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當年微博接受阿里巴巴戰略投資后,“微博要賣廣告了”的論斷不脛而走,隨后信息流廣告的成功的確證明微博在”賣廣告“。但微博畢竟是中國最大的社交媒體,而阿里也不僅僅只是淘寶,于是拓展更多的商業化可能成為必然,最近微博與阿里旅行開啟戰略合作,這標志著微博開始借助外力釋放其平臺上垂直內容的價值,我稱之為微博商業的2.0。
在互聯網眾多領域中,社交網絡是個神奇的存在,用戶的網狀關系使其具備成為平臺的可能性,但較遠的商業化鏈條成為其規模化盈利的阻礙。國外如Facebook,國內如微博、微信,都曾經因為商業化受阻遭受過投資者的質疑,而Twitter、豆瓣等產品更是因為商業化遲遲取不得進展而被市場看衰,所以社交網絡們總是“樂此不疲”地探索新的盈利模式。而回到微博,我們該如何評價此次與阿里旅行的合作呢?
社交+電商搭配成趨勢
與其說是社交網絡+電子商務的搭配,不如說是海量用戶+成熟商業模式的搭配,這種基于各方優勢的互聯網分工漸漸成趨勢,早期有Facebook+Zynga,最近有微信+京東,優酷+阿里巴巴。回到此次微博與阿里旅行的合作,也是這種搭配的模式,微博的優勢是海量的潛在旅行用戶、大量旅行相關的內容、天然的傳播渠道,而阿里旅行(去啊)的優勢則是標準化的旅行產品,以及背靠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的金融支持,包括支付工具、分期產品、旅行保險等等。這種搭配的好處是,雙方都解決了各自的商業化困境、釋放了其產品優質,微博不用自建電商平臺,阿里旅行也不需要大肆的打廣告。這種合作模式實現了流量與商業化的合理分配,同樣的道理,微信開放京東入口不僅給京東帶去數千萬新用戶,也拓寬了其除游戲外的盈利模式;優酷選擇并入阿里巴巴,獲取了更多阿里生態下的內容資源(阿里影業等),同樣幫助了阿里娛樂產品的落地,這也是一種互補,而這種互補搭配毫無疑問成為一種趨勢。
告別大而全,深耕垂直化
新浪、搜狐、網易都是大而全的綜合性門戶網站,其提供的服務主要是信息層面的,覆蓋面雖廣,但“淺嘗輒止”,而基于這種大而全信息之上的商業模式就是廣告,這也是互聯網早期最簡單的商業模式。微博上的內容也是五花八門,但是不是微博也要做一個綜合性的社交平臺呢?我認為在信息層面是可以的,但切入交易層面是不可行的,既有成本原因,又有天生的基因原因。
回到微博與阿里旅行的合作,微博為什么選擇切入旅行呢?第一,旅行市場本身就巨大,2015年在線旅行市場規模達到3500億;第二,微博有著大量的旅行潛在用戶,具備消費水平;第三,微博平臺承載著大量旅行類的內容,而用戶最后的旅行行為很可能繼續以內容形式回饋到微博之上。于是多個層面考慮,微博垂直化深耕旅行成為必然,而除了在線旅行行業外,電影、音樂等泛娛樂領域都有潛力挖掘。這種告別大而全,深耕垂直化的做法已經成為這幾年綜合性互聯網產品轉型的趨勢,不管是新浪、搜狐這樣的傳統門戶,還是58、趕集這樣的分類信息玩家,都在通過垂直化轉型深入到交易腹地,最大化挖掘商業化的潛力,而汽車之家、搜房、聚美等的崛起恰恰證明了垂直化這種模式的可行性。
一次社交大數據的嘗試
不管從數據量還是數據維度而言,社交網絡所蘊含的數據資源都是最豐富的,但同樣也是最難做數據處理的,不像淘寶這樣的電商平臺,能直觀的反應一個消費者的消費傾向性,所以社交大數據的挖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回到微博與阿里旅行的此次合作,雖同樣是大數據的商用,但明顯此次合作更不辱大數據的英名。首先,微博先通過用戶發布的內容及標簽,對旅行類的達人及內容做了格式化的處理;其次,微博通過用戶行為描述用戶畫像,與阿里旅行結合推出針對其自身的旅行解決方案;最后,微博通過用戶偏好數據針對性將旅行內容分發到用戶信息流之中。作為一座數據資源礦,在平臺發展到頂峰后必須在數據處理方面下功夫,釋放其潛在的數據資源,有效地通過數據撮合與用戶相關的消費場景,這是每一個社交網絡的必行之路。
合作之下,一些潛在的挑戰
但是,微博與阿里旅行的合作絕不會這么一帆風順,我們仍然能想到一些面臨的挑戰。第一,微博至阿里旅行產品的商業化轉化路徑是否順暢?畢竟這個商業模式是建立在跨產品的基礎上,如果是產品形態的接入是否顯得微博太臃腫。第二,這種社交+在線旅行的商業模式是否可持續?畢竟這仍然是一種嘗試行為,主流的仍然是攜程、去哪兒這樣的在線旅行OTA,或者窮游、馬蜂窩這樣的UGC為主的旅行社區。微博與阿里旅行的合作是否能形成足夠的協同力。
總之,微博與阿里旅行的此次合作,可以看做是其自信息流廣告外又一次重大的商業化嘗試,這次嘗試在挖掘微博的數據價值、釋放微博的優質內容、利用微博的傳播能力上更進一步,前景如何,讓我們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