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全國兩會余溫未去,“十四五”規劃新出而立,未來五年及更長時間里,經濟社會發展路徑的頂層設計,已基本擘畫成型。在這個周期里,文旅業“新五年”的趨勢走向及其關鍵變量,或直接顯現,或埋設其中。
這次,我們嘗試結合最新的政府工作報告、十四五規劃綱要,以及文旅業發展既有的主線脈絡,嘗試去尋窺新文旅的下一個五年的重要輪廓。
不得不說,我們將面對一個文旅產業愈加宏闊復雜的五年。
第一篇,我們從“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城市群、都市圈”入手,看看19個不同層級的城市群發展,可能帶給文旅業的重大影響。它們,都將成為“文旅高地”嗎?
在最新的《政府工作報告》、十四五規劃綱要中,都提出要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形成新型城鎮化格局,預計將從既定的“城市群—中心城市—中小城市”,過渡變化為“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中小城市”。
未來5年,34個都市圈、19個城市群的發展升級,自然將推高這些區域文旅業的發展,形成一個大區域類型的文旅市場基本盤,進而助力升級為不同層級的“文旅高地”,背后是區域經濟一體化、文旅發展一體化的可能和要求,其中長三角、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成渝四個城市群高地將壘高,其他14個城市群則有遞延成高地的可能趨勢。
但是,縱最突出的文旅高地之長三角,亦在文旅發展一體化方面,面臨多重掣肘待突破,遑論其他城市群。機遇與挑戰同行間,誰將勝之?
這些業將是文旅企業、業者未來5年要面對的巨大變量之一。
發展壯大19個城市群,
對文旅業意味著什么?
最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
“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
十四五規劃綱要的提法更詳細:
以促進城市群發展為抓手,全面形成“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優化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等城市群,發展壯大山東半島、粵閩浙沿海、中原、關中平原、北部灣等城市群,培育發展哈長、遼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等城市群。
共19個城市群。
19個城市群(圖源:網絡)
十四五規劃綱要還提出:
(建設現代化都市圈)依托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時通勤圈協同發展水平,培育發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現代化都市圈。以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等軌道交通為骨干,打通各類“斷頭路”、“瓶頸路”,推動市內市外交通有效銜接和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提高都市圈基礎設施連接性貫通性。
按此前國家發改委文件的說法,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也即一個城市群可以有多個都市圈(具體要看其中城市的能級),比如在長三角城市群中,有上海大都市圈,也有2月發展規劃獲批的南京都市圈等。
可大體預測的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將從既定的“城市群—中心城市—中小城市”,過渡變化為“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也就是說,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也是城市群一體化的必經階段。
規劃政策不再贅述,直接切入正題,這些高層級的政策在未來5年里將給文旅業帶來哪些利好?
從以下維度重點看:
1、都市圈、城市群的推動發展,要義至少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產業錯位互補協同發展,進而促進城市群內各城市的經濟發展,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推動城市群內的旅游消費,市場擴容與升級,形成一個更大場域、更具輻射力的區域旅游市場;同時,減少城市群人口外流,緩解部分區域人口外流較嚴重情況,且對提升人口聚集能力,未來推動人口增長,也會有較大幫助。
二是,城鎮化率將一步提升,城市居民體量擴容,增加旅游消費客群數量及消費能力。
這些將至少在大區域層面增加消費人口、消費能力,這是很多城市發展文旅業的一個基本面,畢竟國內多數目的地還是區域性目的地。
延伸一些來說,城市、城市群旅游消費能力不斷提升,自然帶來外溢效應,從而拓寬了更長線的國內游的旅游消費,以及行業發展的基本盤。
2、都市圈、城市群建設,自然要求區域間交通的更多互聯互通,促進人流、物流等的流通。
在十四五規劃綱要里有專門的“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板塊(具體內容參看下圖)
圖源:十四五規劃綱要
挑選其中部分重要信息:
基本貫通“八縱八橫”高速鐵路,提升國家高速公路網絡質量,加快建設世界級港口群和機場群;
推進普通國省道瓶頸路段貫通升級,推動內河高等級航道擴能升級;
穩步建設支線機場、通用機場和貨運機場,積極發展通用航空;
推進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體化,加快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建設;構建高速公路環線系統,有序推進城市軌道交通發展;
推動區域性鐵路建設;
這些交通直接對應出入境游、國內長線游、城市周邊游/本地游,以及細分的內河游輪旅游等的交通改善,其中支線機場對一些層級不高但是重要旅游目的地(客流便利進出),以及一些三四線城市來說都有利好,而下沉市場的旅游消費外溢也會受惠于此。
交通便利度提升,旅游消費的半徑延長、距離圈層延展,以及頻次或密集度、客流量會有提升。當前城市和城際人群運力的走高,助推了城市休閑度假游的消費增長,城市的文商旅項目走熱、鄉村旅游“走火”都是直接反映,長線低頻+中短線、中高頻的旅游消費結構會更加明顯,這是理解都市圈、城市群發展的必然邏輯之一。
而長線游方面,諸如海南、貴州等目的地,交通一直是個短板,現在海南在推動的環島交通建設的行動、海南旅游嚴重依賴三亞與海口的現狀,是交通痛點的直接折射。
3、文旅業的無邊界(跨界融合屬性強、區域邊界屬性較弱)、多區域競合(同一自然或文化資源的部分共擁,有競爭有合作)、消費客群互通(同一區域圈層居民消費能力及需求的共性)等因素,使得各城市間的文旅業合作具備基礎,也在市場競爭下凸顯必要性,城市群發展會給這些合作帶來更多契機,文旅業的區域合作發展會抬升其的發展能級,推動文旅資源的協同開發、目的地產品供應鏈的延展升級,以及包括與城市、城市群其他產業形成聯動互促效應的加強。
4、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在推動城市群大區域的文旅業發展基礎上,形成城市群文旅市場對外部企業、資本機構等更強的吸引力,吸引更多投資、更多企業入駐,這些會具體落到城市群的各個城市“頭上”,進而帶來文旅業升級的更多可能,各城市間、城市與城市群“互相抬轎”。
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或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區,為何成為當前的四個文旅高地,即是上述意思。
總結來說,未來五年,都市圈、城市群的擴容升級,于文旅業的影響有兩個層級:
其一,城市群形成“大區域”的新場景、新空間或新“道場”,形成新的市場競合場域,文旅消費、客群、產品等都將有更大的騰挪施展基本盤,盤子會更大、底盤會更穩;
其二,文旅產業的發展升級,客群、消費、產品及市場等基本要素可能形成的“飛輪效應”,作用指向的還是產業鏈的長度、深度、緊實度提升,以及產業結構優化的可能。
自然,這些也將都是文旅企業、業者未來5年要面對的巨大變量之一,挑戰與機遇孰多孰少?
未來5年,
旅游市場一體化能否破局?
如果要更具象化城市群、都市圈未來5年,帶給文旅業的影響,長三角會是一個典型參考。
國內鄉村民宿先驅莫干山民宿出現在浙江,自然和江浙滬的經濟發展、消費能力等有莫大關系,或可以說當時其也只有誕生在長三角,才具備合理性和可持續性。
有個細節,輕井澤的發展背后一大依托是東京都市圈,業內曾有觀點將莫干山視為國內的輕井澤,雖然筆者不太贊同,但若真要說國內可誕生輕井澤的地方,也基本是在長三角了。
再說個細節,曾有鄉村民宿領先企業的高管對執惠透露,當前江浙滬的鄉村民宿市場已較為飽和,或有“紅海”之勢,但天津的鄉村民宿市場還有較大空白。
為何?
京津冀城市群的經濟發展層級、鄉村民宿消費市場成熟度等,和長三角尤其江浙滬相比,自然還有差距,其中北京尚可,天津距離更遠。
同樣,長三角尤其江浙滬的鄉村旅游、鄉村振興在國內各城市群中都處于領先態勢,也是這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使然。
都說國內文旅業目前落后歐美發達國家多年,而長三角算是現在國內最接近歐美市場的文旅高地,尚沒有之一。
而長三角也正在尋求文旅業一體化發展的可能性。
早在2019年12月左右,國家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規劃綱要》規劃范圍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規劃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其中文化旅游方面,《規劃綱要》提出:
要共筑文化發展高地。加強文化政策互惠互享,推動文化資源優化配置,全面提升區域文化創造力、競爭力和影響力。
共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深化旅游合作,統籌利用旅游資源,推動旅游市場和服務一體化發展。依托長江、沿海、域內知名河流、名湖、名山、名城等特色資源,共同打造一批具有高品質的休閑度假旅游區和世界聞名的東方度假勝地。
圖源:《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
截圖中的完整內容,已可算是城市群文旅一體化發展的框架邏輯。
目前,長三角三省一市已成立長三角文化和旅游聯盟、長三角旅游推廣聯盟等組織,合作組織的成立在行政合作機制、市場協同發展等方面會有助益。
最新動作是,3月11日的長三角文化和旅游聯盟聯席會議提出,將推進社保卡(含電子社保卡)在長三角區域文旅領域的互認互通互用,實現民眾一卡在手,就能享受長三角區域文化體驗和旅游觀光服務。
這自然有促進疫情常態化下區域消費聯動的訴求,這次“一卡通”的計劃推出,有助于打破乃至消除各地區消費“圍墻”,以提供更便利的文旅消費服務體驗。而從長遠看,這自然也是推動文旅市場一體化的一個側面。
從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細分的文旅業發展軌跡,以及新近規劃、措施等,其實已能大致一窺其他18個城市群的文旅業未來發展走向,差別在于速度、空間、層級等多有不同。
未來5年,19個城市群將會是更多的“文旅高地化”,1個城市群即是一個文旅高地或潛在的文旅高地,分屬區域性或全國性。
綜合來看,這19個(潛在)文旅高地在未來5年可能呈現的態勢是:
1、整體進一步發展。城市群內部協同互通互補帶給經濟社會發展更多助力,為文旅業提供更好的底盤,同時內部的文旅業的協同發展也會營造出更多的驅動力,形成“高地”;
2、依然分化。19個城市群被分為國際級(4個)、國家級(6個)、區域級(9個),本身就有分級、分化,這是客觀事實,所以分化屬正常,但分化是否更嚴重,也有概率。
高層級的區域規劃綱要對應著更多的政策支持,城市群本身的沉淀積累基礎、可持續循環發展的驅動力因素等,多重要素疊加,將使得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成渝四大文旅高地繼續走強,強者更強,尤其前兩者將表現更為突出。
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對不同層級的城市群描述也不同,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等城市群,是“優化提升”;對山東半島、粵閩浙沿海、中原、關中平原、北部灣等城市群,是“發展壯大”;而對哈長、遼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等城市群,是“培育發展”。
其中各城市群所處的階段及發展扶持的意思,自然明顯。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武漢等城市,可以更多期待下。
對于19個城市群來說,要走向不同層級的文旅高地,都面臨著或同或異的挑戰或制約。
全國兩會期間,滬蘇浙皖三省一市政協高層聯名提交提案,建議推進長三角旅游市場和服務一體化建設。
提案認為,為助力長三角地區建設成為高品質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深挖區域旅游資源稟賦,加強對接合作,在旅游市場和服務一體化建設方面取得積極進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約因素。
對此,提案中有多個建議包括不限于:
加強頂層規劃引領,在全面總結“十三五”文化和旅游業成果的基礎上,聚焦“十四五”前瞻性、全局性、戰略性、關鍵性重大問題,由國家統籌編制長三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推動三省一市共商發展理念、共建合作機制、共育旅游市場。
在長三角創建全區域旅游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助力打破行政體制藩籬,加強協同聯動,構建目標統一、行動協調、規范有序的旅游大市場。
由文化和旅游部牽頭,啟動長三角旅游資源大數據建設,建立長三角旅游資源目錄清單數據庫,將旅游資源科學規劃并組,實行區域差異化定位、協作化發展,打造主題鮮明的旅游發展功能區塊,統籌旅游產業錯位發展,引導旅游產業有序集聚,構建結構合理、特色突出、優勢互補的長三角旅游產業發展布局。
建立旅游一體化發展統籌協調機制。
加大區域旅游發展資金投入。
提升區域國際旅游整體形象。由有關部委牽頭,以打造長三角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為目標,加強長三角旅游形象國際推廣,建立長三角國際旅游形象標識系統。
這些建議有進一步爭取高層級支持的成分,比如“由國家統籌編制長三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等,但也透露出文化和旅游一體化發展存在的阻礙,比如行政體制藩籬、大數據打通、資金等。
這些阻礙在其他18個城市群中,基本只會更多,不會更少。所以,未來5年,文旅市場更多不同層級、不同區域的“文旅高地”值得期待,但其中難言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