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疫情期間暴漲的互聯網游戲等行業,讓大家親眼目睹了互聯網的強大,不過,這個類型不適合本篇要講的事情。
本篇要講的是文旅行業借助“互聯網+”升級轉型的優勢和盈利方式。最后幾段還會講一下文旅行業下一個升級轉型的點。
旅游演藝+互聯網 線下線上同時開花
近日,中經文化產業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篇文章《疫情過后,文旅企業如何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文中提到,旅游業中旅游演藝項目的情況。有數據顯示,全國80%左右旅游演藝項目處于虧損狀態,實景演藝演員人數平均在300人以上,劇場演藝也要200人左右,單場演出成本動輒5萬元以上。
出謀劃策
如果旅游演藝提前擁抱了“互聯網+”,在表演的過程中進行VR采集制作,形成可在線上觀看演出的全景影片,那么,在疫情期間,非但不會因為景區暫停而陷入危機,反而能在網上產生非常多的觀看量,在演出中加入植入廣告、甚至付費觀看模式,依然能產生可觀的收入。
VR采集制作的費用是一次性的,一次投入,長期產生收益,操作的好,成本費甚至可以讓植入廣告的企業買單。作為對比,實體演出的成本卻是每次都要付的。
有人擔心,游客在線上觀看了演出,就沒有動力去景區現場旅游,反而是損失更多的收益。這個擔心其實恰恰相反,線上的觀看,反而更刺激游客到現場去旅游體驗,對游客數的增長反而有益。可以說是一種線上線下同時開花結果的狀態。
秘訣
當然,這里有一點重要的秘訣:線上的呈現的演出內容,不必完整,但要非常好看,要像電視劇下集預告那樣埋下伏筆,勾起游客到現場一探究竟的好奇心。這個細節做好了,才能真的線上線下同時開花結果。
景區+互聯網 智慧旅游新市場
中經文化產業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有一篇文章《“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疫情下智慧旅游新市場》,介紹了“智慧旅游新市場”的情況。
疫情期間,不少景區或公司抓住時機,紛紛上線“云旅游”項目,如網絡虛擬景區、旅游+直播、智能地圖等等。很多專業公司都已經將VR、全景圖像等科技手段運用在文旅景區當中,通過數字科技、5G和VR等技術,提供“非接觸”旅游產品和服務。據報道,截至目前,國內已有至少20余個城市、1000多家景區開通了線上游覽服務。
出謀劃策
在業內人士看來,疫情防控的需要倒逼失去了門票收入的傳統景區加速突破原有經營方式,利用線上科技挖掘更多新的消費增長點,快步邁入“智慧景區”的行列。
一些景區和公司能在此時迅速上線“云旅游”項目,可見早已擁抱“互聯網+”進行轉型升級,只是疫情來的突然,被迫把還不夠成熟的“云旅游”提早上線。一方面,用戶體驗達不到最優狀態,另一方面,盈利模式可能還不夠成熟,收益難以達到理想值,但是比沒有擁抱“互聯網+”的企業要好一些。
展覽+互聯網 “線上網紅展”指日可待
中經文化產業微信公眾號的一篇文章《下一個“網紅展”是否在“線上”?》,介紹了線上展覽一時間成為“剛需”的盛況,以及如何打造線上網紅展的方法。
文中介紹,線下展覽借助優越的“沉浸式體驗”和“滿足游客拍照發朋友圈的社交需求”可以打造成“網紅展”。
出謀劃策
擁有實體場景的線下展覽,完全有機會借助“互聯網+”上線,而且,可以打造成“線上網紅展”。
1、借助VR、AR、AI、數字繪畫等各類由科技技術,打造用戶體驗非常好的沉浸式線上展覽。
2、在線上展覽中提供截圖、錄制短視頻功能,引導網友在值得拍照的位置截圖、拍視頻分享,甚至提供把網友的個人照片合成到虛擬展覽場景中的功能,讓網友創造出“我在展覽中”的圖片和視頻,大大滿足游客拍照發朋友圈的社交需求。
3、線上展覽由于是虛擬影像,完全可以通過技術,讓網友把展品、文物“拿在手中”把玩、拍照、錄短視頻。只要發揮想象力、創造力,線上展覽可以做出超越現實的、讓網友怦然心動的交互創意。
4、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線上展覽可以模仿MMORPG(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游戲),每位參觀的網友在展覽中有個自己的虛擬形象,在虛擬博物館、虛擬展廳、虛擬化的故宮里,與其他朋友的虛擬形象一起觀展,一起做游戲,比如:在虛擬故宮里尋寶、找彩蛋、躲貓貓等。
若是展覽機構早已借助“互聯網+”做出了優秀的線上展覽產品,而且摸索出了合適的收費模式,那么,此次疫情帶來的不是“?!倍恰皺C”。
演出行業+互聯網 體驗一次未來可期
中經文化產業微信公眾號的一篇文章《“冷鋒”過境,直接損失超20億的演出行業如何抗疫回暖?》介紹了線下演出行業包括舞臺劇、演唱會、音樂節、音樂會,旅游演出,傳統戲曲,舞蹈等多個領域的情況。
2月7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致全國演藝同仁倡議書》,直言“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1-3月,全國已取消或延期的演出近2萬場,直接票房損失已超過20億元” 。
出謀劃策
近年來,演出行業借助“互聯網+”,在門票銷售方面做的很好,但始終疏于與“互聯網+”的深度結合。一方面,演出本身有一套完整的體系,服務的就是特定場所和到場的觀眾,所以,很難在演出體系上與互聯網深度結合。另一方面,對虛擬采集、制作技術在演出行業如何應用,還沒有足夠的技術經驗。最后就是演出錄制后,在線上播放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
疫情期間,演出行業聚力自媒體平臺發聲宣傳,作品視頻展示,便成為了其絕地重生的制勝法寶。北京曲藝團、中國評劇院等數家院團加入線上創作的隊伍中,發揮各自所長相繼推出線上短視頻作品近百部,為觀眾提供足不出戶的觀賞體驗。
雖然是出于被動,但演出行業有了一次全體一起走到線上的體驗。日后,隨著科技的進步,演出行業可能會有更多的走到線上的嘗試,技術和盈利模式,可參照上文“旅游演藝+互聯網”中提到的秘訣。
下一個轉型升級點是“人工智能”
有觀點表示,標準文旅服務更易人工智能化。
阿里的“菲住布渴”的未來酒店(FlyZoo Hotel)做了無人探索。住客只需支付寶掃碼或刷臉即可在前臺辦理入住,刷臉即可開門。室內天貓精靈可控制房間的設備并發起訴求,用餐既可在餐廳也可在室內,但無一例外都是機器人送餐。雖有人吐槽這有些喪失了旅游服務的人情味,但在疫情時期,“無人”接觸或許更令人感到心安。
國外在無人酒店上已經做了諸多探索,如號稱“世界首家機器人酒店”的日本“奇怪的酒店”(henna hotel),服務人員基本都是機器人,前臺采用了美女與恐龍的搭配,行李也由機器人運輸,在這里,旅客很難看到一個真實的服務員。
人工智能在服務業上的應用只能說剛剛起步。日本“奇怪的酒店”也遇到困境:一個機器人使用壽命僅4年、電子設施系統有被黑客侵入的風險、無法讀取客人的提問、將客人的鼾聲當做是問題從而不斷重復提問吵醒客人等。酒店決定將243臺機器人解雇至一半。
在智能化服務這條路上,未來最重要的是做好人力與機器的分工。在文旅行業,機器不會壟斷服務,但未來一定有它們的身影。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文旅產業評論”(ID:cewenhua),作者:中經文產作者團,原標題:《疫情加速淘汰 文旅行業“互聯網+”轉型升級慢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