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內容創業下半場,個人自媒體的原創生產能力或多或少已經陷入瓶頸,PGC和MCN成了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另外一邊,為了持續吸引內容創作者,各家平臺都在搞補貼。但是,即便設置了諸多考核因素比如賬號等級和指數,不可避免的,其中一部分補貼仍舊被做號黨薅羊毛給薅走了。
無論是從生產者角度,還是從平臺需要解決的問題來看,短視頻行業似乎和中國電影行業一樣,也迫切需要一整套工業化生產和傳播體系。
1
papi醬曾經是短視頻自媒體的代表,但在走紅之后不久就進入了團隊化作戰階段,并且發展出了MCN機構papitube。咪蒙也是一樣,從咪蒙到咪蒙矩陣以及內容付費,這個路徑讓我們看到,即便是皇冠上的頭部自媒體,也早就意識到單打獨斗的局限性,紛紛開啟了多線作戰的模式。
這就又涉及到永恒的UGC與PGC的話題討論了。UGC 模式無需投入太大的成本,這是創作者和平臺都喜聞樂見的。多數平臺在受眾點贊、評論、互動之后能第一時間顯性提醒,對創作者能力的認同、贊賞滿足了創作者社交需求、歸屬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隨著越來越多的觀看者向創作者轉化,短視頻行業的第一波引流也實現。但低門檻的結果是內容的良莠不齊及潛在的版權風險,這也給商業化帶來了一定的障礙。
可以看到,少部分脫穎而出的UGC創作者為了保證生產的流程和整個內容供應鏈的穩定,往往逐漸專業化。對于內容型產品而言,UGC 的作用主要是促進內容生成與流通,而內容的質量和社區的氛圍決定著用戶的粘性,所以盡管UGC 共享了平臺90%以上的內容,但是從播放量看,排名靠前的PGC占比90%。這個比例仍在擴大,二八原則在內容領域漸漸變成了2%:98%原則。
專業化必然意味著成本的提高,在短視頻行業發展前期,由于資金短缺、市場空間小等,PGC 團隊競爭力并未凸顯。隨著短視頻市場進入爆發階段,參與者已經有了一定規模,消費者已經形成習慣,且審美趣味有了一定門檻,PGC 的競爭力隨之凸顯。
2
當下,短視頻涌入越來越多的人才、資本,優質內容的策劃、推廣、營銷等體系化協同能力日漸重要。一些短視頻的制作水準,已經具備微電影水準,甚至在制作、宣發和商業化體系上,和電影并無二致。而有些具有前瞻性的內容分發平臺,已經深度參與到了短視頻精品化發展過程中去,并且顯示出了內容平臺的社會責任。
我們來看兩個例子。之前有個短片《有人偷偷愛著你》刷屏社交網絡。延續著治愈“都市漸凍癥”的路線,這個主創團隊舞刀弄影文化傳媒聯合企鵝號,出品了另外一個系列微型劇《謝謝你,陌生人》。在充斥著喪文化氣息的大背景下,這片子在騰訊全站分發平臺上收獲了諸多點贊之聲。
過去的一年,“1988年的中年女子”、“34歲老來得子”、“保溫杯泡枸杞”、“人到中年職場半坡”、“油膩中年男”等話題頻頻成為焦點。這背后折射出的其實是社會普遍存在的焦慮感。《謝謝你,陌生人》以“陌生人”的獨特視角切入,改編真實故事,聚焦現代都市生活中陌生人之間的溫情,可以說是冬日里一股清新暖流。
《謝謝你,陌生人》是微型劇,也是短視頻,它有著短視頻短、頻、快的內容特點,但其制作水準完全可以對照一部電影的整體進展:從項目開發階段(文檔開發,故事大綱、故事線,人物小傳,劇本開發),到建組(找演員、導演、制片人),直到進組籌備排練,制作和完片。
完片之后,就涉及發行。《謝謝你,陌生人》走的是企鵝號為精品短視頻項目開通的“快速通道”,首發之后高效觸達,并激活互動。企鵝號自身其實是這個微型劇的聯合出品方,騰訊視頻、天天快報、QQ空間、騰訊新聞、QQ瀏覽器、QQ看點、微信等渠道全面“宣發”,為作品匹配個性化的收看場景和流量支持。
更進一步說,在短視頻精品化的進程中,企鵝號憑借騰訊的平臺優勢,正在創新一個包括內容生產、制作、分發、營銷在內的新模式。最近出爐的企鵝號全新分成策略特別提出,對短視頻內容收益加倍,支持優質短視頻獲得更高分成價值。
還有一個例子是已經把自身定位成影視平臺的“二更”。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們也是一個短視頻創業項目。但其內容制作,從前期準備、內容策劃、拍攝和后期剪輯,無一不透露精品化思路。二更嚴格實施總編輯制度,每個地方站的所有選題都必須走總編輯審核流程。為了保證優質內容的持續生產,二更在全國設置了更上海、更北京、更杭州、更成都等多個地方站。
我了解到的是,二更運營部門在選擇發布渠道后進行視頻發布,通過對發布渠道進行優化,爭取標題、首圖及相關資源位以最大化流量,并通過后續的數據監控、用戶互動和反饋及時調整運營方式。也正因為對內容的嚴苛要求,二更獲得了“2017年度短視頻企鵝號”稱號。
3
《有人偷偷愛著你》、《謝謝你,陌生人》以及二更,他們的打法已經揭示出短視頻工業化的趨勢。他們是短視頻浪潮中的一個縮影,意味著精細化運營時代的到來。
而所謂工業化,就是改變了過去一針一線小作坊的時代,讓生產邁入高效的流水線化:分工明確,批量生產,環節把控,保證最終內容品質。
工業化水準在電影行業經常被提及。長久以來,中國電影行業一直沒有一個系統的體系和發展,一部影片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導演和編劇的能力和專業度,這就導致了許多國內的影片頗有賭局的氣質,賭對了導演和編劇,就成功了大半。而這卻是好萊塢成熟的工業化體系所能在最大程度上規避的。
經過百年的發展,好萊塢已經擁有了較為成熟的電影工業化體系,在各個節點都有專人負責把控,各有所長、各司其職,就會在極大程度上保證一部影片的質量,也在控制成本的同時獲得了高收益。
短視頻行業的歷史自然是比不過電影行業的,但道理是互通的。好萊塢公司會在美國本地做市場調研,也會在英國、法國、日本、中國這些核心電影市場持續的進行調研,對所有觀眾群體進行大數據分析,甚至精確到其他國家的一個民族習俗。
而借助移動互聯網大平臺技術、數據和場景落地方面,短視頻在發展速度上顯然是可以勝過電影的。內容產業的升級就是需要平臺去帶動的,就像企鵝號能從解決內容創業者痛點出發,在版權保護、流量扶持、收益補貼、創作賦能等方面,結合大平臺優勢用精細化運營思路孵化優質內容。諸如《謝謝你,陌生人》就是在平臺加持下,才收獲了更多的社會討論。還是那句話,平臺和內容創作者永遠是共生的。
這里再講一段插曲,2014年的時候,迪士尼收購了當時成立 5 年的短視頻公司 Maker Studios。迪士尼 CEO Bob Iger 說,收購 Maker 是為了補上這個大 Studio 的短板——迪士尼沒法兒像 Maker 那樣高效地發行和發售。“ 畢竟它花了 5 億美元,最后可能是 10 億美元的價錢。” Peggie 說,“所以要好好地把 Maker 插到迪士尼大的布局里。”
正如迪士尼的布局所預示的,短視頻在未來說不定也能誕生屬于短視頻自身的工業化生產和傳播體系。
*本文來源:品途商業評論,作者:吳懟懟,原標題:《精品化、工業化,短視頻能否誕生好萊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