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前幾天,一位深圳的朋友問我:遠山,我們申請入駐美團被拒了,你有什么辦法嗎?
入駐美團已經4年的我,一下子還真的被問住了,我問當年負責入駐的同事,她說是啊,一直有這個要求,但就算在4年前,我們也沒有這個“系統能力較差”的問題。
這個系統能力,跟我們現在媒體上常聽到的數字化,到底有什么區別?OTA到底要求商家的是一種什么能力?我用這一篇文章,把我自己多年積累的認知,分享給旅業的朋友們,不足之處還請拍磚。
——肖遠山
名詞解釋
我是電商專業背景,畢業7年后方才踏足旅游業。其一,我對旅行十分熱愛,其二,為了把自己在電商領域積累的些許經驗,引入數字化非常弱的旅游業。
剛入行的2009年,我感覺這行業真的非常傳統,訂房還在用傳真(這個20世紀的工具)做訂單確認,計調用Excel,甚至手寫調派訂單也很常見。
11年過去了,雙十一的交易額已經從2009年的5000萬元到今年的4982億元,上漲了1萬倍,但是旅游業的數字化呢?相形見絀。
下文我會用舉例和比喻的方式來說明自己的理解,先從一些名詞的解釋開始說起,希望通過這些貌似耳熟能詳,卻在各個旅業同仁心中有著完全不同理解的名詞,讓大家明白這些名詞背后的意義。
結構化數據
結構化數據這個詞媒體最少見,但我個人認為,它是數字化的基礎。度娘說“數字化就是將許多復雜多變的信息轉變為可以度量的數字、數據”,其實這個過程也就是把數據結構化。
舉個例子,通常我們用一段300字的介紹來描述一個人,這段文字是不是一個數據呢?是,但它是非結構化。如果我們把這300字里的姓名、性別、身高、體重、學歷、專業、聯系電話、住址等等數據表的不同字段儲存起來,它就成了結構化的數據。結構化的數據,是不是比那段文本更有價值?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它可以被檢索,文本信息也可以通過全文檢索被搜出來,但如果是海量數據,全文檢索效率就很差;其次它可以運算,我們要把1萬人里“體重BMI大于30%”的胖子查找出來,對于結構化數據是很簡單,篩選體重和身高2個字段的數據運算一下即可,但文本數據就無法做到了。
再舉一個例子,我剛做淘寶旅游店鋪的時候,發布產品只有4個字段,標題,主圖,詳情,一口價。詳情這個字段就像前面所說的文本數據,它需要包括盡可能多的內容,直到現在淘系仍保留了交易快照(就是截屏交易時的詳情)的功能。
可否退改這樣重要的約定,也是寫在詳情里。現在,在飛豬發布一個產品,耗時至少要半小時以上,需要填寫和選擇(選擇比填寫更利于結構化)的字段超過50個。
但正因為此,用戶通過搜索得到的結果越來越貼近于他的需求,這就是結構化數據的價值。
你的公司里,還有多少文本數據呢?拿著一堆非結構化數據,商業決策時還是要拍腦袋、憑經驗。
IT系統和互聯網
從2000年起,這兩個詞就被說爛了,但每個旅業同仁的理解應該是不一樣的。前面美團提到的系統能力,是什么系統?IT系統么?那什么IT系統是美團要的IT系統?是不是入駐了OTA就讓我的企業進入了互聯網時代?
我理解的IT系統,主要是業務系統,最貼近我想要表達的概念的詞是ERP+SCM+CRM,這3個21世紀前十年爆火而現今不怎么被人提起的詞。ERP主要針對內部,它源于生產企業,旅游企業一樣需要ERP來做生產計劃。
一個家庭定制團的訂單從馬蜂窩進來,它需要盡快把日期、人數、所用酒店房型、所需預定門票等N個內容進行拆分,并盡可能自動化通過SCM對接供應商確認,進一步往下走。現在仍有不少旅行社,還是用計調人工調度,一到旺季人手就特別緊張,最麻煩的是,人總會出錯,相信各位同業都在旺季遇到過訂錯房型甚至天數的事情。
SCM我認為是最關鍵的一環,也是提升人效比的核心,美團所謂的系統能力,就是這個環節要通過IT實現。供應鏈分上游下游,我們先說下游。目前旅企的下游除了直接2C就是上OTA,我們的內部IT系統必須要跟OTA做API對接。
如果你沒有API對接,需要人工去OTA后臺搬單,那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我們這樣做碎片化產品為主的,旺季一天幾百單很正常,一個月最高峰是12000單,需要多少人搬且不說,如何保證搬單的過程中,不搞錯各種數據(比如人數、SKU和日期)?
直接2C的私域流量模式呢?微信應該是最主要的連接工具,如果還用銷售的個人微信對接的話,會有一堆問題,比如回復效率的管控,再比如客戶資源的流失。
我安利一個跟我沒絲毫利益的工具“有贊”,通過有贊打通微信公眾號和有贊店鋪,可以做到完全基于微信環境,但一切數據(不管是訂單還是聊天記錄)跑在平臺上。白鴉是阿里出身,有贊的API接口做的非常棒,跟企業內部系統對接也很方便。
供應鏈的上游在旅游業就比較復雜了,不像OTA那么清晰,但也有方法,一個是通過第三方軟件去做,已有一堆這樣的廠商:智游寶、票付通、自我游等等,另一個就是自建,去一家一家開發接口,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也會成為你的競爭門檻,尤其是在境外,第三方軟件不怎么管用的地方。
記得我們2016年剛入駐攜程零售,那時一張英國倫敦歌劇魅影的門票,攜程頁面上的確認時長是5天(是不是很奔潰)。到了2018年我們跟攜程零售完成API對接后(上游跟英國Headout這個供應商做了對接),我們可以做到1秒鐘確認訂單,當時大部分友商能做到的是1小時,這是他們客服去供應商平臺查詢和下單的時間。
最后針對客戶的CRM,我相信數字化能力最差的商家,也用Excel記錄了自己的客戶數據。但我認為,沒有結構化的客戶數據,不能進行數據的二次運算,是沒有太大價值的。前文舉例中人口數據結構化以后,可以運算BMI這樣的二維數據(即不是原始數據)來查找胖紙,客戶數據也一樣。
通過購買頻率、平均客單價、總消費金額和平均毛利率等多個數據的運算,可以把真正的VIP篩選出來。沒有二次運算過的客戶數據,跟花錢從不正當渠道買來的行業數據庫沒有太大區別。按業務需求進行的二次運算,也叫數據挖掘(Data Mining),這是讓客戶數據產生價值的關鍵手段。
我用ERP+SCM+CRM三個詞,來說明我認為旅企需要建設的IT系統,不是說要搞三個模塊。我要表達的是:生產計劃安排、上下游供應鏈管理和客戶數據三個方面,是必須包括的內容,很多行業軟件都是三個內容兼顧但各有側重的,此處不再展開。
“互聯網”我用一句話說完,就是“聯網”,也就是上述三塊內容,必須在線,要連入互聯網,不要讓花大錢開發或購買的IT系統成為新的“信息孤島”,那無論如何你的公司也不能算進入“互聯網”時代了。
大數據和數據資產
馬云帶火了大數據這個網紅詞,它曾經也是資本追逐的風口。什么是大數據,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1億條數據是不是大數據?1PB(1024TB)是不是大數據?
我認為,能給你的企業帶來挖掘和分析后價值的數據,不會因樣本太少而帶來偏差的,就是大數據。還是用前面那個BMI運算為例,如果我們的數據庫只有100個樣本,可否得出深圳人中的胖子是太多還是較少呢?
那多少樣本才能算大數據?如果取樣比較均勻的話(不能在某區、某街道對特定年齡、性別取樣),應該10萬人以上算足夠代表性了(參考2019年末深圳常住人口1300萬)。
同理,旅企的大數據,不能基于某一特定條件數據作為樣本,尤其旅游業的淡旺季過于明顯。再提一個大小年的概念,記得2010年上海世博會,像雙十一掏空了全國人民對華東旅游的向往,接下來1-2年去江浙滬的需求都不明顯。如果你是一個目的地地接社,最好有3年以上的業務數據累積,方可稱之為大數據。
數據資產是比較新的一個名詞,國內已有專業機構提出打造數據資產交易平臺的概念,咱們旅游行業又走在了后面,人家的數據資產都能當商品去交易了。我把它跟大數據放在一起,理由是達到“大數據”規模后,對元數據進行的分析和挖掘的成果,就是我們企業的數據資產。
數據是企業最值錢的資產,如果酒店不記錄自己入住率、房價、當場預訂率和Revpar,那參加雙十一就只能拍腦袋去設庫存和定價了,這些元數據以及分析挖掘后產生的輔助決策數據,就是咱們最值錢的數據資產。它當然是可以交易的,開了5年的A酒店的數據資產,對同地區新開的B酒店,沒有價值嗎?
為什么要數字化
上面,從理論層我把數字化的意義,通過名詞解釋講述過了一遍自己觀點,接下來從更具象化的幾個方面來描述數字化的意義。
降低人工成本
我們還是以自己的經歷為例,2016年飛豬訂一單倫敦音樂劇的流程是這樣的:
2016年
step1:客戶旺旺咨詢,我要訂12月25日晚20點場次的歌劇魅影Stalls區的票2張;
step2:我方客服登錄票務方B端后臺,查詢當日庫存,發現Stalls區域已滿,Dress Circle區還有;
step3:客戶猶豫該區視野不好,暫時離開,1天后再來咨詢;
step4:我方客服再次把step1→step2執行一次……
后面的步驟我就不寫了,中國的人力成本一直在上漲,而旅游業的平均毛利率一直在下降,如果不數字化,就永遠陷在人工耗費在無價值勞動的死循環里了。
旅游是重服務的行業,但搬運不是服務,留出員工的精力和時間,真正去做“服務”,才是產生高人效比的前提。
提升客戶體驗
前面的步驟,是從己方角度考慮,而客戶視角才是我們的第一立場。
換個例子,美團目前在國內門票的市占率很高,它在用數字化引導整個產業鏈對客戶體驗的提升,我們拿桂林某4A景區來做樣本:
第一階段:客戶在美團下單,憑美團驗證碼去特定窗口換紙質門票入園(工作人員在電腦登錄美團后臺驗證)
第二階段:客戶在美團下單,憑美團驗證碼在自助取票機取票入園(類似貓眼電影)
第三階段:客戶在美團下單,直接刷憑證二維碼或身份證在閘機上驗證入園(美團不涉及景區內部,跟主流廠家對接)
第四階段:這是我YY的,但也是政府疫情常態化管控的需求,客戶在閘機掃臉和紅外測溫后入園(其實高鐵站已這么用了)
中國的數字化能力已經遠超傳統發達國家,出境游的游客對體驗流程不滿意,就是被國內數字能力提升帶來的體驗滿足感慣壞了。
但,這也是所有中國旅企的機會。疫情結束后,隨著一帶一路走出去的,不應該只是制造業的產能,用于結算的人民幣,還應該有優秀的旅企,幫助當地旅游資源提升數字化服務能力,這也是基建狂魔的一種表現形式。
提升產業鏈協同效率
對內降低人工成本,對客戶提升體驗,最終歸結為提升產業鏈協同效率。
十幾年前,我的老師跟我說:未來不再是一家企業和另一家企業的競爭,而是一條產業鏈和另一條產業鏈。
提升產業鏈協同效率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企業自身,我對歐洲的同業比較熟悉,在跟他們工作對接的過程中,我感到,針對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客源地,如果全部流程跑在他們的產業鏈內,真的要崩潰,部分訂單處理還基于郵件,眾所周知老外下了班是不接電話的。
回到國內,中西部地區仍有少數上游旅企數字化能力偏弱,國內游產業鏈也有提升數字化的空間。只有產業鏈上各方都一起效率提升了,競爭的優勢也就出來了。
產業鏈協同符合短板理論的邏輯,只要有一個環節,比如旅行社或者景區的數字化能力較弱,整個鏈條都會受影響,哪怕OTA再強也沒有用。
我想這就是美團為何特別在意入駐商家的“系統能力”吧,它不關注你的人工成本,但它關注它平臺的客戶體驗,更關注你加入它的產業鏈后,跟其它OTA主導的產業鏈的競爭是否有優勢。
如何數字化
說完了Why,簡單說說How,做法在我從事企業電商顧問以來一直沒有變,十幾年前我給客戶的PPT里也是下面幾點。
業務重構
有些人覺得我用了一個IT系統就是數字化,這種先上了系統再說的做法使不得。業務流程的再造是數字化的前提,需要大量的調研和分析,最終確定具體的實施方案。
改革的過程是痛苦的,銷售習慣了個人微信直接收款,肯定不喜歡改用有贊收銀臺,但如果你不二次在公司內部ERP(假如有)錄入這個訂單的話,你公司的數字化就遙遙無期。
所以,先必須對業務流程進行重構,找出其中能遷移去系統上運行的節點,并通過宏觀收益提升來說服大家接受陣痛。
組織重構
業務重構就完了嗎?No,更難的是組織重構。
資深的人力資源專家都會強調,組織重構是業務重構的保障,對于已經成型的企業來說,它可以滯后,但不能缺失。
一旦業務重構完成,原來的工作量就會減少甚至消失(比如搬單,比如出納),又會增加一些新的崗位,大的企業可能是CIO,小微企業至少需要一名懂數據的產品經理,不再拍腦袋去設計產品。
所以,組織重構是用來保證業務重構順利完成的,會有崗位取舍的陣痛以及新增崗位的投入,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互聯互通
在前面解釋“互聯網”的時候已經提過,連網是進入互聯網時代的必然要求,千萬不要形成新的信息孤島。
如果使用的是第三方的工具和技術平臺,一般能生存下來的都是互聯互通的。比如,你不能跟美團打通,那景區會選擇你作為閘機的供應商嗎?
如果是自建系統,業務和組織重構完成后,企業的數字化才剛剛開始,接下來是無窮無盡的上下游合作方的“互聯互通”,一旦啟動,無法停滯。
說到技術路線選型,我再分享一個這十年來一直跟杭州某同業朋友的爭論。在我們雙方企業開始數字化的初期,他堅持使用第三方,我堅持自建,這就好像馬云和王健林、董明珠和雷軍的賭,其實誰都沒有輸。
每個人自己回答三個問題,自然得到你的答案:你的產品是更加非標化還是標準化?你所在產業鏈關聯方的數字化能力偏高還是偏低?你是否需要把數字化能力作為企業的一項核心競爭力?
全部選前者是的,恭喜你,咬緊牙關開始自建吧(外包也屬于自建),終有一天,你的企業會像現在的京東一樣,嘗到持續在正確的大方向投入到極致后的回報。
有一定數字化能力的同業們,千萬保護好你的數據資產,哪一天你的企業不存在了,它還能為你產生價值,不是么?
原標題:《數字化到底是種什么能力,OTA要用來篩選商家?》
(本文為作者投稿,執惠對內容略做編輯,作者微信:paolo_wen。執惠真誠歡迎業內同仁投稿,溝通可加微信:tripvivi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