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12月27日,執惠“文旅研習舍”線上公開課邀請到了個個世界創始CEO穆威進行主題分享。本次分享中,穆威圍繞“北歐的文旅和自然教育”、“消費升級和自然主義的回歸”、“共建共享共生,用戶參與式IP”等話題,探討了未來人居的自然式,并通過個個世界打造的項目案例,分析了未來人與建筑的協同和自然主義。
穆威表示,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自然不再是某種奢侈品或者遙遠的東西,它已經變成了很多主力消費者、家庭和中產階級的標準配置。他認為,隨著消費升級以及多媒體跟互聯網信息的海量傳播,建筑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學科,大家的審美變得更加普世和自主,以往的某些風格或某些建筑師個人執念的東西變得越來越受歡迎。但同時,建筑的消費者,無論是業主方還是建筑的使用者,都在對建筑提出前所未有的個性化需求。
穆威進一步表示,隨著中國的城市化的上半場結束,整個的鄉村振興也好,文旅度假也好,大家對房子的獲取不再是簡單的購買或者租賃,而是有一種新的方式可以讓用戶創造自己的房子。他表示,“自然是我們某種意義上特別重要的歸宿,我們也希望用自己的實踐,可以把建筑從機器生產,從冷冰冰的東西再次交還到到每個人的手中。”
以下為穆威分享內容精編
大家好,我是個個世界創始人穆威,很高興能跟各位分享交流。
先簡單做一下自我介紹。我的第一身份是職業建筑師,在北歐參與了很多和親子、度假相關的項目。2010年,我收到母校的邀請回到了華中科技大學留校做了老師,同時創立了自己的先進技術實驗室,致力于用數字化的方式探討建筑有沒有可能像宜家或樂高一樣,和所有人發生關系。后來,我們又和清華同濟大學的一些好朋友成立了中國數字建筑專業委員會,也是致力于用數字技術去改變和改良很多建造的方式和方法。
當我成為父親之后,因為各種巧合的關系,我在歐洲時特別喜歡去幼兒園和歐洲的學校做志愿者。在這個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北歐式的自然教育,如何培養出非常具有創造力的人格。當我的小孩從幼兒園回來的時候,我發現,他可能不太敢去脫鞋,不太敢光腳走路,不太敢觸碰泥土……這給我帶來很大的焦慮。我認為,80后的一代以及我們未來的孩子是不是離自然太遙遠了?
所以,2012年,我發起了一個計劃,邀請很多家長,如果有興趣就和我一起造房子。當時我們邀請了36個家庭,用三個月的周末建造了一個水邊的房子,叫“天空之城”。這個項目做好之后就一發不可收拾。我們發現,在中國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其實很多70、80后的父母充滿了玩的樂趣,也希望做這種好玩的項目。所以從2013年開始,我們每一年都發起這樣一個公益的項目。
從2012年到之后的五、六年,我們每年都會在全球發起公益性的建筑教育課程,不經意間打造了一個好玩的國際IP,叫“帶孩子,造房子”。我們認為,小孩子沒有什么是不能做的。我們還發起了一個計劃,叫“千戶計劃”,我們相信未來世界的主人,他們從小就可以具備城市環境以及人文尺度的很多知識。我們希望在地球上留下1000棟房子,在谷歌地圖上可以被拍到,它可以證明“改變世界不需要等你長大”。
我們通過獨特的數字化設計,積累了很多好玩的產品系列。我希望未來可以把“房子”這樣一個事情重新帶回到每個人的身邊,可以讓造房子變成每個人生活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帶著全球很多孩子造完房子之后,我們有幸受到資本的垂青。我們通過更精細化的產品設計,和更多用戶建立一個以建筑空間、社交和教育為屬性的連接載體。我們和融創中國在莫干山合作的一個項目叫“小小部落”,這個項目引來了聯合國人居署的現場支持。因為他們罕見發現,在神秘的東方有這么一個團隊,居然可以帶著大家參與到未來鄉村圖景、文旅圖景,包括第二次生活的暢想跟實踐當中。所有人都可以成為設計師,所有人都可以成為建造者,每個房子不再是所謂的地產型采購,或者說像民宿一樣的租賃,房子真的和用戶發生了一個直觀的關系。所以截止到今年,我們終于把產品以IP的形式打磨完畢。
那么,在自我學習和產品迭代的過程中,我們是如何思考的呢?
先分享一下我個人在北歐的經歷。因為我是挪威第一個獲得注冊建筑師的華人,有很多年的工作經歷,又在北歐非常喜歡做教育的志愿者,所以對整個北歐以挪威代表的文化旅游再教育,有很多讓我內心觸動的地方。
我在挪威的時候幫事務所做了一個很小的項目,是一個兒童營地和野營的產品。這個產品我探討了一系列人和自然的關系,比如說有樹上的房子,有水邊的房子,有巖石上的房子。它用建筑的方式思考人和環境究竟可以多么緊密地生活在一起。
北歐的文化生活給我一個很深刻的印象,就是所有的幼兒園,即便在寒冷的冬季,午休都要在室外進行。到了中午12點,你會發現所有的挪威小孩都開始穿羽絨服,外國的小孩都開始脫衣服上床睡覺。北歐因為崇尚海盜的文化,所以他們非常強調在自然當中這種堅強的人格,不要懼怕寒冷和炎熱。所以,即便是五歲以下的小朋友,在零下十度的天氣,他們也穿著羽絨服在草地里躺成一排睡覺。
第二點,我發現幾乎所有的挪威人都是好的木匠,無論是我的同事、室友,還有我的好朋友,他們從幼兒園開始就有一個基礎的課程,老師會帶著所有的小朋友去大森林里徒步,而且他們的徒步很可能開始就是兩到四小時。所以每個北歐人都會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成長環境。他們要一起走到大森林里砍伐,自己搭很小的帳篷,自己學會鉆木取火,自己做小家具。他們認為自己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受饋于大自然的饋贈,同時又以人類的方式獲得人類文明和自然的某種平衡和智慧。
在北歐,我了解到的東西其實是一種新型的人和自然的關系。北歐人更主動的生活,更主動去動手,同時他們有前所未有的存在感,很多項目都適合社區社群去參與和討論。它不是開發商的一意孤行,也不是設計師的某種執念,它一定是某種對話和協作的產物。
在回國之后,以及帶了很多孩子造房子這段時間,我個人從消費升級的角度發現,其實自然真的不再是某種奢侈品或者遙遠的東西,它已經變成了很多主力消費者、家庭和中產階級的標準配置。
接下來我會分享一些我們做過的項目。
一個是天空之城,也是我們第一次實驗性的帶著家庭去建造的可以生長的房子。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我們設計,讓大家干活”的過程。我始終強調,這種參與是一個很棒的學習過程,所以我們讓每個孩子都去了解建筑,了解材料。
芬蘭去年剛剛把建筑教育作為底層一年級的全日制教育內容。因為建筑是人生的steam,它涉及到本質性的建筑、幾何、力學、美學、材料質感、物理工程等等。所以我們的“PPL”(音譯)式學習,其實是讓每個孩子都去暢想自己的理想家園,每個孩子還要像學生一樣去做模型,去做presentation,去表達,去和老師討論,然后大家達成某種一致,建造自己的房子。
在這過程中,父母真正成為了“農民工”的角色,他們完全是小孩子的工人,彌補小孩子體能上的短板。我們驚喜地發現,這項活動非常有效地解決了“老爸缺失”這個問題。因為很多老爸一開始不太情愿參與這樣的活動。但在參與過程中,他們發現,男性的力量是建造房子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后來很多老爸特別希望來這里表現一下,發泄一下,出一下汗,做一些體力活。通過這樣的活動,老爸似乎在孩子的心里塑造了某種很高大的形象。
從天空之城這個項目開始,我們堅定了把建筑變成和用戶一種新型的設計跟協作關系的思路。
第二個分享的項目叫“絲房”,就是在樹林里纏繞很多絲線的房子。這個項目當時有很多媒體傳播,因為我們纏了47公里的繩子。這個命題其實是讓小孩子如何在森林當中發現自己的樹上王國。同時,在建造“絲房”的過程中不能使用混凝土,不能使用鋼結構,還不能對樹木造成破壞,所以過程還是挺艱苦的。最后孩子們成功打造出的“絲房”場面很壯觀。他們從一開始不敢上樹,到后來在樹上行走如飛,同時也讓他們獲得某種沉浸式的愉悅,這是一個特別好玩兒的過程。
第三個項目是一個小島上的房子。這個房子其實是我給自己和家人建造的,因為我確實挺厭倦城市的忙碌生活,特別想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有自己的一個小房子,可以周末帶著家人去休息。所以當時我們邀請了幾個好朋友一起協作設計,協作建造,最后蓋了四棟在水邊的小房子,基本是裝配式的木結構,把大自然吸納到里面,讓房子成為自然的一部分。
第四個項目是我們在廣西的一個貧困村做的鄉村改造項目。這個項目特別有趣,就是在美麗鄉村的背景下,我們執意要保留一個老房子,并且讓老房子煥發新生,同時還要植入一個新的房子。但我們實在不希望房子有太多建筑師的表現欲,我們希望新的房子要非常地簡單坦誠,沒有存在感。相反,它的存在應該是通過人的行為和環境的投入來呈現的。
所以,當其他的房子裝上窗但沒有玻璃,只有一個看似新的軀殼兒,我們把老房子的內外全部做了翻新,可以把它改造成了一個很棒的教室跟工作室。新的房子我們使用了預制裝配的結構,這個設計其實也是為了避免在當地的工人施工上可能帶來的不可控環節,所以我們全部是用了樂高一樣的快速裝配的方式。
新房子是一個開放式的空間,它既是一個廚房一個餐廳,還可以是大家開會或者上課的地方,非常的開放。新老房子基本上是一個對應的關系,我們希望能夠呈現鄉村過往的美麗,讓鄉村未來的美麗通過建筑表達出來。
這幾個項目的分享,我主要想和大家討論兩個比較重要的心得。
第一,隨著消費升級以及多媒體跟互聯網信息的海量傳播,建筑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學科,大家的審美也變得更加普世和自主,以往的某些風格或某些建筑師個人執念的東西變得越來越受歡迎。但同時,建筑的消費者,無論是業主方還是建筑的使用者,都在對建筑提出前所未有的個性化需求。
第二,隨著中國的城市化的上半場結束,整個的鄉村振興也好,文旅度假也好,大家對房子的獲取不再是簡單的購買或者租賃,而是有一種新的方式可以讓用戶創造自己的房子。
我經常在做講座的時候會和大家分享一些好玩兒的想法,我們稱之為“回歸到原初的未來”。其實建造是人類打造自己文明非常重要的工具,在原始時代一定是沒有建筑師的,也沒有美學,不會有一個部落說要設計某種風格的部落,然后做好一個房子賣給另外一個部落,也有沒有開發商。那個時候大家是物盡其用、力造屋,造的房子一定是功能性強、安全性高和社會關系性優先的。所以我們認為,建筑在原始的最初就是和大家協作和共同生產的。
當然,隨著學科和專業的進步,建筑學變成了一個非常值得尊敬,門檻也非常高的專業。但是我們在思考,是不是建筑一定要這樣?有沒有新的邊界可以被打破?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建筑有沒有可能變成某種教育、社交,或者說主動式生活協作的產物。它并不和產權、所有權,或者通常我們所謂衡量房地產空間產品的標準來對標。相反,它是一種消費品,一種消耗品,它像一輛汽車一樣,你想擁有它、駕馭它,在買到的那一刻,它就會貶值,它最終只有被淘汰這條路。所以我們并不認為建筑一定是永恒的,雖然建筑可以做到永恒,可以像教堂、神廟一樣,但是我們更喜歡做一些輕松的建筑。
最后和大家分享的是第三點:共建共享共生,用戶參與和新IP。
隨著多年的摸索和經驗,還有一些社會和媒體的認同,在資本的助力下,我們今天開始完全商業化和產品的方式去打造自己的產品。比如我們在莫干山和融創合作的一個叫“小小部落”的產品。這個產品在工作過程中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署的高度支持。
這有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就是,我同時還是法國一家叫“全球七十億趨勢規劃師聯盟”的聯合發起人,這是一個非營利性組織。我們當時研發了一些很好玩的產品,是基于地圖和手機拍照的工具,可以讓每個人在城市的任何地方拍照,并且通過我們的工具欄,可以對這個地方的未來空間需求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你可以在里面種樹,可以做人車分流的設計,可以放很多兒童的娛樂設施。那么,通過這種大數據的積累,每個用戶都可以表達對城市生活和城市空間的某種訴求。用這種方式,設計師和政府就可以更好的了解到一個局部社區或者城市更新片區到底需要怎樣的設計。
我們當時還打造了一個中文版本,可以讓中國的小孩跟家庭實現對一個小區可能需要垃圾桶,需要翹翹板,這樣好玩的城市內容的需求輸出。
因為這樣的先進理念,我們很早成為了聯合國人居署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因為人居署提出的新城市議題,各國首腦也都聯合簽署這樣的協議,非常鼓勵所謂的社區型思考,自下而上去推動城市發展,協作更多社區居民和用戶參與到城市的更新和新城市空間打造。所以我們在小小部落投放的產品不再是像傳統服務地產商一樣簡單的設計施工,然后開業并使用。我們采用的是讓用戶一起來設計,一起來參與,一起來建造的一種方式。它是永續的,永遠都會有新的臨時建筑由孩子們打造,留給下一幫孩子們去使用。
此外,我們還同步打造了一個小程序,這個小程序是可以和場地內的兒童建造的聲光電裝置互動的。它白天是一個裝置式的教育營地產品,到了夜晚它是一個和聲光電以及我們的小程序相關聯的交互式游戲。
通過這樣一個線上的游戲,我們的用戶或城市家庭,其實可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提出對這樣一個未來自然生活的設想,我們做了一個線上的規劃工具,大家可以在里面去放房子,房子可以收集能量,整個的場地當中還會有怪物,還會有雨雪風霜,用游戲的方式讓小朋友去了解所謂的文明、城市規劃的起源,了解什么是生產生活。同時,優質的玩家會有機會到現場親自把房子建造出來,或者冠名,有很稀缺的參與感。所以小小部落的英文為什么叫Wiki Tribe?它的意思是說,它是一種開源思維、互聯網思維和用戶參與思維的產物。
結合第三點講到的,如何把這樣一種新型的文旅,新的人居模型,變成一種可以在中國去踐行的產品。
眾所周知,整個文旅的下半場重點其實是文化旅游,還有鄉村振興,很多城市外土地的開發和內容的植入。那么,傳統的所謂的酒店型或樂園型,其本質上還是資產型的地產投資行為,用戶是不是有可能在我們所主張的這種參與式、友善型的產品當中獲得某種新的產品活力,是我們未來想和行業優秀的從業者共同去探討的。
上周有一家瑞士媒體給了我們一個特別好玩的稱呼,說我們是“全球第一家兒童建筑公司”,把樂高玩成了建筑,或者說把minecraft我的世界玩成了線下的游戲。我們現在也打造了非常好的線上線下的沉浸式體驗和建造一系列產品。因為今天的分享,其實我也很難得的去回顧了整個十多年的認知到自己嘗試做很多實驗性產品的一個心路歷程。我們還是認為,自然是我們某種意義上特別重要的歸宿,我們也希望用自己的實踐,可以把建筑從機器生產,從冷冰冰的東西再次交還到到每個人的手中。
其實通過我們的努力,建筑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某種快消屬性的空間產品,它是教育形態的建筑,是社交屬性建造的建筑,也可能是很多家庭在一起親子屬性建造和設計的產品。但是我們才剛剛開始做到第三年,團隊非常年輕,還需要向各位學習。我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
注:穆威線上分享全部內容將在執惠文旅研習舍《大咖說》呈現,圖文全公開!!掃碼一站直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