是工具沒錯,但它不僅僅是工具。互聯網與電不同的是,電后面沒有人,而網后面是人,是互聯網的用戶。互聯網+要深刻研究互聯網用戶的使用場景、使用習慣等等,研究人性,研究人的需求。這樣的互聯網+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時,能夠把互聯網的裂變傳播、馬太效應體現出來。如果只是簡單地把互聯網當成工具,認為做個網站,做個APP就能解決問題,那只能叫+互聯網。+互聯網是物理反應,互聯網+是化學反應。
前幾天跟人探討,有人說互聯網+旅游,本質還是旅游。我的看法是不一定。Uber是叫車服務,現在它在中國可以演變成約炮神器,在美國可以做同城快遞,未來還可以發展成什么我們還不知道。這不是Uber的創始人一開始設計的模式,而是在發展中這種化學反應使它變化成不同的東西,甚至是出乎意料的。那么譬如旅游服務產生的社交,未來會演變成什么,也很難說。但互聯網+旅游一定不僅僅是傳統旅游的“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到了景點拍拍照”那么簡單。
小米、樂視最明顯,互聯網電視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電視,所以他們一出來傳統的電視廠商全都岌岌可危。為什么?因為他不是和你在電視的層面上競爭。未來電視、電腦、手機、PAD……都是一回事,電視也可以打電話,電話也可以看電視,只是不同的終端而已,一切內容都在云端。
“專注、極致、口碑、快”是遞進關系
說到小米,不得不提一下互聯網的七字真言,雷軍提出的“專注、極致、口碑、快”。其實不僅是互聯網,這適用于任何領域任何行業。這四個詞人們一般理解為平行關系,我認為是遞進關系。
首先要專注,專注不是堅持的意思,是從一個最簡單的點入手,把所有力量集于這一點,把釘子狠狠地砸透。寫文章講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不能大而無當。項目一開始無論資金精力都不足以支撐大而全的展開正面戰場。一定是像李云龍轟炸敵人陣地一樣,把全團有限的手榴彈集中在一個連手上,在兩分鐘之內全部扔出去。這樣才能產生震撼的效果。
專注了才能把事情做到極致。因為只做一件事,就容易做到極致。這也是小米手機和電視最初的單品爆款思維,只做一款,容易做到最好,又能降低成本。
極致才能產生口碑。口碑是超出用戶心理預期的結果。到飯店嘗一個新菜,非常好吃,又出乎意料的便宜,這時候用戶愿意傳播、分享,奔走相告。
做到上面幾條后,就要提速。如果前面的體驗做的不夠好時,快反而不是好事。欲速則不達。
功夫在詩外
很多時候,實體經濟的朋友和互聯網人的交流都是雞同鴨講,不在一個頻道上。其實是兩種思維方式的不同,傳統思維總是在講我有什么,我要給你什么,互聯網思維更多從用戶角度思考,看用戶想要什么,再倒逼產品。
最近互聯網+大潮風起云涌后,一些地方上又在探討建立地方性電商平臺的事。這種平臺有什么意義,誰會去用?你要給我個理由先。現在已經不是做個商城把東西擺上去的年代了,擺上去也沒人買。網絡的商業形態在發生變化,電商和社交和分享和游戲和其他的界線越來越模糊,會出現很多“四不像”的東西。賣東西不一定要拉開陣勢,扯著脖子,琳瑯滿目的,可能會變化出一些新的方式。
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結合的時候也往往是“功夫在詩外”,可能會是“去實體化”的。這是實業大佬們投資互聯網的時候最難理解和最糾結的。這一點可以借鑒一下星巴克,他們算是傳統的不能再傳統的行業了,完全線下的實體店,他們如何玩“互聯網+”?星巴克做的APP就類似鬧鐘一樣的功能,有點個性化的小逼格,挺受歡迎,可以說跟星巴克沒有太大的關系,但其實星巴克是為他的目標人群開發的一款他們需要的功能簡單好用的APP。星巴克的品牌潛移默化地植入進去。
前天跟一個做奶粉和母嬰產品的朋友聊起,他們對電商很重視,沒少投入,我倒建議他不用一定要跟產品較勁,可以嘗試做一款很簡單的提醒媽媽喂奶的APP,每個媽媽有各自的喂奶時間和習慣,設定好,定時提醒,簡單,貼心。一定是個去奶粉化的產品,貌似跟奶粉沒關系,但往往會收到奇效。如果中國有三分之一的城市哺乳期媽媽都使用你的APP,那你這個應用的價值遠遠超過你的奶粉公司。這就是移動互聯網匪夷所思的神奇魅力。
作者介紹:陳笑,愛哪哪旅行網創始人,資深傳媒人,媒體投資專家,《中國期刊投資報告》作者,海南省創業導師,海南省工商聯執委、青委副主席,海南省遼寧商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