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隨著中國居民境外游的升溫,中資公司正迫切希望進入飛機租賃市場。
中國買家正在擠進由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 GE)及日資銀行主導的飛機租賃領域。最近就有中資公司參與了規模可能達40億美元對美國貸款機構CIT Group Inc.旗下飛機租賃子公司及其350架飛機的競購。
飛機租賃公司已經擁有全球40%的機隊,由于更多航空公司青睞租賃(而不是購買)飛機所帶來的靈活性,這一比例還在上升。低廉的資金成本以及慷慨的會計政策有時能為飛機租賃投資者帶來兩位數百分比的收益率,目前越來越多的中資公司正尋求進入該市場,而相對于西方競爭對手而言,中資公司經常具有融資方面的優勢。
海航集團(HNA Group)去年斥資26億美元收購了愛爾蘭的Avolon,從而進入了全球飛機租賃企業十強,而海航集團正在尋求更多交易以進入該行業的前三名。在上述交易中,海航集團旗下的渤海租賃(Bohai Leasing)承擔了約50億美元的債務。包括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 Ltd.)在內的中國國有銀行已擁有龐大的飛機資產,而其他一些企業也在試圖進入該市場。
航空旅行的需求在飆升。據行業資訊機構CAPA Centre for Aviation的數據,1-4月中資航空公司客流量同比增長11%,同期中國游客的國際旅行人次增長29%。
據知情人士透露,CIT上述業務的競購方包括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Ping An Insurance (Group) Co. of China Ltd., 2318.HK, 簡稱:中國平安)、日本的Century Tokyo Leasing Co. (8439.TO)、愛爾蘭飛機租賃公司Avolon和總部位于美國的中型租賃公司Aircastle Ltd. (AYR)。
據知情人士稱,首輪出價超過40億美元,第二輪出價將于下周提交,預計CIT將在第二輪出價結束后很快選定贏得競購的公司。
中國平安旗下有一家租賃公司,Century Tokyo Leasing則與CIT組建了一家合資公司。
總部位于紐約的CIT正在調整該公司的業務,準備將業務重點放在中型企業貸款業務上。CIT的飛機業務向商業航空公司提供租賃、咨詢和融資服務。CIT服務的客戶包括達美航空公司(Delta Air Lines Inc., DAL)、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Eastern Airlines Co., 600115.SH, 簡稱:東方航空)等,遍及50個國家。
由于監管部門加強了資本規定,西方銀行日益退出飛機租賃業務。而在全球前十大租賃公司中的另外兩家準備出售部分資產之際,這就為中國買家和其它競購方創造了機會。
美國保險公司Pacific Life Insurance Co.曾表示該公司可能出售旗下Aviation Capital Group的少數股份,而私募股權集團Terra Firma Capital Partners Ltd.旗下的Awas Aviation Capital Ltd.很長時間以來都存在出售或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的可能性
飛機租賃領域并購熱潮的興起時值中國在海外市場的收購活動異常紅火之際。Dealogic的數據顯示,年初迄今,中國買家在海外進行收購的規模已經達到1,592.4億美元,高于2015年全年的1,057.1億美元。
雖然飛機租賃領域的的并購占并購總規模的比重非常小,但全球航空業的中心已經轉向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
在涉足租賃業務之前,幾十年來中資銀行一直積極向國內航空公司提供貸款。近年來,這些銀行開始專注于增加向海外航空公司的租賃,一定程度上是為了避開國內交易的激烈競爭。
一些公開市場投資者對于中國對飛機資產的渴求并不很熱心。由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Bank of China Ltd., 3988.HK)控股、位于新加坡的中銀航空租賃有限公司(BOC Aviation Ltd., 2588.HK) 6月份進行香港首次公開募股(IPO)以來股價下跌了9%。該公司從波音公司(Boeing Co., BA)和中國主權財富基金這些基礎投資者那里獲得了11億美元的資金支持。中銀航空本身就是通過收購成立的,該公司最初創立時名為新加坡飛機租賃公司(Singapore Aircraft Leasing Enterprise),2006年由中國銀行以9.65億美元收購。
全球股權投資者一直在擔心需求存在泡沫、導致價格承壓的可能性。最大的上市租賃公司AerCap Holdings NV (AER)的股價今年目前為止下跌11%,大部分此類股的股價都在其飛機機隊賬面價值上下。國銀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China Development Bank Financial Leasing Co.)上月在香港進行IPO籌資7.99億美元,接近該公司指導區間的低端。該股目前較IPO價格下跌3%。
*本文轉載自《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