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前不久,印尼、韓國等國家對中國游客開始實行免簽政策。而7月以來,我國多個航空公司宣布取消機票代理費。多個旅游利好使游客出行火熱,自助游已成平常,個性游成了旅游公司的新亮點。
旅游熱度升高,但游客滿意度卻日益下降。與游客在跟團旅游后日益下降的滿意度相比,“個性化”旅游正在成為一種旅游需要和時尚,通過“互聯網+”,讓游客開始告別“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回去一問什么都不知道”的跟團旅游時代。
在這種大環境下,旅游公司也在積極尋找新的盈利點。
“書破萬卷,路行萬里”——學生族“減壓”催熱“親子游”
7月以來,各大中小學陸續放暑假。如何給孩子“減壓”,讓孩子度過一個與眾不同的假期,成為眾多家長考慮的問題。
對于剛剛從緊張校園生活釋放出來的“學生族”來說,借著暑假有機會和家人一起出去暢快游玩,開拓視野是不二選擇。
作為暑期旅游市場的一貫主題,“親子游”因為大批“學生族”和家長的加入,今年暑期持續火爆,領跑旅游市場。各大旅行社前來咨詢報名的學生和家長占到大多數,短線游、長線游、出境游的旅游團中都有“親子游”的身影。
同程旅游近日發布的《2015暑期親子游需求趨勢報告》顯示,今年暑期親子游預訂量同比增長了近40%,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出境親子游,同比增幅達65%。80后父母和他們的孩子是絕對主力,占比超60%。
今年暑期親子游的出游主題分布情況與往年基本相同,主題樂園類親子游產品的熱門程度位居第一,應季的親水游緊隨其后。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出境親子游產品的預訂量占比達到了27.8%,同比增幅達65%,為歷年最高水平。
近年來暑期“親子游”保持了較快的增速,正在成為拉動整個出境游市場的中堅力量,尤其是以中小學生群體為主的境外游學市場的持續升溫,進一步拉動了暑期出境“親子游”市場的增長。
“玩的是個性”——高端“定制游”異軍突起
不趕時間,隨心所欲,導游盡可能地按自己的意愿提供服務……隨著大眾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觀念的發展變化,尤其是手機旅游APP的推出,充滿個性色彩的定制旅游正在悄然興起,成為一種明顯不同于大眾旅游的形式。
相對于團隊游,定制游享受美食而不是團餐,享受慢游而不是快游。旅行社在多年前就有的定制旅游業務,不過大都面向特定的團體。近年來,針對個人的定制漸漸興起,咨詢個性化定制線路的散客越來越多。
而旅行社在定制旅游產品時,也會用更多的時間與游客溝通,給予游客更多的建議,而不是以往千篇一律的行程。
對此,開展了十余年定制旅游業務的昆明市登山協會總監羅周全深有感觸:“現在定制旅游覆蓋了老中青三代人,年輕人較多,各個職業都有,主要針對攝影、露營、徒步愛好者,個性化更強。”
事實上,定制旅游正是以“自由、深度、專屬”的特征區別于跟團游和自由行。
“它的特點好比互聯網思維下,游客會參與到產品設計中,提出需求,旅行社來完成產品制作。”
中國旅游發展研究院院長戴斌介紹說,“‘我來提出需求,你來幫我滿足’,定制旅游是個性化定制、小規模生產,能與本地居民實現更多互動。”
戴斌認為,我國的定制旅游發展處于市場導入期至發育期過渡的階段,其發展水平取決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時間和旅游消費的意愿。
從數據來看,我國總體上還處于大眾旅游的階段,人均消費水平為805元人民幣每次;2014年我國人均出游率2.8次,而發達國家人均出游率在7-8次。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同樣也在改變著旅游界的業態,由于可以隨時隨地上網咨詢,旅行社和游客間的信息不對稱狀況正在改變。
目前,游客完全可以根據自己財力、愛好、需求和承受力,有針對性地選擇旅游產品,徹底告別“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回去一問什么都不知道”的跟團旅游時代。
“購物游”遇冷——旅行社盈利模式面臨轉型
近年來,“購物游”受到頗多指責,有關導游在游客購物時收取回扣、強迫購物、幫助商家推銷假冒偽劣產品謀取暴利的報道屢見報端。
暑假出游高峰已經到來。尤其7月份以來,赴香港旅游的游客選擇產品時,是否有“購物”是他們十分關注的一點。大多數游客選擇價格在4000元左右的赴港純玩團或者自由行,“特惠游”、“購物游”不再受“待見”。
“眼下消費者對‘購物’產生了抵觸情緒。”而游客在咨詢旅游產品時普遍對無加點、無自費、無指定購物這“一價全包”的行程報價方式認可。而這種“一價全包”的報價,自然要比“購物游”的報價高出很多。
經了解,隨著游客需求的轉變,以前的“特惠團”、“購物團”已經乏人問津,尤其是隨著新《旅游法》的頒布實施,旅游市場也在不斷完善和規整。低價吸引旅客然后靠旅客購物返點的傳統盈利模式逐漸退出旅游市場。
在很多旅客看來,現在“一價全包”的方式出游更安心,不用擔心購物點停留時間過長,游覽時間不夠充裕、又要考慮加點、自費等問題,對導游也更信任了,整個行程下來感覺比以往更舒適放心。
“購物游”遇冷,對于導服人員來說確實也更省心。多位受訪導游表示,現在帶團出去,沒有以前那么辛苦了,大多數情況下,只需要幫旅客安排好交通、住宿即可。
“現在旅行社的盈利點不同以往,盈利點主要在于賺取團購差價。”一位在上海從事多年旅游工作的業內人士言,此前被曝光的一系列關于“購物游”的負面報道,至今仍讓不少旅客對旅行社存在“戒備之心”。
事實上,有業內人士表示,“購物游”對旅行社來說,也并非旅客所想的“一本萬利”,相反,多數情況下費力不討好。一旦出現問題,游客退貨、投訴還是輕的,更嚴重的是旅行社形象的被損害。
“旅行社選擇放棄低質、低價的‘購物游’是旅游市場的發展趨勢。”對于當前旅游市場上出現的“購物游”遇冷現象,業內人士普遍叫好,“消費者不再貪便宜,這表明旅客在出游選擇時變得更純粹、更理智”。
當然,“購物游”遇冷并不表明,購物沒有存在的必要。“食、住、行、游、購、娛”是旅游的六大要素,游客是有購物需求和消費欲望的。
相較于國內,歐美、日本等國家的旅游市場相對成熟,沒有用游客購物來換取回扣和反沖成本的現象,操作模式比較規范。
有業內人士建議,國內旅行社可以借鑒國外觀光旅行團的做法,在購物環節控制時間,保證質量,在不影響旅客正常行程的前提下,充分考慮游客的購物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