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2月27日,執惠“文旅研習舍”線上公開課邀請到了袁家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想大學創辦人、耕心鄉村眾創創始人兼CEO車明陽進行主題分享。本次分享中,車明陽詳細講解了袁家村的創新內核,以及如何獲得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商業創新力。
車明陽表示,創新的本質是“以人為本”,要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 袁家村是“中國式創新”的典型代名詞,它的關中民俗是來自農民的,基于在地的文化、社區和生態資源。共同富裕是它的初心,也是它一直堅守的準則,它的“共生”和“共享”都是根植于本土的、以人為本的實踐。
對于袁家村是否能照搬和復制,車明陽表示,袁家村之所以成功,本質原因是它的創新。想要學袁家村,最根本的還是要學袁家村的創新。真正能夠去“被學習”和“被復制”的不是小吃街,也不是固定的制度和組織,而是在變化的條件中,怎樣能設計出適應當地發展的、比較獨特的模式、產業和產品。
車明陽認為,袁家村是胡想出來的,“胡想”這個詞可以代表袁家村的一種精神,“胡想力”是袁家村在發展過程中體現的是“中國式”的創新力,這個是絕對可以復制的。她表示,袁家村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也是由一個個“胡想者”帶動后面的人,讓這種創新能力、胡想力創造不同,使不可能變成可能,然后在這個村莊、組織里擴散出來。
閱讀之前,請先思考:
1. 為什么說袁家村是中國式創新的代名詞?
2. 什么是袁家村創新的內核?
3. 如何獲得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商業創新力?
以下車明陽主題分享內容精編
大家好,很高興今天能在執惠平臺給大家做分享。先做一下自我介紹。我從大學開始學習商科,后來因為對商業創新特別感興趣,所以獲得全額獎學金受邀在斯坦福設計學院創新大師班進修。我之前在全球一家頂尖的管理咨詢公司就職,給一些公司和院校做過相關的創新咨詢和培訓。
在和袁家村的連接與合作過程中,我發現它有很強的創新基因,尤其是和我們在斯坦福所講的創新和設計思維非常一致,所以我們做了“胡想大學”這樣一個機構。胡想大學以袁家村為主體,現在由我們這個比較有趣的跨界團隊在運營,希望通過這種中國式的創新來開啟美好未來生活。
今天的分享包括三個主題,我會更多的從商業創新、共創的層面去看文旅產業的創新。先分享第一個話題。
一、為什么說袁家村是中國式創新的代名詞?
為什么說袁家村是中國式創新的代名詞?這個可能和很多人的視角不一樣,在這里我通過我的視角來進行分析。
“創新”是什么?其實在斯坦福設計學院有一個對創新的界定,我們所講的創新是要滿足用戶的需求,同時兼具技術的可行性和商業的可持續性。
從我的角度來理解,創新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用更低成本更高效地解決問題。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解決問題?我覺得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才是真正的解決問題。這個聽起來很簡單,但是我們發現,在我們的世界里彌漫著大量的不能滿足服務對象需求的產品或解決方案,有大量的商業因為沒有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而失敗,而自己還覺得好像是已經滿足了服務對象的需求。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創新的本質其實是“以人為本”。
我在回國以后之所以步入鄉村領域,也是因為我覺得,西方把創新方法進行總結,導出了設計思維。那么中國的創新方式又是什么呢?什么是更符合中國本土的方法呢?我開始尋找一些中國本土的案例,嘗試探尋這個問題,因為鄉村有諸多的系統性問題,也必然成為未來創新的重要場景。我認為這些案例要符合以下一些條件。
首先它要根植在中國的文化、社會、經濟土壤的條件里。第二,它要從本土的環境中,用本土的方式生長出來。第三,它可以適應本土的變化,并且可以持續生機勃勃。
我覺得我發現的、如獲至寶的就是袁家村。我發現袁家村之后,對袁家村12年的發展歷程進行了解讀,從中摸索袁家村在發展過程中所體現的創新精神、創新方法、創新工具。我發現,其實袁家村是基于農民的、本土的、在地的文化社區和生態的。共同富裕是它的初心,也是它一直堅守的的準則,并且它的共生和共享都是根植于本土的、以人為本的一個實踐。
其實很多人在問“袁家村成功的秘訣是什么?”,有說是小吃街和作坊,袁家村的農產品,袁家村的城市店……但這些只是最表層的部分。也有一些專家說是袁家村的組織和制度。那么,袁家村的組織和制度是否可以真正照搬到另一個地方呢?大家會發現是不可以的,因為這是基于本土被設計出來的。也就是說,真正能夠去“被學習”和“被復制”的不是這個小吃街,也不是這個固定的制度和組織,而是在變化的條件中,怎樣設計出適應當地發展的、比較獨特的模式、產業和產品。所以我覺得袁家村是“中國式創新”的典型代名詞,我們真正應該學習袁家村的是它接地氣的創新能力。
二、什么是袁家村的創新內核?
到底什么是袁家村的創新內核,什么是袁家村的成功要素?我相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結論,那么我將從自己的角度來進行解讀。
其實大部分人來到袁家村只看到它的發展歷程和業態,再往下一層你會看到它的運作機制和機理,但是很少有人去解讀“是怎么產生這種機制和機理的”,以及“我們如何能夠產生這種機制和機理”。那么我會結合下面的手繪圖和大家進行分享,來探尋袁家村的創新內核。
目前袁家村主要涉獵的板塊有袁家村“關中印象體驗地”,袁家村的“進城”和袁家村的“出省”。
在“關中印象體驗地”這一塊,其實袁家村整個的發展不是一開始就做了一個大的規劃,然后按照這個規劃一步一步去建設。你會發現,袁家村的發展是一個特別迭代式的發展,而且迭代得很快。他們會從特別小的一個“點”開始,通過這個小的“點”來測試市場,來測試反饋,然后快速進行調試,再進入下一個階段。袁家村整個的開發模式是一個特別迭代的過程。
那么在不同階段所配套的業態,我在手繪圖里也進行了勾繪,主要是第一個階段“愿意來”,通過關中民俗主題的部分來確立這個品牌的特色,來吸引城市的人群。在第二個階段“留得住”,其實是通過民宿、酒吧、藝術等形式提升整體品味,來豐富業態。在第三個階段“走出去”,對所有的業態進行更深度的一個連接、串聯和補充。
在“進城”方面,袁家村一二三產融合的設計是一個鏈接非常緊湊的設計。因為主打的品牌是農民捍衛食品安全,當消費者來了以后,相當于花了錢給袁家村,接受了袁家村的廣告。也就是說,你來旅游以后,你認識到了袁家村品牌的產品很好。所以,袁家村開了體驗店就非常非常火。
此外,袁家村現在“出省”的開發項目是基于袁家村對在地文化和資源的挖掘,對在地相關的多元力量進行整合,以及通過平衡的利益體系設計導入外部力量,實現共同富裕。通過這種利益設計和機制設計,包括袁家村品牌所帶來的影響力,進行民俗體驗地的開發和對外輸出。經過12年的發展,袁家村也向下沉淀了袁家村的產品,袁家村的品牌,和袁家村每年500多萬的流量。
這是袁家村最表層的部分。袁家村底層的操盤機制或者操盤的重點是什么呢?這也是現在很多人所關注的,開始從表層部分進入底層的操盤部分。
在這一部分,很重要的就是,在研究袁家村這一套操盤方法形成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思考,為什么袁家村會打造這樣的一個核心操盤能力。其實這個必須要回問袁家村的初心。郭占武書記打造袁家村最開始的初心就是“共同富裕”,這個“共同富裕”里有非常重要的兩部分,我們俗語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認為一個村莊的富裕可以用兩塊來解讀。一是如何用好一方水土,也就是產業設計的問題,第二個就是如何組織調動一方人,就是制度和組織的問題。
袁家村在產業設計和制度組織這兩個板塊做的非常巧妙。由這兩個內核性的東西所衍生的,無論是我們后面看到的這種多元利益主體的有效協調(不用招商的模式,而是用招人賦能的模式來培養袁家村的商戶),還是整個食品安全體系和質量體系的建設,包括非常自然的、不經意的場景營造,產品和體驗的設計。其實這一系列方法的實現,都是由最開始非常有效制度和組織的設計,還有這個產業思維,所帶來的后續連帶的經驗和思路的發展和積累。
但是很多人即使了解了這一部分,他也會問,“袁家村可以復制嗎?”。從創新的角度來看袁家村這個案例,我的一個觀點是:我們永遠都不能通過復制創新的結果來創新,我們只能學習創新的能力來創新。袁家村之所以成功,我覺得本質原因是它的創新能力。所以,想要學袁家村,根本還是要學袁家村的創新。可能有人認為袁家村的產業設計可以學,袁家村的制度和組織可以學,但是你會發現,即使你把袁家村的制度和組織設計通過一定的調試放到自己的項目上去,也會遇到很多問題,因為問題是動態產生的,創新是動態發生的。
在袁家村,我們真正要學習的是創新內核里一些比較本質的文化和價值觀、創新方法。
上面的手繪圖上我寫了一句話:袁家村是胡想出來的。 “胡想”這個詞可以代表袁家村的一種精神,這個詞在陜西的語匯里相對有點褒義,就是說為了把目標實現,你要絞盡腦汁去想。
我們覺得,“胡想”在我們的界定里,它代表著一種中國式的創新。除了我們在表層所看到的部分,我們在袁家村的案例里更多地看到了袁家村的運營和它的團隊本質里所具備的一些精神,就是我們說的5“有10“能””——要有光,要有愛,要有膽,要有勁,要有料。
我覺得,“胡想力”就是袁家村在發展過程中體現的這種中國式的創新力,這種能力是絕對可以復制的。
三、如何獲得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商業創新力?
如何獲得這種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商業創新力?這一部分我將基于袁家村的發展歷程和大家做一些分享。
上面這張手繪圖中,最左邊是商業創新力或者是組織創新力的培育,無論是從斯坦福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對所有創新組織的研究,還是我所做過的一些創新機構的咨詢,包括對袁家村的沉浸研究,我們發現,所有的創新機構都有一個非常宏大的愿景。構建愿景的能力非常重要。這個愿景就是come from people,for people, by people ,with people,就是“它從人中來,它是為了大家,它是可以和大家共創、由大家共同參與的”。
第二點,其實在一個組織里有很多 “胡想”的人,很多有創新能力的人。我覺得袁家村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也是由一個個 “胡想者”帶動后面的人,讓這種創新能力、胡想力創造來不同,使不可能變成可能,然后在村莊、組織里擴散出來。
第三點,就是能夠搭建一個支持的平臺。這個在袁家村模式里處處可見。比如說袁家村的小吃街,袁家村的城市店。為什么袁家村這些新老村民和商戶能夠在平臺上共同的、比較相融的去發展?我覺得這個平臺從平衡的利益分配角度、從賦能成長的角度,創造了一個共創共享的氛圍。從“一個愿景”、“一個人”到“幾個人”到“一個群體”,最后就形成了一種文化氛圍。那也就是上圖我在中間寫的: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小宇宙。就是從2007年郭書記的一個念頭開始,最后打造了一個特別有能量場的犀利小宇宙。
所以,我們想通過胡想大學搭建一個平臺,能夠和咱們業內更多的、認可中國式創新的,或者我們所說的有“胡想力”的個人和機構建立連接,來共同為中國的,無論是文娛產業還是生活方式創新產業也好,帶來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
我們和執惠文旅研習舍共同推出了《袁家村鄉村振興共創營》的體驗,非常希望大家來到營里為我們做指導和推介。大家可以點擊下方圖片了解課程具體內容。我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