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自從北京798以它特殊的區位、建筑形態以及承載的大量文化藝術內容,率先在國內乃至國際上獲得極大聲譽后,國內很多地方針對城區老工業遺跡的處置便有了參照的對象。把老舊廠房改造后引入一些文化創意和商業零售機構,利用“舊瓶裝新酒”的方式打造出新的城市文化名片,成為近些年城市更新、老工業基地產業功能轉型的一種普遍做法。仿佛只要把廢棄的工廠稍加改造,布置些雕塑作場景,建立一部分畫廊、美術館、博物館,再配點消費空間,就會成為“城市名片”。然而,城市老舊工業區一窩蜂式的“文創化”改造,呈現泛濫趨勢。
不少老舊工業區“文創化”的改造實踐,項目論證不夠充分。目前,國內除了北京、上海以外,絕大多數城市的文化創意產業集成化程度都不高,普遍存在著創意人才群體規模偏小、產業鏈上下游資源不完整等問題。顧問機構應約給付的產業規劃往往空洞且難以落地,建議導入的資源和形態缺乏充分的創造性和前瞻性,所以無論方案的立意多么突出,只要一落地,就不免顯得雷同、過時、了無新意。
文創產業的本質,是一個由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共同促動的、面向未來的內容服務鏈條,無論其所倚助的內容是歷史的還是未來的,在創新后的體驗上,一定是超越歷史形態而面向未來的。所以,是否有足夠的耐心和定力,是否能夠帶著探索性的視野尋找到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人才和科技,才是老舊工業區能夠真正在文創上得到產業轉型的基礎和前提,否則僅僅依靠填空式的、KPI式的招商思維推動,很容易就把一個產業項目做成了文化消費街區。
各地推動更新改造和產業轉型的老舊工業項目,普遍位于城市中心區,占地大,基礎設施陳舊,歷史沿革長,復雜情況多。地方政府或國有建投平臺為改善城市風貌,改善周邊居民生活環境,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大多用心良苦,普遍會花費很大力氣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但囿于產業資源和運營經驗不足,往往愿意采取資源置換的方式引入社會機構參與投資和運營,并以“命題作文”的方式來推動產業資源的導入。很多時候,為充分吸引投資者,還會在項目內或周邊輔以一定量的銷售型物業來確保投資者的收益。但不得不說,正是這樣的條件,開始催生出一些房地產開發機構、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借產業投資、運營、產業金融之名趁機獲取開發性土地資源,而對政府期待的文化創意產業,僅僅是打個版,做做樣子,把“文創產業”變成了物業銷售和資本交易的籌碼和幌子。最終原本良好的期待化成泡影不說,很好的工業遺存和城市文化記憶也可能被毀壞殆盡。
總的來說,近年來隨著城市更新逐漸從增量建設向存量優化轉變,越來越多的城區老工業遺存從過去的“城市包袱”搖身一變成為“金餑餑”,這些飽含城市印跡的工業歷史場景,越來越受到政府和社會的垂愛,有的被列入各類工業遺產名錄,還有一些因其特殊的技術或藝術價值,被納入國家級文物保護行列。如何借助對它們的保護利用,為城市的產業轉型升級創造真正的活力因子,并通過針對性的政策,不斷促進創意人才、創新科技的集聚,讓文創的種子落下來、長起來、壯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各有關方必須認清的是,這件事絕不是一年兩年就能見形象、三年五年就能立竿見影的短平快項目。只有保持對文創產業的清醒認識和持之以恒的定力,才有可能在城市歷史的寶藏中挖掘出璀璨的文創產業之花。
*本文來源:光明日報,作者:劉紅磊,原標題:《老舊工業區改造“文創化”泛濫的傾向須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