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戶外出行是否成為將來中國旅游的主要業態
我們最早從帳篷節開始,也是做了一些探索,從整個行業判斷,戶外旅游這塊有可能成為今后成長型的業態,現在大家更關注體驗,傳統的旅行社的產品在體驗的打造上相對匱乏。一旦提到旅游體驗,傳統的OTA也同樣面臨瓶頸,因為體驗是非常重的部分,它取決于產品的提供者給大家帶來的感受,它不是一個標準化的產品。
而我們近幾年成長起來的戶外俱樂部,國內消費的人群從生存型向精神型的轉型過程中,對于產品已經不是簡單的去哪看一看,而是把內心的體驗放在其中作為主要的訴求,我們需要從供給端來提供產品,首先需要創新產品的需求,其次提升供給的效率。俱樂部本身就是為喜歡玩、關注體驗的一個群體去做的創新產品,從而聚合一批會玩的人,所以俱樂部是最有可能成為將來戶外休閑的出行渠道,而旅行社體驗會相對差一些,最大的原因是在生產輸出的方式上面,整個行業是被旅行社自己玩壞了,沒把用戶當用戶來對待。那戶外俱樂部是近十年成長起來的,具有很強的社交屬性,它們相較旅行社而言有更深的體驗,用戶之間是良性的接觸,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以服務取勝。越來越多的用戶會選擇俱樂部出行,旅行社做零團費負團費,這個生態系統已經壞了,信任的重構是短時間無法做到的。
我們是寄希望于戶外俱樂部,這些俱樂部的組織能力和對當地資源的整合能力越來越強,如果我們再提供一些培訓,運用互聯網的工具和平臺,將游客的主權主張出來,選擇一批優質的俱樂部作為地接的角色,這樣可以重構一個旅行社的服務生態。而這個重構起來的基因是和傳統旅行社完全不一樣的,他們是真正能夠提供旅行產品的注重體驗的,在三四線城市不僅提供了目的地旅行的產品,同時還是本地化社交的一種產品,給旅行者一種歸屬感。俱樂部可以很好地起到遮陽的氛圍,你會發現俱樂部內聚集了社會上的眾多角色,是一個龐大的、政府之外的以休閑為目的的良性群體。只要俱樂部和領隊專業且有一定的聲望,隊伍會發展的非常壯大。資質的問題其實也不是一個門檻,從提供產品價值的角度來看,也應該是誰提供的產品有價值,誰就應該永遠長青。
國外的出行都是戶外休閑為主,除了商務旅游,過去的國外是我們今天旅游轉型的一個趨勢,從需求端越來越接近傳統戶外的方向,我們的需求已經不能被傳統所滿足,所以就希望在供給端提供相應的產品。這些戶外俱樂部信心滿滿,承擔起國民休閑的重任,我希望傳統旅行社也加入進來,使我們的休閑成為主流業態。
戶外活動與全域旅游的關系
全域旅游大家都知道,就是全要素。目的地所有要素都是旅游吸引物。相對來講,戶外線路就是典型的無景點旅游,需要把各個點連接在一起,所以應該說戶外活動是全域旅游最好的一個產品實現方式吧。
這里面可以補充一下,Phocuswright的一個報道,戶外活動區別于傳統觀光,在于選擇目的地主要靠當地的活動為吸引物,所以戶外產品的呈現方式往往是通過活動來呈現。
從體育旅游融合到本土賽事IP開發的可行路徑思考
結合全域旅游來講,首先是戶外、體育、旅游。如果說把戶外活動定義為窄重的戶外,那么就是傳統的徒步、露營等。那么我們就可以把戶外休閑歸結的更加寬泛一點,而休閑這塊的融合了體育和旅游。從概念上說,往大眾出行方向走就是旅游行為,如果往專業競技的方向它就是一個體育內涵。
所以說戶外活動助力全域旅游這一塊,稍微補充說一下。一方面就是戶外活動可以通過一些戶外大型極限賽事推一個目的地,就讓游客知道目的地怎么到達和游玩。通過一次大型活動,基本上就是通過旅游出行里最具影響力的人群,可以快速推出目的地。
另一方面,全域旅游的目的地對戶外人群來講,戶外人群比較偏好全要素,所以會比較適應全域旅游的這樣一個概念。
戶外休閑如果往體育競技方向發展,是一個比較可行路徑。目前非常流行一個賽事IP。例如足球、籃球的賽事轉播,光比賽內容轉播價格已經是非常高,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大的體育賽事IP的價格非常高,一方面消費升級,出行人群就是體育休閑偏好的人群越來越多,例如近幾年馬拉松人群特別多;另一方面大家對這塊非常看好,就是消費升級的趨勢。過去大家不太注重身心健康、不太注重運動,運動健康一般在中產以上,但是現在一般人群越來越注重這些,所以成為一個趨勢,價值就會非常高。
在體育賽事IP價值非常高的背景下,我們可以參與的有哪些?能不能培養一下本土的賽事IP。我覺得這個路徑是有的。
首先你要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賽事IP,你必須有一定的時間的培養,并且做出一定的知名度,能夠打造成知名度和差異性的賽事IP。例如滿大街城市馬拉松,這種的話實際上短期內是很難形成一個賽事IP的概念。本身馬拉松是個大眾化的產品,它不具有差異性的標簽。
所以賽事IP一定是高于大部分群眾參與性的基礎,然后高于普通群眾參與性的活動。高于普通群眾性參與的話才會有品牌效應。那我們來看整個體育行業大背景,46號文件規劃到2025年整個行業要達到五萬億,各省分下來應該有七萬億規模! 2015年整個體育產業的GDP應該是在七千億,也就是說十年時間,整個產業要有十倍的增長,從宏觀來說,說明政府對體育產業的期待是很大的,所以投資也很大。
那體育行業包括體育用品制造業和體育用品服務業等,以及一些傳統的競賽表演。我們國家的重點是體育用品制造占的比重相當大,體育服務業比較少。而美國剛好是相反,當然發達國家就是我們的標桿,我們的明天就是應該在那個方向發展。
所以未來我們服務業也可能會占非常大的比重。但體育服務業,我們能夠參與的可能就是群眾參與性賽事或者是全民健身賽事,因為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也比較能夠切分。因為傳統賽事IP,包括球類溢價已經很高,屬于重資產高估值,進入需要的資金量非常龐大,走沒有辦法去超越,參與不一定會獲得溢價更高。
那么在群眾參與性賽事這方面,參與后用戶基礎起來了,第二就如果我們能夠用心去耕耘一批賽事IP,無論是結構上比重越來越大,還是整個產業的增量都會越來越大。所以我們現在所走的路徑就是,引進一些國際賽事品牌,就比馬拉松還高的項目,然后在國內的一些目的地快速落地,再通過幾年的運作形成一個品牌。當然我們會借助媒體的傳播,然后引入一些基金成為一批賽事集群。最終要把這些賽事IP培養成賽事集群,可能沖刺新三板上市,基本思路就是引進、落地、再集群。如果大家對這個群眾參與賽事感興趣,或者對品牌傳播感興趣、或者想和我進行資本合作,大家可以和我私下溝通。
*張海峰,中華戶外網創始人&CEO。南京大學EMBA在讀,南京大學戈11挑戰賽總隊長,全球戶外休閑旅游大會發起人,中法合資江蘇悅動旅游文化傳播公司董事長。2004年創辦中華戶外網(huway.com),擁有5000多家戰略合作俱樂部和500多萬注冊會員,是目前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戶外旅行行業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