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迄今為止,國內移動互聯網領域最大規模單筆融資由滴滴打車創造,該筆融資由騰訊和淡馬錫主導,金額高達7億美元,這是滴滴的D輪融資,而在此之前的B輪、C輪中,騰訊已經砸入4500萬美元。除了資金層面的支持,騰訊還為其開放了微信和手Q兩大移動端流量入口,而在入口支持之外,騰訊還為滴滴提供了哪些支持,外界知之甚少。
滴滴打車的聯合創始人兼CTO張博近日在接受采訪的過程中,首次談到騰訊在云計算、大數據以及技術型人才層面給予滴滴的幫助和改變,在幾次補貼大戰中,滴滴面對大流量和高并發的狀況曾經幾度瀕臨宕機,最后在騰訊云的幫助之下轉危為安。這些外界所不知的細節,張博在采訪中做了詳盡的披露。
生死考驗背后的云服務支撐
滴滴從2012年成立,至今已經三年多的時間,這中間與快的有過幾次比較大的補貼戰,外界常常戲謔地稱為“燒錢”。但補貼策略的確為滴滴搶奪市場份額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幫助。2014年年底的補貼大戰中,滴滴前期預估訂單量會漲10%,結果卻出乎意料地增長了500%,這聽起來是件好事,但對當時的滴滴來說卻是次生死攸關的考驗。
我們都知道滴滴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一次宕機事件,但卻不知道宕機背后還有一些有趣的事件,滴滴和快的在競爭最激烈的時期還曾因為宕機產生過命運綁定在一起的關系。當時的情況是,二者中無論哪家宕機,另一家也會同時宕機,因為滴滴宕機之后,用戶大量涌入快的,而大流量和高并發的情況對當時的滴滴和快的而言都是個經不起的考驗。系統的穩定性在當時決定著二者的命運。
短時間內的用戶激增,靠滴滴自身的擴容速度和采購機器的速度已經完全不能滿足業務的發展,因為傳統的擴容方式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這對滴滴來說顯然是承受不起的。滴滴當時的解決方式是將系統整體搬到了騰訊云,滴滴的這個選擇在現在看來顯然是明智的。之所以選擇騰訊云,一方面是因為騰訊和滴滴之間的投資關系,另外一層考慮是騰訊云已經經歷了微信、QQ海量用戶高并發的考驗,在春節紅包大戰中,騰訊云的穩定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無論是滴滴還是其他移動應用,在產品高速發展時期,服務器的穩定與否對產品都是致命性的影響,這方面已經有一些案例在先。除了穩定性之外,安全性也是一個大的挑戰。前不久發生的攜程宕機事件就是一起典型事件。在滴滴發展過程中也遭受過多次黑客攻擊,在如此大規模的用戶群體下,如果遭受黑客攻擊,帶來的影響甚至會攪亂整個社會的出行。滴滴的安全防線是建立在騰訊云的宙斯盾安全體系之下的,這對滴滴的系統安全性提供了保障。將這些事情交由騰訊云來做,滴滴又得以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業務層面上。
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可以說是維持和決定滴滴能夠正常運轉的關鍵所在,騰訊云服務是騰訊在技術層面為滴滴提供的最大幫助。我們一般只看到騰訊在流量入口方面的支持,往往忽略了關鍵的部分。
高效精準匹配背后的大數據支撐
滴滴CTO張博把自己的工作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是產品,第二是技術,第三個是大數據。一般情況下,大數據應該被劃分在技術的部分,但在張博看來,數據是滴滴的核心,包括司機和用戶的數據,以及用戶打車行為習慣的數據等等,滴滴目前面臨很多大數據的計算,而這關系到產品整體的策略和方向。
從本質上看,滴滴做的事情是撮合司機和用戶交易,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訂單數量非常多,同時又有很多司機,這時候需要把哪個訂單派發給哪個司機非常關鍵,因為推薦算法的準確性直接決定著匹配效率。在將一個訂單推薦給某個司機之前,滴滴需要結合司機的數據特征預測其對這個訂單的感興趣程度,而這個特征是建立在司機的搶單習慣等因素構成的決策體系上的,這種復雜的計算對產品的基礎架構挑戰很大,而基礎架構是搭建在騰訊云上的。隨著滴滴對大數據處理需求的增加,云計算發揮的作用也愈發明顯。
大數據與云計算的關系就像硬幣的正反面一樣密不可分,大數據無法通過單臺的計算機進行處理,必須依托云計算的分布式處理、分布式數據庫、云存儲和虛擬化技術。騰訊云在安全和穩定性上已經十分成熟,在大數據分析和處理上也取得了業界公認的成績。以滴滴的補貼策略舉例,滴滴針對乘客的補貼并不是盲目性的,而是經過對乘客的出行數據做出分析之后的結果,比如一個對補貼極其敏感的乘客,只有在有補貼的情況下才會打車,沒有補貼便不使用滴滴,這樣的用戶從長遠來是被排除在滴滴的用戶之外的。
另外,騰訊用戶的社交數據還為滴滴帶來了更具想象空間的使用場景。滴滴最新上線的順風車便與騰訊的大數據方面有很大的合作機會,張博透露,未來如果一個互聯網的“屌絲”在下順風車訂單的時候,可能會優先匹配給他一個互聯網的“女神”,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場景。此外,騰訊最近推出的征信系統,希望用社交數據對每個人的信用做打分,滴滴的用戶數據也可以為個人信用數據的參考,比如乘客的爽約次數、爽約頻率,或者死機的爽約次數和頻率,在征信系統上,滴滴與騰訊具備很好的合作基礎。
大數據作為滴滴的產品核心,決定著用戶體驗,也決定著產品整個商業運轉的效率。技術是為產品服務的,而產品是為商業服務的。理清技術、產品和商業三者之間的關系,對滴滴來說尤為關鍵。這其中作為整個產品體系的基礎設施,騰訊的云計算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
大數據背后的技術型人才支撐
有觀點認為,未來掌握大數據的企業有著更廣闊的商業前景。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在大數據方面投入精力,百度、谷歌等互聯網企業都在該領域投入重金,對分布式計算平臺進行非常大的優化,決定其計算速度比其他平臺要快。而計算速度也是滴滴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滴滴在技術方向的規劃中,是將大數據作為重點來看待的。
隨著用戶規模的擴大,以及用戶數據的積累,滴滴未來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存儲,大規模的計算,以及大規模的精細學習,這便需要更多的技術人才作為支撐。滴滴自身正在籌劃滴滴學院,對員工進行定期培訓,并不斷加大高端人才的引入。而騰訊也技術層面為滴滴提供了許多人才上的幫助。去年補貼大戰時,滴滴是在騰訊云團隊的幫助下才挺過了大流量并發關,其后的架構改造工作也是在騰訊的高級架構師幫助下把關完成的。過去滴滴靠騰訊云團隊的幫助挺過了幾次生死攸關的節點,并且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誼,加之滴滴在過去三年發展過程中沉淀下來的技術人才,在人才儲備方面滴滴已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培養和輸送機制。
正如滴滴CTO張博所言,人才是技術的基礎,技術是為產品服務的,而產品則是為商業服務的,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為滴滴帶來的商業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在外界看來,騰訊在對滴滴進行巨額的戰略投資之后,最明顯的幫助便是開放了移動端的兩大流量入口,而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方面的幫助卻往往被人忽視。對于互聯網行業觀察者來說,除了入口,我們更應該看到騰訊之于滴滴在更深層面的價值,在滴滴龐大的商業架構之下,騰訊云的基礎服務和特色服務不但確保業務高速增長的平臺穩定運轉,還提升了其用戶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