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Airbnb目前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并不順利,而被稱為中國版Airbnb的小豬短租要想成功,肯定不能僅憑他們所說的理想主義和美好的故事。
前媒體人潘采夫的辭職信《打今兒起,哥將成為一頭小豬》,在微博上的閱讀量超過10萬。他在辭職信中說:“抱著逃的心態去互聯網公司,只是換個地方繼續干活,誰知新單位也拿理想主義當飯吃,這倒讓我無縫對接。”
這家“新單位”名叫小豬短租,成立于2012年8月,之前多被媒體報道為“中國版Airbnb”,兩者最近都完成了新一輪融資。
2015年6月,Airbnb完成15億美元(約合93.13億元人民幣)巨額融資,估值已過百億美元,成為硅谷最炙手可熱的創業明星,是“分享經濟”的代名詞。
而將該模式搬到中國的小豬短租在7月9日,完成了6000萬美元(約合3.73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
放眼望去,Airbnb模式被復制到中國的進程似乎并不太順利。2011年,全盤復制Airbnb的愛日租燒了千萬美元無果,因無視中美短租市場差異,最終倒閉。
而途家、住百家等品牌也慢慢開始走起了不同于Airbnb的路線:途家的房源多來自房地產開發商,前我愛我家副總經理創立的住百家,用戶群體更傾向于中國出境的自由行客戶。
甚至連Airbnb似乎也并沒有重視在中國的發展,“睡在山海間、住在人情里”的首頁標題更像是一種美好愿景。真實的情況是,由于沒有及時跟進地推、運營和維護,Airbnb上充斥著大量“二手房東”、“中介”和“小旅館”。真正愿意分享房源的房主只能被淹沒其中。
其實,Airbnb在中國發展受限還有許多地域和文化的原因。首先是信任問題,住房涉及到一個人最隱秘的生活細節,所以很多房東其實并不愿意把房間拿出來分享。一旦丟了東西怎么辦?萬一安全出現問題怎么辦?房東和房客之間的信任建立需要時間過程和市場培養。
在國外,“沙發客”是最常見的住房分享模式。即使沒有完整的房間,有一個沙發能給旅人歇歇腳,也算是雪中送炭。Couchsurfing就是類似的“沙發”分享網站。而在國內,人們分享住房的意識和觀念還十分守舊。
此外,便宜的快捷酒店如此之多,人們可能有這樣一種心理:與其麻煩住陌生人家里,還不如住快捷酒店省時省力。相信有這種心理的用戶也不在少數。
而當下中國正處于互聯網紅利時期,移動互聯網的出現讓各種模式都可以變得“社交化”,就像有人用Uber打車是為了多和司機師傅侃兩句。
各種順風車的興起調動了人們閑置的私家車資源。如果“打車”這種行為能夠完全互聯網化、社交化,那住宿為什么不可以?
潘采夫如今是小豬短租的副總裁,他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專訪時認為,小豬短租最吸引他的一點就是人與人的連接。“我的任務是去尋找有意思的人和有意思的故事,就和之前在媒體干的活兒一樣。”
雖然之前因為發展速度過快,有大批量的二房東或中介入駐平臺,但小豬短租在慢慢調整方向,堅決把房東的一手真實房源比例控制在80%以上。小豬短租CEO陳馳說,“共享經濟是小豬的原點。”
草頭(化名)是小豬短租上的一名房東,他認為自己成為一名房東的最大動力很簡單:“就是看著每個來我家住的人,在離開時說非常感謝,然后依依不舍的那種感覺吧。”曾經住過的朋友給草頭的評價是——“感覺家很溫馨。今年8月如果來北京,一定住你家!”
潘采夫認為好的產品和模式自己會講故事。人們會不自覺地分享經歷見聞,從而讓這個社區變得更美好。
這個“更美好”的前提是平臺要提供足夠安全的保障。小豬在這一點上,有詳細的規定。
房東在平臺上發布房源信息,會有線下人員進行審核。有些情況下他們甚至會深入到家,親眼看看到底是不是有房子出租。與此同時,房東和租客都需要將個人真實信息和證件照上傳到網站,雙方的前期交流和付款活動也都限制在平臺上完成。
小豬短租還會為房東安裝智能鎖,為雙方購買保險等。一旦房東發生任何財產損失,小豬承諾賠償。
除此之外,小豬短租還與螞蟻金服下的芝麻信用合作,將個人征信體系引入在線短租行業。小豬平臺上的注冊用戶可授權開通自己的信用名片,并通過及時點評等維護信用分數。
如果雙方交易順利完成,小豬將向房東收取10%的收入作為傭金,用以日常業務的擴展和運營。但這筆傭金只在交易完成后扣除,入駐平臺本身是免費的。線下人員還會指導房東如何裝修、布置房間,提高交易率。
基于這樣的商業模式,小豬短租已經覆蓋200多個城市,房源數量在3萬個左右。今年7月份的業務量,相比2015年年初,已經有了4倍增長。
就像陳馳反復強調的“人情味”一樣,潘采夫也透露,小豬短租還要通過相同的志趣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做更多有意思的事兒。
比如,潘采夫要請自己隱居在湖北神龍架的“神秘朋友”,把他的居住地開放成房源,讓更多人去品茶聊天;再比如正在籌備中的“全國書店背包客夜宿計劃”,有可能將打烊后閑置的書店場地利用起來,一來給背包客提供一個容身之所,二來也為不景氣的實體書店提供微薄的營收。
潘采夫說,這些還在醞釀中的計劃就像“一場時間和空間的小革命”,把各個地方閑置的資源調動起來。而真正吸引這個圈內著名前媒體人加盟的,還是這些“小革命”背后,人與人之間相互溫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