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過去30年,中國平均經濟增速為10%,這主要是得益于其成本競爭力(勞動力、土地、環境、匯率等),改革紅利(1979年農村改革,1992年鄧小平南巡改革,1998年國企改革和2001年加入WTO)和政府強勢主導。
如今這種增長模式已經達到了極限:成本競爭力消失,國企效率下滑,杠桿率飆升,最近資產市場震蕩也暴露出政府政策調控的有效性不足。
我們預計中國經濟增速中長期將面臨震蕩下行的過程。未來五年,中國潛在GDP增速將降至5.8%,未來六到十年,增速將進一步降至5.1%。
不過從歷史橫向來看,即便增速下滑,中國經濟增速依然位于很高的水平。
當前匯率下,中國的人均GDP為7600美元,和美國、日本、德國、英國1970年代中期的水平相當。這些經濟體在達到人均GDP8000美元之后的兩個五年中,平均經濟增速僅有2.9%和2.8%。
盡管“新常態下”經濟放緩是大勢所趨,但經濟結構也將隨之深度調整。消費和服務業將取代投資、出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高盛預計,未來三年內中國消費的增速將保持在7%左右,消費占GDP的比重將升至53%,對GDP增長的貢獻將達到61%。
相應的,對于投資者而言,傳統的投資框架將不再適用。
比如,恒生國企指數、上證綜指和MSCI中國指數中金融部門所占的比重分別為72%、33%和42%,與金融占GDP的13%比例并不相符。此外,服務業(除金融外)占中國經濟的比重為35%,但與其相關的股票(醫療、消費品、交通運輸)在這些指數中的比重卻小于該數字。
投資者傳統上還習慣于根據PMI、工業增加值等數據來判斷中國經濟。我們認為,這些指標能固然能夠體現工業和制造業的狀況,但隨著消費等部門的星期,它們已經無法全面地反映中國經濟的全貌。
鑒于傳統方法的局限,高盛提出了一套更加系統性的分析框架,以便更好地追蹤變革中的中國經濟。高盛從143個行業,3636家公司中,進行挑選了30個次級行業的671家公司,作為追蹤“新中國”經濟的參照。
這些公司來自A股、H股和中概股,市值1.8萬億美元。從行業來看,他們遍布衛星光纜、網購、教育服務、影視娛樂、家用耐用品、能源服務、資產管理、生物科技、航天國防、IT咨詢等30個領域。
相對于“舊中國”,“新中國”經濟中健康醫療、科技行業的比例大幅提升,合計占到60%以上。
過去幾年的數據也表明,“新中國”經濟的表現確實要遠遠優于“舊中國”。
而且,“新中國”經濟的市場估值也遠高于“舊中國”。既然“新經濟”如此火熱,是否意味著“舊經濟”不再有投資價值了呢?當然沒那么絕對。高盛建議中國市場的投資者稱,持有“新中國”,交易“舊中國”,才是值得推崇的投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