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剛剛過去的2018年,資本蕭條裹挾著凌冽的寒風席卷了VC界。泡沫破裂、市值蒸發、創新力匱乏……“寒冬”、“錢荒”,似乎成了2018年商圈的關鍵詞。
然而,2018年見證的也不僅僅是這些。也是在這一年,下沉市場逆勢增長,市場長尾獨占鰲頭:據拼多多去年Q3財報顯示,過去12個月,其平臺GMV達3448億元,同比增長386%,高于行業15倍的增速,移動端月活2.317億,同比增長226%。這些下沉市場的消費者們,對于消費有什么特殊需求呢?
同時在這一年,第一批00后成年,第一批90后們步入婚姻、生育,新興的消費市場迅速崛起。這些Z世代的年輕人,生活在階層流動性降低、信息更加透明的年代,對于消費有著怎樣的不同觀念呢?
著名科幻作家和童行學院創始人郝景芳、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峰瑞資本創始合伙人李豐、清流資本創始合伙人王夢秋和華創資本管理合伙人吳海燕就“新人類 新消費”話題從多維度展開了討論。
第一部分,在探討什么樣的消費者能被稱為“新人類”時,三位投資人和郝景芳均認為90后和00后是這類“新人類”群體。
吳海燕和王夢秋認為,隨著生活經濟環境與上一代人相比的改變,90后、00后從小沒有經歷過物質的匱乏,因此在可負擔的范圍內,會選擇最好的產品和內容去消費,樂意為“喜愛”去溢價消費。郝景芳引用了馬斯洛的需求論,她闡釋,90后和00后對消費時自我意識的增強,是在經歷了50后、60后對溫飽的追求和70后、80后對成就感的追求后,達到了需求論中“自我實現”的新高度。
此外,李豐還提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我國制造業的發展,90后和00后生活在開放且物質豐富的時代,生而接觸了大量的國內外品牌,并且國貨的質量開始比肩進口,因此,年輕一代人不再因購買進口產品而感到優越,開始出現支持國貨的趨勢。
不同于以上四位嘉賓,專注于下沉市場的拼多多達達則指出:
作為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新加入電商購物的50后群體,他們在網購上彎道超車,會成為新消費的未來。
第二部分,探討企業應如何面對“新人類”做產品和內容的調整和升級。王夢秋指出:90后、00后注重圈層文化、在追求個性的同時也離不開認同感。他們比起品牌,會更關注產品本身,因此,面向C端的企業一定要做好市場的細分。
在這一環節,達達再次聊到了下沉市場。在他看來,一線到七線都是萬億級的市場,每一條線的市場潛力都很大,而三到七線市場的消費者需求很容易被忽略。事實上,地級市和縣鄉一級的用戶對于品質、潮流、實惠、性價比的理解與一二線城市完全不同,對于他們需求的深入了解是催生大量新品牌的可尋模式。
以下為各位嘉賓的發言摘要,略經鈦媒體編輯:
Part 1: 新人類指的是怎樣的人群,他們有什么特點?
吳海燕:在可負擔的范圍內,90后、00后會選擇最好的
每代人消費觀念的共性是大于差異化的,如果要說有什么新人群,可能是更年青一代或更面向未來的一代人。他們從小生活的世界和經濟環境跟上一代人不太一樣,這樣的環境造成了他們在消費時,在可負擔的消費范圍內,一定選最好的。
比如,我有個90后同事給我講過他們是怎么消費的。他有60后的父母,父母買蘋果如果有3塊一斤、5塊一斤、9塊一斤的,他們一定會去買3塊一斤的,而他則會去買9塊一斤的。
王夢秋:90后樂意為喜愛買單
90后、00后消費習慣受兩件事的影響,一是信息對稱,他們從小接收到的信息就非常豐富,沒有什么信息鴻溝,包括跟他們的長輩、跟他們的同輩;二是他們的經濟條件相對不匱乏,從來沒有為吃飽穿暖這件事情擔憂過,所以我理解他們的消費就是“為喜愛買單”,只要我喜歡,我愿意付很多很多溢價。
李豐:90后愿意為質量買單、支持國貨
每一代最大的差別還是受成長環境和代際影響,我和北大的教務長討論了代際差,我們提到最近最流行的事情叫“國貨品牌”。我們這代70后因為經歷過物質匱乏,所以勤儉節約;80后經歷了剛剛改革開放變好的一段時間,所以他們對于國外品牌還有較好的先入為主的印象,因為他們在成年前后才接觸了大規模涌入的國外品牌。
再到了90后年代,當他們變成高中生后,接觸到的消費品和品牌,沒有那么大的國內外差異和門檻。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國貨品牌”的消費趨勢。除去國家自己的能力、生產供應鏈之外,現在的孩子不會像以前一樣,覺得購買進口商品有那么強的優越感,而是注重商品質量、性能本身。比如飛躍可以替代阿迪達斯,北冰洋也可以比可樂好喝。這跟他們成長在開放且物質豐富的時代、品牌沒有那么大新鮮感有關。所以今天來看,他們的選擇方式非常情感化,非常自我,并且有情感表達。
郝景芳:90后是為自己買單的消費群
我自己覺得90后、00后這一代一定是為自我買單的,因為老一輩(50后、60后)就像前幾位嘉賓說過的,他們經歷過匱乏年代,所以他會為人最基本的需求(富足)買單。馬斯洛說的人的心理需求其實在人的代際、在我國特殊發展變化過程中能看出來的,當你最底層的需求滿足之后,你開始逐步去滿足上層需求。
70后和80后經歷改革開放這段時間,經歷了人的地位發生極大變化的時代,比較容易焦慮于自己在人群中到底是什么地位,這比較接近于馬斯洛所講的對于成就感(的需求),對于成就、地位、尊嚴的在意,所以他們會把錢省出來,投資于人際交往。
90后、00后生下來就很富足,社會地位已經由他們的父母奠定了,對于成就感沒那么在意。他在意的可能就是“我喜歡這個東西”,比如電音軟件,我能拿它作出好的電音效果,這個東西太酷了,可能會為它買單。
達達:移動互聯時代使曾經在PC時代不上網的50后也成了消費新人類
我認為90后是互聯網原住民,00后是移動互聯網的原住民。再過五年或十年,,移動互聯網原住民可能對于智能、對于移動互聯網端社交會有更深的理解。
我覺得50后也是新人類,因為他們生活的場景發生了很大變化,在PC端互聯網時代,他們很少上網,但因為有了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端各種各樣社交工具和支付工具,能夠讓他們上網,在線上社交、線上購物,產生了各種各樣不一樣的東西。在未來,社交和線下的結合點,對這些新人類會產生比較深的影響。
Part 2: 面對“新人類”,供給端應該做些什么改變?
王夢秋:找好細分市場,90后、00后注重圈層文化
回到用戶需求的層面,所有人千人千面。但是我們觀察到的年輕人,所謂的90后、00后這一代,雖然追求個性,但是也追求認同,就是所謂的圈層文化。他們在買每一件商品、消費每一個內容時,不僅僅是想告訴全世界這個東西我懂,而是在找一個有歸屬感的群體,天然地就把這個人群分成了圈層。
有些人是跨圈層的,消費的過程就是在給自己打標簽的過程,不管是消費視頻、電影,其實就是在向世界說明我是一個什么人的過程。基于這樣一個圈層的分布,我們看到的面向C端消費的企業,恰恰有這樣的機會存在,可以由新興的品牌出現。就像李豐之前說的,95后、00后可能更關注產品本身,對于做消費品牌的創業者來講,他們要想清楚的就是面對什么樣的消費群體,他們的用戶是什么標簽,可以給他們的思路做些引導。
李豐:情感溢價和專業化是品牌發展的兩大趨勢
從供給端來說,做品牌有兩種發展方向。第一種是品牌做除去工業成本外、表達感情的情感溢價,第二種是做保質保量的專業化,讓消費者覺得在這方面找你們品牌就放心。我覺得品牌在這兩種方式的拓展方面會長期存在。
比如無印良品,又開了酒店,又做了餐廳,原則上是代表更抽象的情感表達。在有對稱性、有傳播性又有網絡效應的情況下,這樣的品牌會比沒有互聯網前的邊界更大,因為有了性價比。
另外一方面就是越做越小眾、分眾,變得又小又碎,就是小而美。在中國的國情下,隨著互聯網化、數據化,供應鏈會變得更好更短。
從中國整個產業結構和未來需求來看,就是要在這兩種模式中二擇一。
達達:三線以下市場的品牌需求與頭部用戶不同,是開拓新品牌的絕佳選擇
我們內部一直在討論一個觀點,因為有了移動互聯網,原本的整個行銷通路在中國會分成七線市場。一二線城市原本信息就是非常透明的,如今,三到七線城市信息也從比較不對稱到相對對稱。這個反過來會作用于供應鏈。
一線到七線都是萬億級的市場。不同的用戶對于品質、潮流、實惠、性價比的理解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舉一個紙尿褲的例子,紙尿褲有三個主要的銷售渠道:1,傳統的電商渠道。2,傳統的賣場渠道。3,母嬰店。新的品牌其實在傳統的電商渠道和賣場渠道是完全進不去的,因為這個市場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各大平臺,包括線下賣場都在對這些品牌進行補貼。
我們發現在一二線城市,小寶寶用紙尿褲其實是一次性的,追求的是輕薄,在三到六線城市,只要小朋友不便便,基本上這個紙尿褲可以用很久,所以他們需要的是干爽。所以在一二線做的非常好的品牌,因為產品價格的原因,在三到六線賣不出去。所以干爽類型的新品牌紙尿褲,就可以聚集到移動終端拼購平臺上,能夠瞬間覆蓋更多的用戶。這樣,一年產生5億、10億銷售規模的品牌就會出來。
*本文來源:鈦媒體,作者:陶淘,原標題:《新消費未來:90后和00后為喜愛、質量買單,國貨品牌開始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