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798這艘大船,似乎陷入了無人掌舵的窘境。
近日,據北京市紀委監委消息,北京七星華電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北京798文化創意產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彥伶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事發一周前,王彥伶還曾出席公開活動;一年前,王彥伶還曾表示,步行街、夜經濟、自貿區等關鍵詞都將和798有關……
20年來,王彥伶一直以“798藝術區創始人”的身份為人所熟知。
在他的主導下,原本苦于7萬平米廠房空置的“國營第798廠”,成功轉型為國內最知名的藝術園區之一,并迎來了“日接待10萬游客”的高光時刻。
但也在他任期內,798部分房租一年之內猛漲2.5倍。游客來了、生意來了,園區內核心藝術產業發展的“黃金時代”卻漸行漸遠。
撇開藝術產業不談,王彥伶曾在2020年將798描述為“全球重要的旅游區之一”。但與此同時,以首鋼園、隆福寺、二七廠、1987科創城、朗園Vintage等為代表,一批新的城市更新項目和文創產業園區項目,已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2020年8月,北京文旅局推出了首屆“網紅打卡地”榜單。經由專家指導、網友投票選出的100家獲獎項目中,幾乎包含了上述所有園區,卻唯獨不見798的身影。
文旅融合背景下,城市更新、文創園區等市場的競爭格局已變。
百舸爭流,“失去”創始人的798如何突圍?
這座“藝術烏托邦”能否尋回往日光環?
工業老區的藝術新生
1986年夏天,剛剛從蘭州大學物理系畢業的王彥伶,被分配到國營第798廠磁鋼分廠。
從研發技術員、經理、技術開發部主任到金屬磁粉心分廠長,王彥伶在這里一干就是15年。
他自然也見識了798廠區“前世”的鼎盛——15.6萬平米的廠房,移植了德國44個工廠的87條電子工業核心生產線,工廠人最多時有超過12000名職工。這是當時全國最先進、規模最大的電子工業,工廠也是世界上最典型、最成熟的包豪斯建筑群之一。
直到20世紀初,轟轟烈烈的國企改革浪潮中,大批工廠改革重組。718聯合廠施行債轉股政策,原先分拆的六個廠合并組建七星集團,效益差、失去“造血”功能的5個車間被關停。
擺在798廠面前的,是7萬方空置廠房的招租難題。直至“東八時區”藝術書店的偶然入駐,讓這里與藝術產生交集。
包豪斯建筑的特殊工業設計,使798的內部空間既可北向采光,又滿足了結構的合理性。這里有著寬敞明亮的室內空間,為藝術創作和展覽活動提供了絕佳空間。
2002年,時任七星飛行分公司(國營第798廠)總經理的王彥伶,決定將閑置廠房“只租給藝術家”。一年之內,這里吸引了73家以藝術創作為主的機構入駐,并在2003年被《時代周刊》評為全球22個最具活力的城市藝術中心之一。
這被看作是798新生的起點。
不到10年的時間,798藝術區從一個大型傳統電子制造工廠,成功轉型為多種文化業態相融合的藝術聚集區,并迎來了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
2011年9月24日,798藝術節在798創意廣場拉開序幕。當天,798接待的游客數量首次突破10萬人次;并在這一年國慶黃金周期間,平均每天接待游客3-5萬人次。
彼時,798已是與故宮齊名的文化IP,坊間有著“傳統文化看故宮,當代藝術看798”的說法。王彥伶也隨之迎來自己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2011年12月,其任北京七星華電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并升任北京798文化創意產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至今。
798用十年光景走向“爆紅”,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在798廠改革初期,彼時的北京相對缺乏能夠集中展示中國當代藝術的機構,僅今日美術館尚可算一個。這一市場背景,自然突出了798在藝術產業鏈中的稀缺性。同時,798作為傳統工業與當代藝術結合的產物,是當時國內少有的工業遺址更新案例,視覺與文化上的強烈碰撞,也突出了其差異化的吸引力。
一批藝術家的偶然入駐,成為798轉型的開端。此后,大量優秀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相繼來此,形成文化藝術產業集聚效應,奠定了798以藝術產業為主軸的發展基礎。再借此吸引更多人才入駐,構成“人才-產業”的良性循環。
除了文化藝術產業(美術館、畫廊、藝術中心等)、文創機構(平面設計、建筑設計、藝術品商店等)等,798還引入了部分服務業態(咖啡廳、餐廳、酒吧等)。這樣一來,798既有明確的核心支柱產業,也有相關衍生創作及配套服務產業,構成一個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消費鏈”。既能吸引游客,也能承接部分的消費需求,也是促成798成為初代“網紅打卡地”的推動因素之一。
資本登場,而藝術“出局”
如今,距離2011的“高光時刻”已過去10年。798園區內的人,是多了還是少了?
公開數據中,鮮少有對于798園區游客的詳盡統計。但10年前游客“井噴式”增長的現象,近幾年已不常見了。也曾有游客體驗后表示,近年來798園區中“做藝術的人少了,做餐飲的人多了”。
“爆紅”過后,798經歷了什么?
公開信息顯示,隨著北京奧運會和歷屆798藝術節的成功舉辦,自2009年起,798藝術園區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日益擴大,逐漸成為北京市的文化旅游名片。
而伴隨著藝術園區的聲名鵲起、游客“井噴”, 798也面臨著園區管理觀念、租金價格的分歧問題——由王彥伶擔任管理層的物業方(北京七星華電科技集團,下稱“七星集團”)、798藝術區管委會所代表的的政府方,以及由藝術家群體組成的租戶方,陷入三方博弈中。
有媒體報道稱,“爆紅”過后,上級主管部門對于798藝術區每年的稅收增長都有一定要求。無形之中增加了七星集團運營798的營收壓力。
上文中提到過,798早期以藝術產業為核心支柱產業。藝術產業不只是文化,當被冠以“產業”二字時,就需要其有明確的商業模式來獲取利潤。一般來說,藝術產業常見的商業模式包括:門票模式、作品銷售、藝術衍生品(文創產業等)、附加價值服務(咖啡茶藝、休閑餐飲等)、藝術收藏(低價買入后,坐等藝術品資產升值)、藝術地產等。
798園區不收門票,也不直接參與藝術品收藏拍賣和展覽活動運營等;此外,公開資料中,也沒有指向七星集團在798園區周邊開發住宅地產的相關信息。門票經濟、藝術經濟、地產模式似乎都走不通,798若想在短時間內提升營收,便只能依靠“瓦片經濟”。
2012年時便有消息稱,七星集團將798園區租賃費用上調2.5倍。園區內的亞洲藝術中心,甚至一度因為二房東(亞洲藝苑藝術有限公司)與七星物業的房租之爭,被物業方強行斷電斷水,門口也被貼上了封條。
寸土寸金的房租下,不少中小型獨立藝術機構難堪重負,一部分藝術家們無奈離開。798以往充滿獨立、個性、創意的藝術氣息,也隨之削弱。
根據798藝術區管委會官網(798.bjchy.gov.cn)數據,截至2012年底,入駐北京798藝術區的畫廊、藝術家個人工作室以及動漫、影視傳媒、出版、設計咨詢等各類文化機構約500余家。
但另一個由七星集團運營的798藝術區官網(798art.org)信息則顯示:2014年在北京電控集團(七星集團母公司)策劃下,798藝術園區預計到2020年純文化藝術類機構將達到300家,2025年將達到350家。
兩組數據存在較大出入,究竟是因為統計方法不同,還是因為2012年后離開園區的藝術機構太多,我們不得而知。
但事實是,無論哪一條數據,都不能完全代表當前798的實際運營情況。
執惠查詢798微信官方的園區導覽發現,目前園區內文化/藝術類機構共97家,僅完成官網計劃的1/3不到。此外,園區內還包括藝術類商店49家,餐飲/酒店共48家,共計194家入駐企業/機構。
游客來了,資本登場,藝術卻仿佛“出局”了。
藝術與商業并非絕對沖突,但如何在堅守藝術本色與商業開發之間尋求平衡?798有自己的困惑和迷茫。
百舸爭流,798還是“奮楫者”嗎?
798發展的“黃金年代”已漸行漸遠。
據相關媒體報道,王彥伶曾梳理過798藝術園區的發展理論模型——“藝術家的集聚、藝術品交易的繁榮,最后變成時尚前衛的商業街區”。借此闡述一條文化創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而無論作為文化創意產業園、時尚旅游商業街區,還是城市更新代表項目, 798的吸引力似乎已日漸式微。
隨著城鎮化進程提速,城市在擴容,信息、資本、人才、企業的數量規模迅速擴張,多樣化、個性化、便利化、品質化的消費需求也日益增加,但798藝術區難以承接全部文化體驗+觀光游的消費需求。
于此同時,越來越多“城市商業聚落”的出現,也在推動文創園區等城市更新項目的進程。首鋼園、隆福寺、二七廠1987科創城等同類項目相繼涌現,他們各自帶有城市更新、文創園區、藝術商業、工業遺址、商業街區、“網紅打卡”等標簽,而最初令798“爆紅”的這些差異化特性,已逐漸淹沒在這些關鍵詞中。
以首鋼園為例,同樣作為工業遺址改造項目,首鋼園區占地面積863萬平方米,約是798園區的29倍左右。首鋼園承載著一片區域的轉型發展功能,其在政策扶持方面優勢突出,被納入國家首批城區老工業區改造試點、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等。
騰訊、美團、鐵獅門、香格里拉等國內外知名企業(或旗下項目)先后入駐,環球跨年冰雪盛典、人工智能開發者大會、中國科幻大會、北京時裝周等大型展會也相繼在此舉辦,相比798擁有更加豐富的引流渠道。一旦園區內的商業項目開業后,首鋼園還將擁有更穩定的客流和轉化承接能力。
盡管首鋼園的主導產業類型與798藝術區不同,但作為工業遺址更新項目,其園區內的脫硫車間、 高線公園、三高爐等遺址建筑體量更大,景觀也相對更加壯觀。
從園區建筑風格上看,首鋼園可以對標798的工業遺址項目類型。而若從內容、活動、運營等方面對標,隆福寺也將成為798有力的競爭者之一。
2019年8月,隆福寺城市更新項目正式開業。這個曾經的老北京“諸市之冠”,同樣借藝術+商業迎來了新生。
改造后的隆福寺定位為世界級文化藝術消費目的地,先后與王府井、嘉德、中國美術館、人藝等周邊文化資源聯動。曾經在798藝術區“獨一家”的木木美術館,也在隆福寺片區開出新館。備受關注的《大水花》藝術展,更是在入駐幫助隆福寺片區“一戰成名”。
去年8月,北京文旅局曾推出首屆“網紅打卡地”評選活動。經由專家指導、網友投票選出的100家獲獎項目中,包含了首鋼園、隆福寺、二七廠1897科創城、郞園部分項目、77文化創意產業園等多個同類項目。
上述榜單中的多個項目,都曾在開業初期宣傳中標榜自己為 “第二個798”“濃縮版798”,可見798藝術區在同類項目中的標桿地位,以及市場對798的認知度和認可度。而這一次,798卻缺席了。
事實上,文創園區、藝術商業街區等城市更新項目發展的“黃金時代”并未遠離,但只是不再專屬于798。
百舸爭流中,798不再是唯一的“奮楫者”。其正在面臨的,已是一場嚴峻的客流爭奪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