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9月7日,天下網商新網商峰會上,柳青發表了關于滴滴發展現狀和市場前景的主題演講。當天另外一個傳聞說滴滴前段時間啟動的一輪融資以30億美元超額認購收尾。如果傳聞屬實,滴滴現金儲備已超過45億美元,大約是3個聚美優品的市值。而滴滴從成立到現在只有3年的時間。
滴滴現在可以打出租車、打專車、打飛機(想歪的自己面壁去)、打巴士,網上還有一個視頻說,在2022年,滴滴高鐵會帶著大家去冬奧會現場看比賽。按照滴滴新業務發展的速度,打高鐵這事兒還真有可能。
簡單說,滴滴想要解決的就是出行相關的問題。拆開來說,就是不用擠地鐵到內心絕望,不用等公交等到遲到被罰款,不用抱著孩子在路上看著一輛輛出租車呼嘯而過但不載客……
這個圖片嚇暈一票人啊,很多人找小編咨詢,怎么了怎么了?難道滴滴就這么拜拜了?還有很多獵頭準備去收編滴滴人才。其實你們都想多了,人家只不過要品牌升個級而已。
看到這個圖片有沒有x疼的感覺……就算你心比天高,身體也扛不過擠地鐵的洶涌人流;就算你用香奈兒香水,也抗不了韭菜包子的濃烈。出門的各種囧、各種不便就不細說了。……大家都懂的。
坐著蹦蹦去地鐵,擠地鐵或者公交上班,偶爾打個出租車;經常開車的上班族,斯文白領也被逼成了路怒族……這大概可以覆蓋大部分上班族的出門場景吧。現在用滴滴可以打專車,坐順風車,巴士……比地鐵舒服,比自己開車便宜。市場空白真是太大了,怪不得那么多投資者上趕著送錢,唯恐搭不上這班車。
中國現在的交通進入惡性循環,因為出門不方便,大家瘋狂買車,結果道路擁堵,更加不方便。然后就限車、限行,再把大家逼回到地鐵里擠著。至于汽車帶來的空氣、污染問題就更多了。
中國的人口是真多,美國人口最多的城市隔在中國也就排第9,第二大城市排25。所以在城市出行需求上,中國的上升空間比美國實在大太多了。怪不得Uber不好好在美國呆著,非要來中國死磕,雖然也嗑的不咋地。
滴滴CEO程維此前提到過滴滴的“潮汐”戰略,即出行具有潮汐的特征,人多的時候需要很多汽車,但人少的時候汽車資源就得浪費。把現有交通工具用好,增加彈性供給,才能真正應對出行的“潮汐”,而非簡單的“車不夠就加車”。一輛出租車的運能是公務用車的7倍,是私家車的12倍。只要把其他汽車的運能釋放出來一部分,就能協助解決潮汐問題。
這是滴滴首次對外公布全業務線的運營數據。滴滴快的合并的時候只有出租車和專車兩個業務,僅僅過去半年,順風車、代駕、巴士以及企業用車業務都已經具有一定規模,順風車、代駕在細分領域已經站穩領先位置。在整個互聯網甚至科技行業的整合史上,這是少有的1+1大于2的合作案例。
排除掉其中重合的部分,滴滴已經解決了數百萬人的就業,看來在閱兵儀式上宣布裁軍的30萬退役軍人,已經有了一個不錯的就業選項了。
為了做好大數據功課,滴滴挖了國內頂尖的機器學習領域科學家,組建了滴滴的“機器學習研究院”,之后又去硅谷Facebook等知名互聯網公司招攬華人數據科學家。
滴滴高峰時期一分鐘要匹配200萬次需求(2014年阿里巴巴雙十一支付高峰是一分鐘285萬筆),每天數據分析量級是10TB(1萬部高清電影那么大),每天連續上傳的定位數據是50億次。(中國人口數量的3.7倍)。
以前采集地圖要派人去拍照、測量,現在汽車跑著,數據監控著,3分鐘就出來一個北京的實時動態地圖。動態地圖和靜態地圖的差別在哪兒呢?我給你舉個例子,閱兵當天,如果以私家車出行軌跡來作為標準,那么被管制的長安街是不會出現在動態地圖上的。動態地圖可以實時知道堵車、管制、限行等信息,有了這些信息,就可以及時推送給司機。
在中國可以稱之為平臺級企業的互聯網公司依然只有BAT,而根據對行業變革的力度來看,京東和小米也不具有成為平臺的潛力,滴滴則可能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第一個“BAT”級公司。
其實所謂的共享經濟就是規模經濟啦,越規模、越經濟。我車多,用戶多,司機和乘客不用繞路就直接見面,然后成本就低了,就是這么簡單粗暴。而在中國,滴滴已經占據了遙遙領先的位置,是規模經濟的獲益者。
出租車花了八個月的時間,做到單日1萬訂單。專車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做到了單日1萬的訂單。順風車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做到了單日100萬訂單的峰值。
滴滴快的在合并之前融資總額接近20億美元,而合并后一輪融資就得到 30億美元。成立3年,融資總額達到50億,市值超過160億美元,就是因為資本方看到了其改變出行行業的巨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