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2015年,中國大陸出境游人數將超過1億。盡管中國GDP增長已進入結構性減速時期,這一數字依然在5年內翻了一倍。毫無疑問,這股人潮與金錢的涌動正在革新全球旅游業和航空業。與此同時,一些相關領域也因此受到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大陸赴海外就醫的人數同樣增長迅速。中國人對就醫問題和醫療花費日益關注,且隨著患病率的提高,以及個人財富水平的提升,人們更加愿意為自身健康進行投資,海外就醫順勢成為越來越受歡迎的選擇。
雖無確切數據,但我們的分析顯示2014年有超過10萬名中國居民以就醫為首要目的進行了境外旅游。更有數百萬游客利用出境商務游或休閑游的機會順勢就醫,比如在首爾做鼻部整形,在臺北體檢,或在香港購買抗癌藥物。
促進中國境外醫療旅游業發展的源動力十分強勁。多數行業分析人士,包括L.E.K.(艾意凱)咨詢在中國的醫療團隊都相信該行業在未來3至5年里可以輕松維持每年15-20%的增長。
一些國際領先的醫療機構也明確對醫療旅游業的增長持積極態度——例如2014年全美醫院排名第一的Mayo Clinic(梅奧醫學中心)通過與海外醫療服務機構合作,吸引海外就醫患者,擴大服務規模。一些企業已經從大批流動的患者人群中獲得了利益。
更有錢,也要更健康
在中國,很多家庭利用個人關系直接找到名醫,進而在國內頂尖且口碑良好的大型公立醫院里享受 “快速就醫通道”。然而,人們對這種高水平治療的需求遠超出市場供給能力,中小型醫院的醫療水平和標準也普遍不被民眾信任。過去30年里,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大量出口和投資使得財富不斷積累,中上層收入水平的中國家庭已有尋求海外就醫的經濟能力。
這樣的醫療消費者選擇出境就醫,既能避開國內醫院的長隊,又能接受高水平治療。中國的醫療旅游者大多現金流充足,他們用自己的存款直接現款支付,或是由家人給予費用支持。僅有一小部分人享有私人醫療保險,享有國際非緊急醫療護理保險的人也很少。
大部分海外醫療旅游者依然來自一線城市,如上海(2200萬人口)、北京(1200萬人口)和廣州(1100萬人口)。這些城市的收入水平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且財富更集中。部分二線城市居民出境就醫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如杭州(600萬人口)、天津(1100萬人口)和武漢(1000萬人口)。相較一線城市,高水平醫療資源在二線城市更加有限。中國南方省市跨境就醫的患者占比很大,由于交通和語言的便利,他們的目的地通常是香港和澳門的私人診所。
花錢更快,也更理智
中國患者海外就醫總費用的增速很可能比患者數量的增速更快。新加坡旅游局曾指出,2009年中國患者在新加坡花費的醫療費用總共約400萬美元,而2013年該費用激增至2100萬美元,復合年均增長率(CAGR)達52%。數家新加坡重點醫院已經將引入中國重癥患者(如癌癥病人)的業務納入到戰略規劃之中。
近年來,境內外中國患者均表現出更加敏銳的洞察力,也更愿意基于服務品質和治療結果來選擇醫療機構。中國患者海外就醫的平均停留時間也在延長,單次就醫平均消費也相應增加。
四種醫療旅游需求
通過分析,我們歸納出中國大陸患者海外醫療旅游的四大需求。每種需求在治療水平、服務質量和價格方面都有明顯不同的體現,有不同的取舍。
1、不論價格,只求高質
這類患者對價格相對不敏感,也愿意為了最先進醫療技術和最知名的醫生進行遠距離旅游。比起診療費用,旅游者更關注醫生的聲望、醫院過往的醫療成績及其專業性。這類患者通常會在海外接受一次性住院重病治療。
2、價格實惠
針對國內也能提供的醫療服務,這類患者希望能以更有競爭力的價格獲得比國內更好的醫療服務質量。主要涉及重病治療(如癌癥篩查和治療)以及一些常規治療(如外科整形手術)。
舉例來說,中國人往往選擇去韓國接受整容手術。盡管中韓兩國手術費用基本一致(見表1),但中國人認為韓國醫生的經驗要豐富得多。
總的來說,這類需求目前還相對較少,但隨著醫療服務供應商愈加熟練地向中國消費者推銷他們的“核心服務”,未來3到5年,該需求有可能大幅度提升。
3、購買處方藥
在中國大陸注冊新藥物和醫療器械需要排長隊,審批流程也異常復雜。雖然有加速注冊審批的跡象,很多最新的治療方法卻仍舊無法及時惠及中國患者。不僅如此,中國內地的注冊費用、進口稅等稅費、以及產業鏈結構,都導致患者最終購買藥品的開銷遠高于鄰近國家水平。
選擇出境“購買藥品”的內地游客需求非常明確,通常預算也很有限。他們會非常理性地選擇目的地和服務機構,綜合考慮治療的整體費用、路途遠近以及語言問題。
香港和澳門是特別受中國內地患者歡迎的處方藥購買地區。航班班次充足,文化熟悉度高,大陸居民前往港澳無需辦簽證。從港澳私人診所獲得處方的流程相對順暢,費用也較低,無需中國醫生轉診,也不用醫療機構的幫助。這一商機對港澳藥劑師來說已經變得非常重要,甚至有些藥店被報道出在沒有處方的情況下出售高價處方藥。
舉例來說,即便算入機票和住宿費用,香港的乳腺癌一線靶向治療總費用依然低于內地水平(見表2)。更重要的是,在香港能更快接觸到經驗豐富的腫瘤醫生,有希望取得更好的療效。
香港和東南亞國家的藥品審批比中國內地更快,能讓患者更早獲得尚未在國內上市的最新藥物。例如,醫生將中國內地的黑素瘤患者轉往香港接受威羅菲尼片(Zelboraf)藥物治療——在國內沒有其他替代療法。加德西(Gardasil)子宮頸癌疫苗也是一例,中國女性對其非常熱衷,但能合法接種該疫苗最近的地區在香港。
4、全身檢查
最后一種旅游需求是全身體檢,或是在國內首診和預診的基礎上尋求二次診斷。這類旅游通常和休閑游相結合。國內醫療旅游中介機構,如盛諾一家、厚樸方舟,都喜愛推出價格實惠的體檢旅游套餐,對接日本、臺灣、新加坡等國際休閑旅游圣地的知名醫院。國內很多高端體驗中心,如慈銘奧亞健康管理醫院,也開始轉介患者出國獲取更先進的診斷和二次診斷。
我適合去哪個國家治療?
針對重病治療和手術,美國和德國歷來有最頂級和創新的療法,尤其適合患有癌癥或心臟病等威脅生命的重病患者。
新加坡已經迅速將自己打造成領先的醫療旅游中心。實惠的價格配以國際水準的醫療服務,使這個關系友好的城市國家成為慢性病治療的熱門目的地,主要涉及癌癥篩查和治療、心臟和腎臟疾病治療。
日本以癌癥篩查和腫瘤治療為名,韓國擅長外科整形手術,而臺灣則適合美容和矯正手術,如微整形。
進入海外醫療旅游市場
許多國際頂尖的醫院已采取措施,主動吸引患者前往就醫,盡管療效保證度低,還有待提升。一些歐美醫院利用中國知名醫療中介轉介病人前往就醫。這些中介機構會為患者和醫療機構提供管理和行程方面的支持服務。例如,世界公認的權威性腫瘤專科醫院MD安德森癌癥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和多家國內中介機構合作,介紹中國大陸患者出國就醫。這些中介機構包括盛諾一家、泓泰咨詢、厚樸方舟以及涵翔醫療服務中心。
另一種更加積極的方法是建立結構性合作關系,充分發揮海外醫療機構的品牌效應。例如,美國梅奧醫學中心發現前來就醫的中國大陸患者從2012年的100人提升至2014年的400人,人數不多但增長迅速。為了擴大這股人流,梅奧醫學中心在2015年與香港醫療投資集團麥迪舜醫療(Medisun)建立了合作關系,旨在吸引中國患者前往美國就醫。通過與麥迪舜醫療合作,梅奧醫學中心已開始在香港和大陸提供醫療咨詢服務。
新加坡領先的百匯醫療集團(Parkway Pantai Group)現已成為上海最大的外資醫療機構之一。他們在吸引中國內地的癌癥患者方面投入了更多精力。百匯集團利用自身在中國的醫療網絡,與中國醫療中介機構一起著力于患者轉診。他們還為中國出境患者定制了一系列住院服務,如配備會講普通話的護士、中餐、簽證申請和延期服務。
一些醫療中介還利用數字化手段打破障礙,改善服務。比如好醫友國際醫療(Haoeyou.com)利用其線上咨詢平臺,讓中國患者能在術后隨訪期間,通過視頻會議、電話或郵件的方式與海外醫生進行直接溝通。這不僅降低了錯誤傳達的風險,避免了由此可能造成的錯診,也提高了患者的就醫滿意度。
差異化戰略帶來成功
醫療市場參與者眾多,中國的海外醫療旅游市場為他們帶來了巨大的成長機會。醫療旅行中介機構可能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消費者對高品質醫療服務的選擇性需求,也將給醫療服務機構、制藥企業、醫療器械公司、基礎設施持有者以及休閑產業參與者帶來各種機遇。光靠等待消費者主動敲門是不夠的——主動去理解并重視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才能帶來更確定、更理想的收益。
為了在這個快速發展的市場中取得成功,艾意凱咨詢為市場競爭者與投資者提出了以下五個戰略性問題,以此明確“在哪兒開展業務”和“如何贏得用戶”。
(1)我們應該定位于中國醫療旅游者的哪些需求?
(2)我們可以給中國患者帶來哪些價值?我們的產品/服務應該聚焦在什么領域?如何與其他醫療旅游目的地和服務機構差異化競爭?(即疾病領域或治療類型)
(3)應該利用哪些渠道/與哪些渠道合作?
(4)如何吸引目標患者?應該在哪些市場進行推廣活動?怎樣的營銷信息最能喚起目標群體的共鳴,為什么?
(5)為了進入這個利潤快速增長的大型市場,我們需要具備哪些新能力?現有的業務應該如何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