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導語
人生是趟苦旅,幸而遇見文旅。
振興產業成為事業,是執惠也是智慧。
大疫三年,是命運多舛的三年,也是生死存亡的三年,更是寶劍鋒從磨礪出的三年。三年來,我們每每盼著黎明,卻一次次等來失望;我們次次望著曙光,卻一回回更加絕望。
我們卻始終堅信,失望背后蘊藏著希望,絕望之下是絕處逢生。我們承認,2022是大疫三年;我們相信,2023是苦盡甘來。
值建國73周年之際和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前夕,執惠聯合旅游百人會特推出國慶特輯,聚焦黨的二十大相關政策、紅色旅游、親子旅游、鄉村振興、元宇宙等行業相關熱點話題,誠邀廣大業內、非業內行業大咖、專家學者、讀者等參與其中,以期為行業紓困獻計獻策。
第3期,我們關注鄉村文旅的熱潮與變革,結合當下國內外鄉村文旅發展情況及其受疫情影響發生的變化,嘗試探討鄉村文旅熱潮之下變革之徑。
大疫三年,危中有機。
鄉村是城市的發源地,也是生命的起源地。疫情下成為廣大城市居民近郊旅游、微度假熱衷的選擇。
那么,如何看待鄉村旅游當下所處的熱潮?未來又將如何變革?
01
當下,鄉村旅游市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游客、員工、村民等參與者的心態轉變到多元化市場需求的浮現,從“雙碳”提出到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啟動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鄉村旅游市場早已不再是當初那個開家農家樂就有大批游客買單的市場,而是逐漸向各方參與、多元業態、生態環保、藝術鄉建等方向發展。
鄉村旅游不再只是買賣雙方的“獨角戲”,而是游客、員工、村民各方廣泛參與的“舞臺劇”。
“游客的心態在發生變化,鄉村成為疫情下的避風港。”四川玖香旅游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周靖喻指出,“拿成都來說,在近期這輪疫情中,城市居民的情緒經歷了從緊張、焦慮到浮躁、接受最后到渴望的變化。”人們慢慢地重新發現了生活地不遠處——鄉村的美好,開始重新思考旅游的意義。出國游真的是最好最令人向往的嗎?在不需要經歷數日越洋舟車勞頓就能到達的地方,大口呼吸新鮮空氣、觀賞城市中罕見的花草、食用原生態蔬菜,這些都讓父母更健康、孩子更快樂,未嘗不是一個更新的、更好的選擇。
周靖喻還指出,不只是游客的心態在發生變化,員工的心態也在發生變化。疫情下的企業擔當要求他們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需要的東西,最后得出的結果是員工引領和產品研發。“疫情下,尤其是在旅游這個行業,員工患得患失的憂慮會加劇。為了保護員工,也為了保障產品和服務質量,要引領大家積極樂觀向前看。”在生意場上,產品研發永遠是值得探討的核心話題。為了更好的匹配市場需求,他們嘗試讓員工參與到產品研發中去。
“村民是鄉村振興的主人翁,是鄉村真正的最大價值。”浙江小六石文旅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樓獻春提出,“我覺得一定要讓村民有參與感、獲得感、存在感、幸福感,這個模式才能成功。”
小六石旅游股東第一次分紅現場,村民喜笑顏開
鄉村旅游仍處于單一化產品對接多元化需求的時期,常常會忽略游客的關注點,從而脫離市場需求。
“鄉村游成為現在城里人周末、短期出游最好的選擇之一。”周靖喻說,但是由于遠離城市,資訊嚴重滯后,現在很多鄉村只能提供一些基本的單一化食住產品,附加體驗、參與等衍生功能的業態基本上還沒有。“一旦產品忽略了游客的關注點、脫離了市場需求,其實離被市場淘汰也不遠了。”
以藝術為傳統村落振興的切入點,關鍵是解決人的思想觀念問題。藝術鄉建是政策導向,更是價值所在。
“作為傳統村落和鄉村振興近十年的觀察者和記錄者,我們走訪了不少的鄉村,也接觸過很多試圖以藝術為切入點改變鄉村的案例。”中華民居雜志社主編姜志燕說,“萬事開頭難,在當地群眾的心里,藝術跟鄉村的距離很遠,改變村民幾代以來形成的觀念是很大的難題。”
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門聯合引發的《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將美術產業賦能放在了重點領域的第四條,提出“加強鄉村美學普及和教育,提升審美水平和人文素養,讓欣賞美、追求美、塑造美成為鄉村文明新風尚。”姜志燕還提出,藝術鄉建在鄉村振興的維度里面經常被忽視,但它是不可或缺的,既是在塑鄉村之型,同時也是在塑鄉村之魂。
“雙碳”政策與鄉村旅游日漸融合,“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理念被一以貫之,鄉村旅游更多的向可持續發展轉變。
北方與南方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受季節氣候影響,北方的淡旺季更為明顯;另一方面,前些年因為采礦而被嚴重破壞的自然生態修復迫在眉睫。
“通過生態修復新技術把廢棄礦山變成文旅康養小鎮,既解決了周邊生態環境的問題,也解決了土地指標的問題。”山西東山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呂增軍提到,“通過科研技術團隊的不斷努力,逐步實現北方地區的三季綠化和生態修復。目前團隊已經形成一批解決純石質山體、沙漠、戈壁、生態修復的技術體系。”
02
未來,鄉村旅游市場大有可為。
在未來的鄉村旅游市場中,人、業態、藝術、生態將是重中之重。發展鄉村旅游應時刻關注人的需求,“一村一品”打造多元業態,以藝術為鄉村注入靈魂,發展鄉村經濟建設的同時做好生態修復。
時刻關注人的需求,不僅要關注游客的需求,也要關注員工、村民等其他參與者的需求。
從游客不斷變化的需求出發,打造市場所需要的產品,才不會被市場拋棄。“農家樂發源于四川,四川也是我國最早開始做鄉村旅游的地方。到現在規模迭代已經進行了五六次。”周靖喻指出,“任何產品到一定階段都會需要更新迭代,都會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而變化。”
周靖喻還提出,現在大眾對于文化、健康、教育、精神、科技等方面的需求開始增加。“徐家大院除了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購娛」外,新增了教育、療愈、生態、文化、健康、親子互動等參與度更高、體驗性更強的元素。”
“我們關注到了寵物市場的全產業鏈需求,逐步研發寵物攝影、寵物婚禮、寵物培訓、寵物打理、寵物醫療、寵物殯葬等系列產品。”呂增軍還認為,城郊親子樂園與寵物樂園的融合是很有市場需求和必要的。
員工、村民等其他參與者的需求在鄉村旅游中也十分重要。員工,尤其是一線員工,是直接接觸游客的群體,他們的需求是否滿足可能直接影響者游客的旅游體驗。因而在日常運營中時刻關注員工的需求成為必要。村民作為游客來到鄉村進行旅游活動最易接觸的群體,也是鄉村旅游景物的重要構成部分;同時,鄉村振興的焦點,終歸是村民的振興。“村民才是鄉村振興的主角,一定要讓村民真正地參與進去。”樓獻春提出,村民在鄉村振興中有著多重身份,既是村民,也是員工、股東、房東、老板,要讓村民有參與感、獲得感、存在感、幸福感,不能只是“領導在干,村民在看”。
對于如何關注村民需求,讓村民快速地參與到鄉村振興中去,讓村民致富,樓獻春提出了共創、孵化和運營三個板塊。共創板塊,一定要讓村民參與,讓村民變成股東,大家勁兒往一處使,這事兒才能成;二是孵化培育,很多村民因為種種原因文化水平不高、做事也不具備必要的技巧知識,要給他們安排培訓課,比如農創課、文創課等;三是運營,業績、人流對賭,承諾分紅,激發村民的潛力。
呂增軍則有著平臺運作思維,他認為村民不只是長久以來居住在鄉村的人,也有可能是各行各業有鄉村情懷的精英。“我們面向社會以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吸引方方面面的精英下鄉,他們可以通過購買、租賃、免租、贈送、股份制、合作等方式參與到鄉村建設運營中來。”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鄉村的底質不同,多元業態打造也應各不相同。應做到“一村一品”,“十里不同形,百里不同魂。”
中國的傳統村落很多,但每個鄉村的自然和文化積淀都大有不同。有的村子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有的村子有好看的風景,有的村子曾經有過礦產資源,有的村子曾經出過名人,也有的村子這些都沒有,但有一群做實事的人。
不同的資源稟賦,決定了鄉村發展的先決條件;做實事的人堅持不懈,是鄉村發展成功的關鍵。“我們村非常特別,沒有資源,沒有歷史文化積淀,也沒有好看的風景,甚至連棵比較大的樹都沒有。也沒有專家、領導、百姓的認可。”樓獻春表示,國家層面重視、市場層面需要,鄉村振興現在是風口,成千上萬家企業都想進入鄉村振興賽道。“但做鄉村振興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一村一品」,鄉村建設基本上沒有標準化的東西,標準化建設在鄉村是行不通的、游客不買賬的。”
挖掘鄉村在地文化,找到其與眾不同且與市場需求契合之處,同時結合客群畫像,打造獨有的多元業態,是鄉村建設未來的可行之徑。“現在很多專家離開鄉村太久,不知道鄉村真正的深層次的問題在哪兒。”樓獻春指出,深入到鄉村中去,真切感受,用心體會,方能知曉可達之徑。
以藝術為鄉村注入靈魂,通過藝術與鄉村的有機融合,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
“沒有靈魂的產品是不足以打動游客的。”周靖喻提出。
姜志燕認為,藝術可以把大眾的視野從過去鏈接到現在,賦予鄉村新的生命。面向未來,藝術對資源的重新梳理和整理,可以實現新文化村落和傳統文化的融合共生,不僅豐富了當地村民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大家的認知和生活方式,吸引更多的目光、資源、人流回到鄉村、建設鄉村。
不同的自然和文化積淀,決定了鄉村未來的發展路徑。比如福建省屏南縣龍潭村,氣候適宜居住,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文化遺產,但是交通不便,且面臨空心化難題。“很適合以藝術為切入口發展鄉村旅游,恢復鄉村計劃中的林政路老師來到龍潭村,創辦了鄉村公益油畫班,以學油畫領補貼的方式號召當地村民參與到藝術鄉建中去。”姜志燕說道,“后來,村民的油畫通過網絡變現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入鄉村公益油畫班,有了人流,交通設施、公共設施、接待設施的建設也就水到渠成了。”
姜志燕繼續說道,以藝術撬動龍潭村脫舊向新只是藝術鄉建的第一步,第二步是文創產業引導之后的扶持孵化。依靠油畫出售帶動村民富裕的空間畢竟是有限的,那怎么辦呢?通過持續活動鞏固人流,通過特產銷售獲得持續收入。“文創、藝術是傳統村落的引爆器。從藝術的維度喚醒鄉土,用創意來激活鄉村,可以重新發現鄉土的巨大價值。”
“在全國,有很多傳統村落正在通過藝術的路徑實現資源重新整理和鄉村振興,四川省明月村、河南修武大南坡、浙江麗水沿坑嶺頭村等,我們期望這些古村不斷創造奇跡。”姜志燕補充說到。
發展鄉村經濟建設的同時做好生態修復,做到包括生態振興在內的鄉村全面振興。
生態建設是國家層面一直在強調的內容。中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呂增軍提到,商人市場意識強,學校科研做得好,困難地生態修復需要校企結合才能更好的發展下去。“我們與太原理工大學和另一家規模不大但專注生態修復十幾年的技術團隊一起,組建了一個生態修復技術研究院,專門研究擴展困難地生態修復板塊的業務。”
*以上內容根據旅游百人會和執惠集團聯合主辦的《百人茶社創智沙龍--疫情常態下旅游企業如何活下去》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