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近年來,“文化自信”常常被社會所提及,如果說之前它對我們還是個概念,那現在我們似乎更清楚的看到了它長什么樣子?昨晚冬奧會閉幕式上的“北京八分鐘”給國人驚喜的同時更給世界以耳目一新的震撼。漫漫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發酵出的燦爛文化,依然能從八分鐘里看到,但比重卻遠遠不如中國的新時代新面貌展示。
平昌的“北京8分鐘”表演形式充滿科技感,注重文化科技融合,智能機器人、冰屏、木偶材料等演出道具極具科技含量,全部由中國自主研發設計制造,表演最后的中國新“四大發明”高鐵、移動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同樣展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成就,整個表演更加現代和大氣。而這短短八分鐘的形式突破背后,則是中國整整十四年的文化自信的提升……
從雅典“北京八分鐘”到平昌“北京八分鐘”,從繁雜到深遠
與現在高科技、現代感十足的八分鐘相比,回顧2004年在雅典上演的“北京八分鐘”則顯得有點繁雜甚至頗有些“春晚國外分會場”的畫風。總導演張藝謀在雅典八分鐘的表演里挑選了極具中國特色的民樂、旗袍、中國功夫、京劇等,正如他在平昌接受記者采訪時所說,“04年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想要展現很多東西,那是第一次在奧運舞臺亮相,大家都有很多欲望要表達,最后做了一個像拼盤一樣的東西,而且起了一個非常大的名字——《從奧林匹亞到萬里長城》。”
2004年&2018年
那時我們的心情的確也如導演所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隨便一抓就三天三夜也講不完,拼盤似的八分鐘在當時看來可能還略顯遺憾,怎么還沒開始講就結束了?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當我們再次回顧十四年前的八分鐘時甚至會覺得有點“土”,這是為什么呢?2004年,人類剛剛跨入21世紀不久,北京剛剛申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正處于舉國歡慶的狀態。“北京8分鐘”迫切地想要告訴世界:中國文化有多豐富!中國文化多有魅力!我們很自信世界也會喜歡的!
也許那時在我們看來,這八分鐘是中華文化的精彩濃縮,可在世界看來,這就是一個陌生的大拼盤。因為事實就是,他們沒有機會切身感受、體會過乃至愛上過中國的文化。
改革開放前,中國基本處于“閉關”狀態,我們不主動出去國外也不想進來,東西方兩種文化平行卻不交集的狀態持續了大段時間。當我們終于有機會能把自以為傲的中國文化向世界盡情展示時,可世界也在直觀的回應:“表示看不懂”。強大的“人海戰術”倒著實震撼了一把,也就是說:2004年,世界與中國文化是有明顯距離感的。
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沒錯,想把傳統文化輸出去也沒錯,但是要考慮當今世界主流語境熟悉嗎?符合如今的世界發展潮流么?我們是否也可以想一想為什么日本英美的文化輸出就那么自然,而我們就要花大力氣去推廣?是否在方式手段本身上面存在一些問題?造成執著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而傳播,以至于我們走不出“傳統文化”這個圈子的困境,這也自然延伸到下一個問題。
文化名片的大力推廣,是自賞還是共享?
曾經的中國對于世界文化的貢獻是不足的,無法拿出能代表中國的世界名片。
世界名片是什么?想到日韓就能想到韓劇、動漫、K-Pop音樂,想到歐美,就能想到高科技、大片、時尚。為什么我們能脫口而出這些國家的文化關鍵詞,因為我們就是這些關鍵詞的直接享受者,集體追過日本的動漫、韓國的電視劇、歐美的電影,這些甚至都成為了國人甚至國際粉絲日常娛樂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于我們還要主動傳播。
但是你聽過老外集體追功夫、追國粹嗎?好像還沒有。有人說《功夫熊貓》《花木蘭》不就是外國人在追我們嗎?但這依然是好萊塢制作體系下的產物,或者說是“好萊塢為了開拓中國市場而推出的‘迎合’文化”,以至于大家覺得除了電影背景有中國元素外,核心人物設定和理念依然是有濃濃的好萊塢感覺。
閉幕式上的韓國歌手
這些國際流行文化之所以風靡全球,不僅是因為自身的文化魅力,更是有著被受眾接受并傳播的基因。“愛上一種文化便愛上一個國家”在當今時代可謂得到充分驗證,以至于文化產業成為各個國家的戰略性產業。筆者認為,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不一定要從自身視角出發向外看,站在世界水平的視角出發向全球看也許是文化形象傳播的更有效方式。
以本次平昌開幕式為例,亮點之一便是韓國的k-pop作為入場背景樂(指在傳統韓樂的基礎上大量混入hip-hop音樂的風格,國際流行基因強烈)。K-pop無疑是新時代下的韓國流行文化產物,幾年前全球大火的《江南style》《fantastic baby》均榜上有名,可謂集體喚醒了全球廣大青少年粉絲的娛樂記憶,那已不是一種簡單的音樂追捧,而是成為了一個融于自身的音樂習慣。如果說《阿里郎》是我們對韓國過去的印象,那么k-pop就是我們對韓國現在及未來的新期待。
文化的有效輸出需要適時依靠世界語境的支持。同為“神曲”,《江南style》以其“k-pop”節奏跳到了紐約時代廣場,而我們的神曲《最炫民族風》《小蘋果》等可能也只會流行于國內的各大廣場上了吧。但近些年來,隨著中國藝人攜作品不斷走出國門踏上世界舞臺,我們的文化也在積極接軌世界潮流。
讓我們再回顧下最近春節檔大熱的《唐人街探案2》《紅海行動》,這便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最好例證,兩者均走出國門到海外實地拍攝,前者的野心是建立如美國漫威宇宙的“唐探宇宙”,推出屬于新時代下的中國原創IP。后者則是強勢講述在世界安全局勢背景下的中國軍人形象,均獲得了海內外口碑的一致好評,也被網友稱為“中國電影在世界上的強勢亮相”。
寫到這里,筆者不禁想到在《唐探2》的開頭,唐仁問秦風排名是不是“全河南第二”,秦風大叫道“是全世界!”這句臺詞就像那句“這才是大片”一樣,成為中國電影雄心的最好注腳。告別古老的狄仁杰、包青天,我們依然可以創造世界所接受并喜愛的中國當代偵探。
再回到這次平昌的“北京八分鐘”,我們就如同上述電影一樣,不再通篇介紹中國的輝煌過去,而是出現了中國的高鐵影像、城市影像、國家體育場“鳥巢”影像、國家大劇院影像,中國橋梁影像等現代化的建設成果,還有“天眼”工程、大飛機、中國未來空間站等影像,這些都與人類的現代生活息息相關。世界也從這次八分鐘的表演里看到:中國先進的科學技術無不惠及世界人民的生活,中國也有絕對能力辦好四年后的新一屆冬奧會。
“北京八分鐘”從第一次的“自我欣賞”再到第二次的“共享欣賞”,演繹了“中國昨天很偉大,中國今明更精彩”的高速發展之路。因此,一個國家的文化形象提高不能僅僅守在固有的“資產”上,當“文化自賞”過渡到“文化共享”,我們才能更有胸懷地拿出代表中國貢獻的世界文化名片。
文化“向后看”是我們根本的精神滋養,文化“向前看”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世界發展的速度驚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軟實力成為各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關鍵所在,誰都想用“文化崇拜”建立自身的話語權。因此,我們在積極輸出文化的同時所面對的外來文化誘惑也是前所未有的,很難說在哪個程度我們就會迷失自己的根基甚至純粹地陷入“崇洋媚外”,沒有自信,又何談中國文化與世界接軌呢?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對于國內,我們需要激發需要引導甚至需要環境“創造”,才能站在民族的心底找到自信的源泉,如《經典詠流傳》《中國詩詞大會》等等便是社會主動創造的中國文化培育環境。只有我們對自身文化足夠自信,才更有底氣更有能力地去在世界文化語境下尋求新時代的“文化融合”,即站在世界的肩膀上去培養全球的中國粉絲。
正如平昌的“北京八分鐘”一樣,在世界面前,中華文明的燦爛大家有目共睹,我們不需要一遍又一遍的對外強制復習來提升自己的自信。新時代的文化自信應該來源于我們自身細水流長的文化建設。
經過14年來的“陳釀”,世界對中國的了解更加深入,中國也在機遇中走向了世界的中心,縱使把我們多年來引以為豪的燦爛文化外衣脫掉,我們仍然可以驕傲著對世界喊出:中國,在新時代,依然可以走在世界的最前列。伴隨著這種自信,屬于我們的“北京時間”也正式開啟了!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作者:趙榮進,原標題:《從雅典到平昌,兩個“8分鐘”,文化自信14年來有什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