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5月1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資源開發司指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主辦,貴州省文旅廳、黔東南州、等聯合主辦,丹寨縣人民政府、萬達集團等承辦的第二屆“中國丹寨非遺周”論壇上,中國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院長戴斌表示,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也是旅游發展的關鍵動能。
從數據來看,“五一”假期迎來了旅游復蘇的轉折點,城鄉居民在5天時間內共出游2.3億人次,旅游收入達到1132.3億元。包括丹寨在內的文化場所受到了廣大游客的廣泛追捧,成為整個假期旅游市場的新亮點。
古老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不能變得更時尚,能不能走輕奢的路線,能不能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走得更遠?
戴斌認為,我們既要了解旅游消費和文化活動,更需要回到生活場景來開展跨界的研究。有關幾代人的記憶,這種傳承、表現和創新的形式正在迎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的歡喜。
戴斌說,對傳統非遺的思考,我們知道無論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在它的產生演化和擴散的過程當中,無不具有特定的生產和生活的功能。毛筆、硯臺是用來寫字的,是在公文當中表達思想,在家信當中表現情感,而現在的電子郵件、微信取代了傳統的筆桿。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農耕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場景很多都已經不在了,與之相適應的這些生產和生活的工具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
如果不能夠重建審美之外的其他功能,那些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遺產,只靠政府的保護公共展示和小眾的興趣,該怎樣才能走得更遠?
戴斌表示,對于非遺,當然要保護和傳承,但我們要相信人民大眾的文化品位,要相信企業家的商業智慧,當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具有當代價值和重建功能的時候,它一定會持續下去和擴展開來。對于文化,我們不能夠僅停留于開發,還要充分的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參與度和獲得感。這就要求非遺要重歸當代生活,在日常生活當中重構功能,重建價值。
非遺保護和傳承不是為了固步自封,更不是為了回到過去,而是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更加寬廣的視野,吸收人類文明創造的一切生產、生活、科技、文化、藝術所有的成就,讓更多的人沿著任何可能的方向自由的探索。
*本文來源:新華網,作者:郭香玉,原標題:《戴斌:文化遺產是旅游發展的關鍵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