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從1999年國慶第一個“黃金周”開始算起,到2017年國慶黃金周,中國的黃金周已走過18年。18年來,沒有一項國家政策像黃金周假期這樣經常性地引發熱議甚至爭論,是加一個?還是減一個?要么合一個?毫無例外,2017年國慶假期這個“超級黃金周”后,又吵吵起來。爭論焦點源頭之一是黃金周人多,人忒多,而且人滿為患!既然都為“患”了,又好像說不清人如何“滿”?且“患”在何處?湊個熱鬧,也說點黃金周“人滿為患”的事。
按照1999年國慶黃金周全國旅游接待人數2800萬人次,到2017年國慶黃金周全國旅游接待人數7.05億人次來算,中國黃金周接待人數增長25倍。沒有人會認為18年間全國景區接待量增長25倍,這是國內旅游的市場容量增長的緣故。同樣的,2017年國慶假日期間全國接待人數按可比口徑前7天與2016年同比計算,增長11.9%,也不意味著景區接待量增長11.9%。早些日子,城里的老百姓到村里溜達一圈,摘幾個果子,花錢在老鄉家里吃頓飯,沒有人認為這也是旅游行為。旅游意識的形成,旅游觀念的改變,旅游行業的發展,旅游市場容量的擴張是超乎想象的。與此同時,相當多的傳統景區這幾年黃金周接待量是停滯甚至是下降的。在人口總量相對穩定,旅游目的地市場容量大幅增長的前提下,以后所謂景區普遍性的“人滿為患”是不可能的。
黃金周期間省市縣旅游管理機構都有一撥值班工作人員,密切關注著目的地的各種旅游信息和數據。時間長了,就會摸出規律性的東西來,比如說“金三銀四”。一般說來,目的地和景區黃金周七天中的高峰日出現在第三天,并不是每天都烏央烏央的,而且第七天甚至包括第六天的接待量一般還不如正常日的接待量,主要原因是大批外地游客主體在第三天抵達目的地景區并與周邊游游客形成疊加,形成高峰日。比如2012年國慶黃金周期間華山游客滯留事件就出現在黃金周第三天的高峰日。不過,如果因為天氣或者其他原因(媒體大力渲染宣傳等),大量周邊游游客推遲出游,高峰日就不會在第三天出現或者峰值不明顯,那么這個黃金周可以斷定具備了“平穩有序”的客觀條件,景區一般不會出現大規模的“人滿為患”和擁堵滯留事件。
經過幾年的實施,行業內對景區最大承載量概念有了較深的理解,尤其是黃金周期間對最大承載量的把控和處理也有了一定的經驗。不過,還是有部分景區靜態地對待最大承載量的概念,認為這一天進入景區游客沒有超過最大承載量就成了,2017年國慶黃金周部分景區就出現未到最大限載量但已非常擁堵的現象。從這幾年黃金周景區運行規律來看,即使在一天的時間內人流有高峰也有低谷,可以概括為“上山的車,下山的人”:景區黃金周一天中高峰時段出現在上午10點至11點左右,由于自駕車成為黃金周旅游的主要方式,這個時段主要是進入景區的道路和入口易發生車輛擁堵;下午2點到4點左右,大批游客出園同時又有后續游客進園,則是景區極易發生游客擁堵滯留的時段。而山岳型旅游區受地形影響,車輛和游客不易快速疏散,這兩個時段的特點表現的尤為突出。這幾年許多景區也在實踐中摸索出一些措施和辦法,比如拉長進園路線,將入園口或者車輛禁行線向外延長擴展,添置擺渡大巴;改進游覽路線,增加出園線路,禁止入園和出園線路交匯;在高峰時段加強疏導,控制入園節奏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從18年黃金周歷史來看,七天時間處處日日陽光明媚風和日是不可能的。不久前和省內某景區負責人聊起黃金周景區運營狀況,其坦言景區運營還是看天吃飯,就像郭德綱相聲里說“刮風減半,下雨全完”,降溫、雨雪等天氣變化對黃金周景區接待人數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可以說是有黃金周以來影響客流最大的客觀因素。這種天氣變化主要是抑制了周邊游短途游游客,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周邊游短途游這類旅游需求的剛性不足,也說明可以通過主觀措施調控高峰日的峰值。
2017年國慶黃金周最大的亮點是故宮博物院實行了限流和全面網上預約購票,其官網相關說明是:
1.每天故宮博物院的參觀人數變化呈現一定的規律,建議觀眾避開每天10:00至13:00的高峰時段,參觀更加舒適
2. 故宮博物院參觀每日限流8萬人次,現場售票窗口將視具體情況適時停止售票,請旅行社和觀眾盡量選擇網上預約購票,避免現場排隊買票的辛苦,安檢時可走專門的預約通道優先進入。
故宮從2011年9月25日開始網絡預售門票,當年網絡售票占比僅為1.68%。2012年至2014年,全年網絡售票占比都在2%左右。2015年6月13日,故宮實行限流8萬人次和實名制售票,全年網絡售票占比提升至為17.33%,2016年繼續提升至41.14%。2017年7月1日,故宮全面推進網絡售票,每日8萬張門票全部可網絡購買,并開放當日票網售和現場手機掃碼購票,當月實現網售占比77%。6年來,故宮網絡售票占比不斷提升,直至2017年國慶黃金周實現100%網絡售票。而且,黃金周過后故宮博物院宣布:正式實行全網售票,每天8萬張門票按全部網上銷售,門票按上午時段和下午時段預訂,現場售票窗口即日起關閉。這樣既可以提前限流,又可以在當日按時段調控流量。至此,故宮博物院徹底告別黃金周期間游客人滿為患和摩肩擦踵的“畫風”,進入提前預約,有效限流,調控流量,有序游覽的時代。
盡管國內的著名景區布達拉宮和莫高窟在此以前也已全面實施限流和和網上預約預訂措施,但由于其無人可比的地位和黃金周這個非常敏感的時期,使故宮博物院限流和全面網上預約購票成為標志性事件甚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在幾年以前是無法想象的,如果一大撥無法進入故宮游覽的游客堵在門口,故宮管理方是否真的能承受住這個壓力和風險,還真是個疑問。業者管理方和游客在經歷黃金周的過程中都變得成熟了,令人感嘆!由此也充分說明景區在黃金周期間客流均衡且有序平穩運行是可以實現的,前提條件是全面限流和全網預約購票,而且故宮、莫高窟等景區已經實現了在一天里按時段有序游覽,削峰填谷。可以設想,如果在旅游產品要素中基本實現預約預訂,盡量消除“說走就走的旅行”,黃金周在旅游質量較高的前提下平穩運行也是可以實現的。能夠實現黃金周人不會“滿”,更不為“患”。
說點題外話,故宮、莫高窟、布達拉宮等景區門票預約制的實現,對OTA的門票產品預訂以及門票相關的產品預訂的影響可謂意味深遠,瞧瞧某OTA網上預訂故宮門票和布達拉宮門票的說明就很有意思。(如果看不出來就再看一遍)
可以肯定在《旅游法》的約束以及故宮等標桿景區的示范作用下,會有越來越多的景區采用全網預約預訂,照這個勢頭下去,對國內OTA目的地產品營銷、區域旅游電商的崛起、競爭格局以及渠道和目的地供應商之間的博弈等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黃金周期間旅游成為主要的新聞焦點,媒體要想在很短的時間內收集各方面的數據和信息,概括龐大的群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流動特點變得非常困難。這又是一個媒體碎片化、信息碎片化的時代,黃金周短短七天中,受眾獲取的信息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在傳統媒體、網絡媒體和自媒體與受眾的信息交流過程中,容易形成一些習慣性的思維和認知,比如黃金周景區每天每時是“人滿為患”,人不多就不是新聞。幾乎成了慣例,每年黃金周媒體一般都盯著西湖、外灘等這樣的開放式景區、公共區域甚至是商業街區,找個角度拍個照片就是人多。還有些自媒體說“有圖有真相”,這“人滿為患”的圖可能是去年或者前年的,甚至2017年還貼出故宮博物院幾年前黃金周的圖片。加之部分景區經營管理方為了說明景區的吸引力和營銷效果,為媒體提供的新聞素材中有意無意地加大“人滿為患”的概念,添丁加口。兩邊一湊合,很容易在受眾中形成天天時時地地“人滿為患”的黃金周,而且每到黃金周媒體甚至業內的研究者拿出幾年積累下來的“人滿為患”圖片和信息再開始新一輪的爭論。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2017年的中秋節卡在國慶黃金周的中間,現代人沒有了古人“千里共嬋娟”的時空感,踩個油門就團圓了。哪怕事前也可以想到,國慶黃金周的“路上”要“車滿為患”了。從近幾年黃金周各方面的統計數據來看,家庭出游已占主體部分,公共假期的黃金周使“出游”中的“闔家”色彩越來越濃厚,像中秋象征家庭團圓的傳統節日加入,讓黃金周中探親團聚因素大大增加,高速公路上分不清旅游車輛和探親車輛,上海外灘和濟南泉城廣場等公共區域中也分不清旅游家庭和團圓家庭,旅游因素和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就構成黃金周的中國特色。
黃金周運行有“木桶效應”的特點,可也遠遠比“木桶效應”復雜的多,木桶的水滿了,可以加長短板,可以把水倒到另一只桶里,甚至可以拆了木桶。但也得搞清楚這水是不是真的滿了,搞清楚是不是有時滿有時不滿,搞清楚是氣泡還是水。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韋陀一杵”(ID:cn12301),作者:閆向軍,原標題:《黃金周的人滿為患?——風起青萍言談之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