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趕在圣誕節前,攜程宣布推出獨立餐飲品牌“攜程美食林”,這次James梁建章親自站臺,由此又引起媒體及旅游圈內人士廣泛關注。大家眾說紛紜在猜這次攜程葫蘆里又賣什么藥,更有不少媒體把米其林和美團點評拿過來作分析:一說攜程美食林想要對標米其林,一說美食林品牌將對美團形成側翼“反包抄”。在筆者看來,以上說法未免都有點言過其實,如果非要說攜程推出美食林品牌是要PK米其林和新美大的話,那也只是一點“附加效果”,攜程本意絕非如此。為什么這么說?如果你把攜程想象成一個旅游行業的淘寶,這一切就很容易理解了。
PK美團米其林,梁建章真有想那么多?
先拋個磚。
前幾日針對攜程美食林的媒體報道中就有觀點認為:對攜程與美團來講,前者的側翼(弱項)是美食,后者的側翼是酒店預定。那么當年美團從“食”出發賣酒店,就是在側翼“包抄”攜程。
筆者認為,所謂“包抄”未免有些夸大其詞,美團賣酒店至今并未對攜程造成多少影響。目前美團酒店業務仍以中低端和客棧為主,而中高端酒店資源仍然掌握在攜程手中,美團一直無法撼動,“包抄”一詞有名無實!
反過來,攜程推美食林,就能對美團點評形成“反包抄”嗎?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攜程美食林品牌針對的是游客的“食”、目的地的“食”;而美團點評針對的是本地人的“食”。相比之下,游客的“食”和本地人的“食”比起來就是個非常低頻的消費場景。試問,絕大多數人是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吃飯多還是外地吃飯多?因此,如果攜程真想依靠美食林品牌“反包抄”美團點評也是無濟于事。
說到這里也許有人不服,攜程美食林為啥就不能針對本地人了呢?這個問題筆者從消費者的角度加以闡述:在本地消費者心智里,攜程的名字永遠是和“旅游”相關聯的,而美團點評才是和日常的“食”相掛鉤的。所以本地人想吃什么第一反應必然不是攜程美食林。試想以下場景:有一天,一個北京人想要享用本地美食,難道不是先打開美團點評APP而是打開攜程APP,然后再點開攜程美食林頁面嗎?
筆者認為,攜程美食林必將成為一個針對游客的“食”的品牌。這樣說來,對標米其林或許相對更合適一些。所不同的是,米其林品牌已有百年歷史沉淀,攜程美食林想要趕上還路遙遙其修遠兮。此外在品牌定位上,米其林品牌在國外已家喻戶曉,而攜程美食林必須主打中國游客形成差異化才能脫穎而出,當然中國龐大的游客基數對James來說已經足夠了。
打造度假旅游閉環,“食”字當先
自從成為“機票+酒店”的老大以來,攜程的一系列布局都是在打造一個度假旅游的生態閉環。攜程最早從“機+酒”切入旅游行業,“機+酒”其實就是商旅,而現在攜程也看到度假旅游才是未來大趨勢。那么度假旅游包括什么呢?也就是老生常談的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購、娛”,仔細看你就會發現“食”才是排第一位的,吃的好不好是嚴重影響到一個游客的旅游體驗的。拿馬斯洛的需求層次金字塔來說,“食住行”是最底層的需求,必須先得到滿足;而像“游購娛”這類精神層面的需求是可以往后排的。
攜程在發布美食林品牌時公布的一則數據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攜程發現,包括餐飲、購物、當地玩樂的消費需求則上漲了近20個百分點,其中,由以餐飲消費的需求增長最為顯著。
因此,推出“美食林”品牌對于攜程的旅游生態鏈布局來說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只是選擇什么時候做的問題。事實上James(梁建章)的戰略非常清晰,他既早已認識到美食林品牌必須推,也認識到攜程美食林在出生時就注定和美團點評、米其林都有所不同,應當定位于專門服務中國游客的“食”。而攜程美食林的使命,現階段還在于為攜程注入源源不斷的流量。之所以把美食林獨立成一個品牌,是因為度假旅游中“食”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內容上完全可以成為一個流量入口。此外,盡管把“美食林”加上支付就完全可以做成一款類似美團點評的產品,然而James卻很明白攜程定位是做旅游的,因此沒必要把美食林過度商業化。
*本文作者:包力維,執惠旅游專家作者,旅游行業資深評論員。始終堅持以獨到的眼光看待旅游行業的種種現象,自認為旅游萬事難逃其法眼,圈內人士常戲稱為“包大人”。一雙慧眼明斷行業是是非非,更擅長從旅游產業鏈的角度審視行業發展。微信:baoliwei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