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長租公寓是這兩年的創業熱點,火爆得讓人出乎意料。前不久,有人吐槽雷軍的順為基金投資的 YOU+ 公寓是“用 6000 塊錢一個月的價格把一個學生公寓出租了出去”,爾后,輿論甚囂塵上:有人覺得公寓實在太坑爹,光玩情懷沒有用;也有人出來為公寓站臺平反,認為公寓的發展尚在初期,應給予更多空間與機會。
據華創證券的研究報告《青年長租公寓:這是一片太平洋》顯示,目前國內房屋租賃交易額在 8000 億元上下,隨著前十年房地產業的蓬勃發展,大量閑置房屋出現,數量達 7300 萬套;另一方面,城市流動人口增加,90 后進入職場,住房剛需增勢明顯,長租公寓的出現滿足了這部分人對住房“不肯將就”的要求。
長租公寓為什么這么火?這背后究竟有什么推動力?從幾個維度來梳理,主要原因不外是社會大環境、資本助推、本身模式的競爭力,以及與公寓本身社交屬性的結合。撇開住房剛需和房價居高不下這樣的大環境因素,我們來談一談資本和模式是如何助推長租公寓市場的。
第一重火爆:資本
火是從雷軍的順為基金燒起來的。2014年9月,順為基金聯合聯創策源投資 YOU+ 公寓 1 億人民幣,開啟了公寓創業的吸金時代。
除了較常見的股權融資形式,長租公寓還在進行更加豐富的金融嘗試:借鑒 REITs。發軔于美國 1960 年代的 REITs 模式,即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代表著全世界房地產領域最科學與最先進的管理方案,提供保障于房地產領域六大環節(即資本運作、設計策劃、拆遷征地、建設施工、銷售租賃、物業服務)。在融資方面 REITs 有著巨大的優勢,表現為風險低、回報率較高、經營科學。對于房地產企業而言,REITs 的股權形式投資并不會給它們帶來債務負擔;而相對于銀行貸款,合約還款帶給房地產企業的壓力會大很多。
目前 REITs 尚未被完全引入國內,也還沒有得到司法環境與稅務環境的支持,但是在國內公寓行業創業中,已經可以初探到這樣的構思。新派公寓創始人王戈宏最早將 REITs 模式帶回國內進行嘗試,與賽富基金合伙人閻炎共同成立私募 REITs 基金,即賽富不動產基金,負責公寓的資本運作和物業收購。
基金和公寓如何各司其職?賽富不動產基金最早以每平方米 2.2 萬的價格購買了北京 CBD 區域的森德大廈,并經過統一改裝為新派公寓 CBD 店。之后,通過基金發行的方式,新派公寓 CBD 店被分拆給 32 名 LP(有限合伙人),并允諾不低于 3.5% 的回報率。四年之后,以 4 萬元一方平米的價格回購。
在沒有完全引入 REITs 卻充分借鑒的情況下,新派公寓走出了一條穩定獲取房源并快速規模化、復制化的路徑。2015 年年初,由住建部下發的《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表示要積極推進 REITs 的試點。目前,魔方公寓也對外透露正積極試水 REITs。
資本之火為品牌公寓實現品牌化、規模化運作提供了有力前提。目前國內二十多家品牌公寓占據的市場份額總共只有 3%。
第二重火爆:模式
長租公寓找到了傳統市場的痛點。就租客與房東來說,傳統租賃市場上,租客的弱勢地位比較明顯,信息不對稱,找房費時費力又被坑,房屋家電陳舊,交接和交租麻煩;而對于房東而言,租客難以管理、租期不穩定、房屋保潔難達到標準也是很頭疼的問題。綜上所述,租客與房東在租賃過程中的感受都比較差,《北京青年人才住房狀況》研究報告顯示,僅有 26.31% 的租客表示未曾受到權益侵害的問題。
對比傳統租賃,互聯網下的長租公寓首先提高了信息對稱性,也就是提高房屋的出租率。長租公寓品牌大多提供線上看房服務,其標準化的圖片拍攝給了大多數租客一個心理預期。
其次是標準化裝修。品牌公寓的硬裝軟裝統一,使得房屋與房屋之間的差異化縮小,降低了房屋的整體裝修和維修成本。以蘑菇公寓為例,就是與海爾家電進行合作,對大小家電進行集中采購和標準化配給。
第三是公寓管理。針對不同房型、不同租期的租客進行有效管理和收租,特別是在一些細碎的收費服務上,如具體到每個房間的用電等。它們大多實行的是酒店管理模式,但在具體實施上卻精簡很多,一般提供一周一次的保潔服務。以魔方公寓為例,一家集中式公寓的管理人員可能只需要 1 名店長,外加 2 名輔助工作人員。
第四是它們的拿房形式,都實行的是較“輕”的模式,即包租模式,通過簽訂 5?10 年的租賃合同,整體包租一棟樓或者一套房。前者被稱為整租式公寓(更適合標準化),而后者為分布式公寓。實行包租,解決了租賃中最重的一環,即如何拿房。
第五是金融合作。傳統租賃市場“押一付三”,新興的長租公寓面對更多元、更年輕的租客,有的只需要“押一付一”。蘑菇公寓的蘑菇寶讓租客可以每月向銀行打入租金,以現金流為抵押獲得低息貸款,蘑菇公寓因此得以提前一年獲得租金,打通了現金流,實現了規模擴張。
總體來說,長租公寓走的是批發拿房、批發裝修的路子,從中可以賺到從零售到批發的價差和溢價。如同魔方公寓創始人葛嵐所言,公寓與租戶是一個強需求的關系,因而一系列附加值產品可以被設計和打包,如保潔等 O2O 服務。
第三重火爆:社交
YOU+ 公寓成立之初,創始人劉洋表示,YOU+ 公寓是“住房+社交+創業”的聚集地。盡管有人對公寓的社交性表示懷疑,認為公寓的本質還應該是居住的舒適感,但不可否認,公寓確實籠聚了一批差不多年齡并有望碰撞出火花的人。公寓在西方社會發展歷史非常悠久,從經典美劇《老友記》中就可見一斑。而“公共空間”的概念在中國尚處于初級階段,租客們更習慣關上房門做自己的事情。
為了撮合與營造公寓的社交屬性,YOU+ 公寓實行“三不租”政策,即 45 歲以上不租,帶小孩不租,不愛交朋友不租。更為“奇葩”的是它的社交考核制度,即每個月要認識 10 位公寓內的朋友,必須參加一次社群活動。
對比 YOU+ 公寓的嚴苛租客社交章程,蘑菇公寓相對寬松一些。作為分布式公寓的典型代表,蘑菇公寓只是“友善地”把租客們的“性別、星座、愛好和工作”公之于眾,以防止不愛天蝎座的偏偏遇上,頭疼處女座的還要同一屋檐。
真社交也好,偽社交也罷,打通居住和圈子無疑是未來公寓發展的必經之路,讓房子不再是簡單的鋼筋水泥,而是成為一個家的概念。相信這是所有的長租公寓所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