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中國有將近14億人口,2016年銷售3億雙運動鞋;而美國差不多3億人口,卻銷售了3億雙運動鞋,中國體育市場的潛力巨大。”1月13日,在廈門召開的全國體育產業大會上,安踏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分享了這樣一組數字。
3億人上冰雪,馬拉松賽事井噴……從投資消費來看,體育產業正成為中國人消費升級大背景下的一個風口。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觀察,體育產業有望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體育產業越來越受到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重視,相關部門開始著手對體育產業數據的摸底,產業扶持政策密集出臺;民間資本聚焦體育,體育類創業融資如火如荼。中國體育產業面臨著規模不夠大、結構不夠優化以及區域發展不夠平衡的瓶頸也正在破局。
在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趙勇看來,市場主體的活躍程度,是衡量體育產業是不是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核心指標,要給全社會發出信號,支持創業者發展體育企業,支持轉型的企業發展體育產業,支持雙創企業發展體育產業。
年均需兩位數以上增速
體育產業受到政府和企業以及資本界的看好。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國家體育總局等11部委聯合發布 《馬拉松運動產業發展規劃》 、《自行車運動產業發展規劃》、《擊劍運動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從2018年-2020年,我國馬拉松運動產業規模將達到1200億元,自行車運動產業規模力爭達到1500億元,全國參與擊劍運動的人數規模達到20萬。
中國各項體育運動爆發迅速,馬拉松、自行車運動等,賽事和參賽人次也在迅速增加。以馬拉松為例,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馬拉松辦公室主任水濤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2018年馬拉松賽事將在2017年的基礎上有很大的增量,聯合多個部委發布,也便于調動更多力量推動馬拉松發展。
會上,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6年全國的體育產業數據。體育產業總規模達1.9萬億元,較2015年增長11.1%;產業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達0.9%。
參會專家在會上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2014年底《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簡稱“46號文”)發布后,全國體育產業開始正式單獨作為一類重要產業納入國民經濟體系。某南方省份將在2018年定期發布體育產業數據統計季度公報,當地正在建立體育產業數據的動態監測機制,這都充分體現了政府對體育產業的重視。
46號文明確表示,推動體育產業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體育產業體系,對其他產業帶動作用明顯提升,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
上海體育學院運動與健康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黃海燕分析稱,只要2013至2020年體育產業總規模年增長率保持15%左右,2021至2025年年增長率達到10%,46號文提出的體育產業實現5萬億元的目標就能實現。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官方渠道了解到,近兩年地方各級體育部門也在做體育產業數據摸底,2014年以來,從地方到中央都開始將體育產業作為一項重要的產業門類重視起來。2017年和2018年國家統計局和國家體育總局均聯合發布了年度體育產業數據公報。
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趙勇談到體育產業時說,發展體育產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同時體育產業可以融合一產,二產,三產,可以帶動別的產業實現高質量的發展,實現轉型升級。體育產業有發酵的效應,所以在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體育產業對經濟的轉型升級將是一個強大的新的動力。
產業發展四大問題
體育產業大國,并不意味著中國已經成為體育產業強國。
趙勇表示,體育產業這幾年總體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勢頭強勁,但是中國跟體育強國相比,差距是顯而易見的。體育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一是規模不大,2016年中國體育產業的規模是1.9萬億,(產業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是0.9%,體育產業要成為支柱產業,這一占比至少要達到4%。
資料顯示,2015年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約0.7%,2016年該比重提高了0.2個百分點。不過體育產業最發達的國家,體育產業增加值大約占GDP的1%-3%,美國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的3%,是美國十大產業之一。
趙勇還提到,目前中國的體育產業結構不優,裝備制造業占的比重太大,體育服務業占的比重太小。
最新發布的2016年數據顯示,從國家體育產業內部結構看,體育用品和相關產品制造占國家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4.2%。體育服務業的增加值比重為55.0%。公開資料顯示,近年美國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家體育產業增加值在80%左右。
趙勇提到的第三個問題是區域發展不平衡,有的省還沒有一個縣級市的體育產業規模大,發展極不平衡;四是產業經濟效益低,以體育裝備企業為例,缺少品牌,微笑曲線的兩端基本上沒有掌握在中國企業手上。
在黃海燕看來,中國體育產業規模還不夠大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經濟發展較快,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并不夠高,體育消費在大城市更集中;其次,全社會對生活質量的追求還不夠,體育消費文化還未完全形成,傳統的東方體育文化多養生,強調靜態美,而西方體育文化更強調競技和鼓勵極限運動,很多競技休閑體育,包括馬拉松、越野和冰雪運動,對中國來說是舶來品。
至于體育裝備制造業占比高的問題,各方觀點不一,也有專家表示,中國是制造業大國,裝備占比高也很正常,當下的問題是如何提高裝備制造業水平。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福建走訪特步和361度,兩家企業均有研發實驗室,企業方面人士在積極推介他們的科技感傍身的產品。在問及研發經費時,當地企業方面人士直言近年有不斷的提升,但相對Nike、阿迪這樣的國際品牌還是有很大的投入差距。
卡賓滑雪負責人孫承華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早期中國很多企業都是在做國外的品牌裝備代理,現在部分國內企業也在開始加大投入做研發,推國產化品牌,但品牌從研發到推廣到市場認知還需要過程,有些路也是必須要經歷的。
激活市場主體
市場潛力和明顯瓶頸,讓政府和企業都看到了產業機會。
2015年體育總局相關負責人曾介紹,目前中國已經是體育用品的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人均體育消費只相當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按照國際標準,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的時候,體育產業發展“井噴”,而中國目前人均GDP已經達到了差不多8000美金。
在全國體育產業發展大會上,趙勇用近乎一個小時的半脫稿演講,闡述了關于中國如何發展體育產業。他強調的核心觀點是,目前體育產業發展的核心是兩個動力,一是政府的動力,二是市場的動力。目前市場的動力還顯得比較弱,市場資源配置還不充分。
趙勇說,企業是創造財富的源泉,要培養頂級的企業家和頂級的體育大企業,很多企業是有潛力的,要重點支持發展,要抓好政策落實,使政策變成環境,變成創業者和企業家的定心丸。
從46號文發布至今已有三年,期間陸續發布了關于馬拉松、冰雪運動、自行車運動等具體項目引導發展的政策,還推出系列簡政放權的政策。總的政策思路都在圍繞激活體育市場,激發民間資本和社會主體參與體育行業的積極性。
在鼓勵和活躍體育市場投資方面,政府也在因勢利導。國家體育總局與中國工商銀行等四大行以及相關金融單位就金融支持體育產業發展分別簽訂了合作協議。“十三五”期間,上述四家商業銀行將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8000億元的授信額度。
以馬拉松賽事為例,近三年馬拉松賽事爆發,一大批賽事服務創業公司出現,民間辦賽如火如荼。
一位從媒體轉型去做賽事服務的創業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賽事增加,和46號文中“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審批事項,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審批,通過市場機制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承辦賽事”的政策有很大關系,未來希望進一步簡政放權,政府如何引導賽事規范和發展需要智慧。
在近兩年的體育投資方面,據懶熊體育統計,2016年1月至12月,國內共發生體育行業相關創業階段投資242起,投融資199億元人民幣;2017年1月至12月中旬,國內體育領域共發生投融資約180起,融資總額近90億元人民幣。
和互聯網、大數據等風口行業一樣,對比2016年,2017年體育領域的投資也更趨于理性,體育產業仍在風口,創業公司和商業模式層出不窮。
趙勇表示,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體育產業政策,現在關鍵問題是稅收政策、水電價格、金融保障支持、安保成本等。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周慧,原標題:《體育產業擬成為國民經濟支柱2025年產業規模要超5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