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被稱為“B哥”的張文強過了個欲哭無淚的上半年。他在香港沙田經營一家火鍋店,晚上用餐黃金時段,偌大的餐廳只有5桌客人,攏共不到15人。疫情之下人人自危,客流少了九成。“生意好的時候,我要用12個同事做晚市,現在一天只用4個人。”他最樂觀的估計是,要到10月才能勉強收支平衡。
“B哥”的窘境,是香港餐飲界的真實寫照,也是靠人流“吃飯”的港區交通、觀光、酒店業的慘淡現狀。“與其他行業相比,旅游消費業是最難的板塊。”特區立法會議員姚思榮嘆了口氣。去年的修例風波加上今年的新冠疫情,讓百萬從業者傷得“刀刀見骨”。
談及下半年情況,這位來自旅游界議員抱謹慎樂觀態度,第三季度仍會很難過,期待四季度能有較好回升,“前提有兩個,一是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二是香港社會恢復正常”。
“人進不來了”
疫情讓香港旅游消費業陷入停滯,主要是由于政府為防控疫情而頒布的兩條法令。
一條是從2月8日起,由內地回港的旅客及港人需自主隔離14天。大部分游客在港停留期限都短于2周,換句話說,他們將不被允許入港。按特區旅游發展局的數據,與同期相比,上半年出入港人數跌99%,高峰時不到2000人,低谷時就百來人。如此一來,經營出入境游業務的旅行社無事可做,三分之一靠境外旅客帶動的零售業也瞬間步入寒冬。
“人進不來”的影響迅速傳遞到酒店業。“原來1000多(港幣,下同)一天的4星級酒店,現在才要兩三百元。”姚思榮有點無奈,如今港人如果家中需要裝修,會選擇在酒店過度數日。他提供的數據顯示,如果某家酒店主打旅游住宿,入住率降至原先的百分之幾,而做本地生意的酒店會稍好些,但整體入住率就在10%上下。
另一條法令是3月29日起實施的“限聚令”,限制公眾地區4人以上聚集。也就是說,餐廳一桌最多只能坐4個人。雖然如今政策已大為放寬,但幾個月執行下來讓店主很受傷。
“‘限聚令’加上客人減少,餐廳收入平均下跌70%到80%。”姚思榮估計。有些店主對他直言,如果業主再不愿減少租金,只能選擇停業來減少損失。今年4月底,銅鑼灣知名食肆“蛇王二”就是一例。即便如今疫情稍緩餐飲業逐步反彈,但由于境外游客沒有跟上來,生意最多恢復到往年六成。
“先熬過這段時間再說”
旅游消費業“手停口停”,一片蕭條之下會否出現失業潮?“當前政府公布的失業率是5.9%,高于過去的3%以下。我估計失業率會進一步提高。”姚思榮坦言,餐飲業與旅游業會是重災區,這塊微小企業比較多。
不過,目前他還不算太過悲觀。主要原因在于,特區政府推出810億的“保就業”計劃,只要雇主承諾在接受補貼的期間不會裁員,政府就會對其雇員工資進行補貼。每名雇員每月最高補貼9000元,預計將惠及超過26萬名雇主、170萬名員工。作為勞動密集型的旅游消費業,雇主的人力成本可減輕不少。
據姚思榮了解,香港旅行社的倒閉情況不算嚴重,1700多家旅行社中有40多家倒閉。“政府有補貼,使大家勉勉強強維持,愿意繼續守下去。”他介紹說,自去年6月香港發生修例風波以來,旅行社的生意就越來越難做,直至疫情暴發進入冰封狀態。有些企業索性給員工放“無薪假”,即保留員工崗位但不用上班,員工當然也拿不到薪水。
“我最擔心的是業界的自雇人士。”姚思榮說,由于沒有企業托底,他們主要靠接團與帶團來謀生,現在基本處在失業狀態,有人甚至不得不改行當保安或清潔工過活。“先熬過這段時間再說。接連打擊下,旅行社規模逐漸縮小是一個事實。”
國泰需要“向北看”
陷入窘境的,不只是小微企業,還有業界的航空母艦。本月9日,特區政府宣布拯救國泰計劃,動用273億港幣投資這家航空公司——其中195億購買優先股份,78億是貸款。計劃獲得立法會批準。
基于防空疫情下的“封關”措施,自3月起,香港機場的客運量大跌超過99%,資金枯竭的國泰面臨歇業之虞。“無論是考慮經濟損失還是國際影響,國泰都不能倒。”姚思榮解釋為何立法會支持援助國泰。國泰航空占全港客運量的57%、貨運量的41%,一旦倒閉將沖擊香港每年7000萬人次的運輸量,也會影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與航運樞紐的地位,進而破壞香港的國際信譽。
姚思榮注意到,特區政府的扶持資金中,一部分是貸款,一部分是發行優先股。在他看來,這樣操作能有效降低風險系數,“所以,我們對救國泰的意見不是太多。”
但正如不少人士所言,即便能躲過此劫,作為香港本土航空公司,國泰還是需要盡快“向北看”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在珠三角機場密度越來越高的現狀下,如不能化競爭為合作,不利于香港航空業發展。有建議稱,在特區政府支持下,國泰公司應與大灣區深化合作,避免出現不必要競爭,并借此開拓新機遇,換取更多航點,推動“大灣區機場一體化”。
姚思榮建議,發揮香港面向國際的優勢,拓展飛機租賃與航空融資等業務,為香港整個航空業發展創造空間。
不能出現第二次撥款
與救國泰態度不同,港人對特區政府撥款54億救海洋公園,多少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政府5月已經言明,如果資金無法按時撥出,下個月公園就要倒閉。
已有40多年歷史的海洋公園,是幾代港人的珍貴記憶,儼然成為一張城市名片。但進入本世紀后,由于經營不善、設備老化、定位不清,再加上與周邊類似主題公園的同臺競爭,公園經營早已入不敷出,今年的疫情閉園只是最后一根稻草。
“從保育、教育、旅游業發展角度看,還是要救它的。”姚思榮說,至于這54億撥款能否讓海洋公園起死回生,還要看如何重新定位,盤活公園現有的用地和資源,“不能出現第二、第三次撥款要求,否則市民就會有意見。”
在這位旅游界議員看來,海洋公園未來定位要分為兩塊。一部分是其教育市民與保育動物的公益定位。作為一般性教育開支,政府應與市政交通一樣,容許其有一定虧損幅度。另一部分則是商業定位。利用好公園山與海的地理優勢,發展探險旅游、海濱觀賞旅游等,作出公園特色吸引海內外游客。還有,就是用好公園的商業資源。“等人流多了以后,用出租收入來覆蓋教育、保育開支。”
好消息是,1月關閉的海洋公園已于6月13日重新開放,前兩周門票全部售罄,加上推出門票7折優惠及消費券,市民消費欲在增強。
第三季度難有起色
生死存亡之間,最難的日子過去了嗎?姚思榮坦言,第三季度旅游消費業依舊難有起色,原因還在于香港內外疫情不穩定,出現輸入性及本土病例,這種情況下特區政府不太會采取相對寬松的做法。“香港社會現在非常政治化,政府做得好不會說好,出了點小問題,就會被用來攻擊政府。”
但是,對于各界放松關口限制的呼聲,特區政府多次表示通過健康碼給予便利。這涉及兩個問題,一是與哪些國家與地區互認;二是核酸測試費用是否合理。澳門目前檢測費用不到200澳幣,但香港市民去醫院或檢驗所測試需要1000元甚至更高。“要逐步把費用降下來,提升市民出入境意愿,旅游業才能慢慢反彈。”姚思榮說。
如果疫情在第四季度得到有效控制,再加上關口開放且檢測費用降低,旅游消費業有望出現明顯反彈。其中,“旅游氣泡(travel bubble)”這一概念被多次提及,即兩個疫情受控地區,有限度互相開放人員旅游。比如,泰國方面已經多次提出歡迎港人前去旅游,而港澳間也有相關磋商。姚思榮判斷,香港未來可能先開放粵港澳三地間旅游,之后再向內地開放。
“旅游氣泡”一旦有效運作,就會帶動出游人流,進而助推交通運輸業、酒店業、觀光業、零售業等逐漸恢復。不過,這個過程會很漫長。
其中還需要穩定的社會環境。姚思榮提到了正在審議的“香港維護國安法”。修例風波對旅游業打擊非常大。國安法能穩定香港局勢,減少反對派利用當地復雜環境搞破壞的空間,這為商業、旅游復蘇帶來希望,“我感覺香港市民是歡迎的,所以希望立法要越快越好。”
*本文來源:上觀新聞,作者:若拙 ,原標題:《專訪香港議員|旅游業“生死存亡”間:入境人數跌99%,從業者傷得刀刀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