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4月26日、27日,上海機場連續兩日分別大跌5.52%、6.85%,現價49.6元/股,市值跌破千億元。僅近3個月時間,該股股價跌去近四成。
復盤公司近期際遇,“成也流量,敗也流量”。在疫情這一特殊因素影響下,客流量流失、進而免稅收入大打折扣的上海機場估值邏輯已然遭到破壞。并且,疫情中其他免稅渠道崛起分食免稅紅利,公司此前享受的高毛利或一去不復返。
近兩日公司股價之所以大跌,催化劑是公司董事長日前在業績說明會上稱,浦東機場此前免稅紅利難以為繼。
實際上,上海機場早在一個月前公布的2020年報中就表述過該觀點。更早之前,1月29日晚間,上海機場突告重修免稅協議,大幅讓利予中國中免,無意外地,上海機場迅即遭遇業績、估值雙殺。曾經業績遠甩A股同行的上海機場出現歷史上首次年報虧損,公司股價連續跌停。
因此,上海機場的估值邏輯遭到嚴重動搖并不是才發生的,甚至是自免稅協議重修以來就是“明牌”狀態。上海機場主業分為兩大部分:航空業務、非航空業務。2017年,公司非航空業務收入首次超越航空業務收入。免稅業務即非航收入的主要來源,且毛利率較高。2019年,中國中免旗下日上上海就向上海機場支付超過52億元的租金,占據公司同期營收的近五成。而自2017年以來,在免稅業務高增長的帶動下,上海機場股價也開啟了高增長,一年半時間股價漲逾2倍,市值最高超過1600億元。
“公募一哥”易方達基金經理張坤曾重倉上海機場,此前他認為,上海機場本質上是一個微信,把所有的基礎設施、跑道建好之后,就是一個基礎平臺,這個平臺上的所有流量都可以變現,變現的形式可以是商業,也可以是廣告。
這一邏輯沒有考慮到疫情的不可抗力因素。始料未及的疫情,令國際客流占比較重的上海機場損失慘重。上海機場與中國中免重修免稅協議是“現實的選擇”,為了維護渠道優勢作出的妥協,實際上就是“你給我多少客,我給你多少錢”的邏輯,核心還是流量。
包括上海機場最近被討論較多的遭遇其他免稅渠道沖擊的問題,實質也是供給端遭遇“分流量”的問題。航空運輸業受政策影響較大,未來,分流可能來自市內免稅店,可能來自線上免稅渠道,也可能遭遇其他新建的國際機場的分流。
其中,市內免稅業務發展成為免稅行業最新發展趨勢,包括上海在內的多地都在鼓勵發展市內免稅店。在各大免稅業務銷售渠道中,市內免稅店是位于機場免稅店之后的排名第二的渠道類型。而未來市內免稅店對機場免稅店的沖擊尚難判斷,要取決于政策對不同渠道的傾斜程度,消費者的購買習慣等多種因素,還需要時間驗證。
不過,即便在估值嚴重發生動搖的情況下,近段時間市場仍對該股持有較多分歧。若回歸機場公司的本源——航空業務,上海機場(浦東機場)是內地機場中國際客流量最大的機場,地處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城市群,戰略定位國際航空樞紐。一旦走出疫情陰霾,客流量自然不用愁,僅從航空主業估值出發的上海機場依舊是領頭羊,這或許是部分投資者仍看好該公司的邏輯。
此外,“免稅紅利難以為繼”并不代表免稅業務未來占公司業務收入必然降低,上海機場希望通過讓步中國中免做大銷售額,即依靠規模優勢繼續鞏固和發展非航業務。當然,與“坐地收租”的高毛利“躺賺”模式已不可同日而語。
總的來說,對上海機場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客流量的恢復,這也是公司是否能成功逆境反轉的關鍵因素,從長期看需求恢復是時間問題。目前,全球范圍的防疫形勢仍然嚴峻,國際航線真正復蘇尚需時日。另外,疫情下,其他免稅渠道崛起分食免稅紅利,公司過去因免稅紅利帶來的高毛利時光恐難復制。
*本文來源:證券時報網,作者:李曼寧,原標題:《免稅光環不再 上海機場或終結“躺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