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景域驢媽媽集團副總裁任國才先生的新書《任在旅途之二:旅游行思錄》已在執惠官網獨家連載,此文為第四十六篇。截止2019年11月底,任國才先生在旅行中考察了國內34個省份、270個地市州、1000個區縣市以及國外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積累了數百篇旅行游記,拍攝了數萬張旅行照片的同時,也寫作了近百篇旅游專業文章。為紀念到達中國1000個區縣市的里程碑,任國才先生將十多年來對旅游行業的思考研究文章精選成冊,于是有了《任在旅途之二:旅游行思錄》。
全書文章共69篇,一線真實體感、持續研究之果,多點連線成面,其間所思所得可為從業者之參考。此亦是執惠連載之義。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的二十字方針,是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的頂層設計,也是中國鄉村建設發展的總體指南。但是,中國地域廣大、千差萬別,具體到不同省份的不同區域,二十字方針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
作為中國民營經濟最發達的省份,浙江在改革開放與創新發展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作為浙江省的省會,在經濟總量上,杭州市2017年GDP達到12556億元,位列全省第一全國前十;在城市建設上,杭州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在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上,杭州正在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萬村景區化”的戰略部署推進鄉村景區化建設,涌現出桐廬縣荻埔村、淳安縣下姜村等一批3A級及以上特色村落。余杭區塘棲鎮塘棲村,是杭州市貫徹落實并探索實踐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典型案例。
塘棲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塘棲鎮的中東部,位于運河千年古鎮塘棲鎮與省級風景名勝區超山之間,由原蔡家埭村與原三官堂村合并而成,緊鄰09省道,304省道穿村而過。全村總面積4平方公里,共有13個自然村,30個村民小組,總農戶1010戶,人口4031人,外來人口800余人,現有網格黨支部6個,黨員152人。村區域范圍內有大小企業21家,枇杷采摘園區1100畝,2017年,全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700萬元,人均年收入33977元。中國盲人門球訓練基地、杭州星海國際大酒店、杭州塘棲李法根食品有限公司等坐落村內。
塘棲村內房屋傍河,湖塘眾多,戶戶臨水,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村落。塘棲村的傳統產業是養殖業和種植業,尤其以枇杷種植為特色,全村枇杷種植面積超過1000畝,是遠近聞名的枇杷特色村,被授予“中國枇杷之鄉”稱號。2017年以來,塘棲村巧借“美麗余杭”東風,以打造“全域景區”為目標,因地制宜做好水文章,按照鄉村振興二十字方針積極推進,逐步探索出塘棲版的鄉村振興新模式。
一、“治理有效”的“寶塔”模式
“領導是核心,團隊是關鍵!”塘棲村的鄉村振興實踐,先從抓“治理有效”入手,構建起人力建設的“七層寶塔”模式,從最基層的塔基到最高層的塔尖,一共分為七層:
l 第一層(塔基):普通村民,數量最多,包括每一個普通村民和外來人口。
l 第二層:中共黨員,全村152名黨員,分干到戶;
l 第三層:村民小組,共有30個村民小組;
l 第四層:黨支部,全村共有6個網格化黨支部;
l 第五層:村干部;
l 第六層:村黨委、村委會班子成員;
l 第七層(塔尖):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
塔基要實,塔身要穩,塔尖要高,寶塔才能既穩固又挺拔。2017年換屆以來,塘棲村班子由7名同志組成,有一名村務工作者,一名選調生。團隊年齡結構合理,其中70后4名,80后1名,85后2名,90后2名,新老干部“傳幫帶”作用明顯,戰斗力強、激情足,干事創業氛圍厚。為強化責任意識,在村黨委書記的帶頭下,村干部以身作則言行合一,將班子成員的三項承諾與三年任期目標公布上墻。為自加壓力,塘棲村將2017年的工作進行任務分解,明確責任人和時間節點,自覺接受群眾監督。村班子成員踏實踐行“四個一”:一輛單車走村入戶訪民情、一本筆記承載民盼記民聲、一張報表公開意見定任務、一周例會強化落實解難題,做到定人、定時、定方法、定標準,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得到解決。
塘棲村劃分為革命、三官堂外塘、長河其羅塘、蔡家埭、陳家灣賣柴灣、東橫塘6個網格,分設網格支部,通過“黨員+農戶、組長、代表、志愿者”的組合聯戶方式,以就親、就近、就熟為原則,實現黨員聯戶全覆蓋。由村黨委書記擔任總網格長,各網格合理部署,配備2個支部委員和一長三員等骨干力量,強化網格化管理。
二、 “鄉風文明”的“打年糕”模式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曾經是很多中國人的處事哲學。“一個人是一條龍,一群人是一條蟲”,也曾經是不少中國人群體的真實寫照。如何把老百姓擰成一股繩,團結一心謀發展,同時,營造風清氣正、鄰里和睦、互相關愛的文明氛圍,是鄉村振興的一大難題。
打年糕,是江南水鄉農村的一個習俗,塘棲村總結出鄉風文明的“打年糕”模式。每個老百姓都是一顆糯米,首先要用清水對糯米進行一遍清洗(普及式宣傳教育),把洗好的糯米放入磨盤中進行碾磨,再把碾磨好的米粉放入大鍋蒸(集中開會宣傳貫徹),蒸熟后再進行打壓,最后放入容器進行碾壓成型。通過以上幾個來回,群眾的民意進行了匯總,分散的想法得到了求同,形成了集體共同的決策和意見,實現了民主和效率的有機統一。
塘棲村創建“陽光機制”,結合主題黨日定期召開“村情直通車”,提高村務公開的透明度、群眾參與度、干群信任度。二是推行“民間監理”,采取“請上來”和“走下去”雙向監督的工作方法,把項目全程“曬在陽光下”。
塘棲村還組建米塑興趣小組,特邀區非物質文化(米塑)遺產傳承人黃芳珠現場創作,展現米塑風采,打造米塑非遺特色文化品牌;建設“一墻一廊一禮堂”,將農耕非遺物質文化場館、特色手工體驗館、道德講堂、農家書屋有機結合,建成塘棲村特色多功能文化場館;組建舞蹈隊、太極拳隊、籃球隊、象棋隊等多支文體隊伍共100余人,豐富群眾業余生活;組織開展家風家訓學習、全民運動會、文化走親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先后成功舉辦“千家宴”、“千福宴”、“千壽宴”、唱村歌,看村晚等活動,讓全村上下“心往一處想”,凝聚百姓人心;評比“最美人物”,每季評選先鋒黨員、先鋒支部,樹立先進典型,倡導模范引領,全村營造團結共進的和諧氛圍。
村兩委和鎮組團聯村干部結合夜學夜巡夜訪活動深入基層,走近農戶,用腳步丈量民情。同時,召開組長會議、村民代表大會、黨員大會、核心區全體護長大會等會議,面向群眾講思路、繪藍圖,用真情傾聽民聲,用實干贏得支持,讓村民自愿配合,主動參與美麗鄉村建項目建設中,塘棲村打通渠道,搭建平臺,創新舉措,讓村民以主人翁姿態參與其中。舉辦規劃設計方案評審會議,堅持方案民評、村民監督,在入村口放置“百日攻堅”一覽表和效果圖,方便村民實時了解美麗鄉村建設動態;以網格為單位組織民間監理隊伍,實現“家門口的項目家里人把關”,倒逼施工單位嚴守工程質量;聯合村級商會舉辦鄉賢論壇,廣開言路,廣聚智慧,鼓勵村民建言獻策。
三、“生態宜居”的“干塘”模式
“干塘”,是江南水鄉的一種傳統民俗,是指每年冬季農閑時,對養魚的湖塘抽水后再抓魚的方式。干塘的要點:
l 首先用大孔的拉網拉一遍,把池塘上層的鰱魚、鳙魚等捕撈上來;
l 用抽水泵抽掉大部分水,用細網再拉一遍,把池塘中下層的鯉魚、鯽魚捕撈上來;
l 最后用抽水泵抽掉部分水,抓魚人下湖塘,用耙子或動手,把隱藏在塘底甚至淤泥里的黑魚、甲魚等捕撈出來。
推進“生態宜居”,其中有一項重要工作是“三改一拆”(舊住宅區、舊廠區、城中村改造和拆除違法建筑的簡稱),塘棲村的“三改一拆”充分運用了“干塘”做法:
第一步,啟動拆遷前,把改造拆遷補償政策廣泛向村民進行宣傳,集中進行簽約。以塘棲村“城中村”改造簽約為例,先由村委會召集全體村民開戶主動員大會,講透政策、收集意見,并在尊重村民合理訴求的基礎上實施。在大多數村民都知曉了解和簽字確認后,啟動集中拉網式改造和拆遷,把絕大多數違法建筑拆除,絕大多數破舊房屋、舊廠房得到改造。
第二步,針對少部分不理解不認同的村民,由村干部一對一做思想工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充分站在村民角度,主動為村民解決后顧之憂。2017年范家斗區塊改造簽約時,碰到一起“公開信”事件——有人給征遷戶發公開信,欲串聯抵制簽約。村委會獲悉后,迅速查清事件原委,連續8天8夜逐個上門與村民溝通,講透政策、說清事實,最終獲得村民們的支持和配合,順利完成簽約。
第三步,針對極少數頑固不配合甚至煽動沖突的村民,運用行政和法律的工具,不能因為極少數村民的個人私利,影響和破壞絕大多數村民的集體利益。
2016年,塘棲村啟動綜合環境整治和“三改一拆”工作,按照“先做減法再做加法”的思路,共整治“一屋多戶”、“一戶多宅”135戶,其中調劑58戶,分戶16戶,拆除43戶,村委收購18戶。在綜合環境整治工作中,以“黨建統領、三自一體”的工作方法,實行村民自主拆、改、管,做到一條紅線牽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60天內平穩拆除違章及不雅建筑735戶,面積32323.06平方米,拆改小微企業違建30戶,面積8178平方米,拆出足夠的物理空間,為村民騰出寬敞的公共休閑空間,也為產業導入預留了充裕的發展空間。
2014年初塘棲鎮“五水共治”開展以來,村兩委有效落實項目整治,治水工作共清淤16534.66立方米,清理生活及建筑垃圾3601立方,清船108條,清理網具160口。2016年底,全面完成全村四個標段截污納管工程。2017年,為剿滅劣Ⅴ類水,深化“五水共治”攻堅戰,塘棲村排摸全村小微水體409處,面積636畝。
四、“產業興旺”的“八仙桌”模式
江南水鄉的農村習俗,過年過節宴請親戚朋友都要搬出八仙桌。八仙桌四四方方、四個角四條腿。用八仙桌招待親戚朋友,要讓大家滿意需要做到:
l 首先要有靚麗的廳堂和平整的地面,相當于良好的村容村貌和優良的基礎設施,這是基礎。
l 其次要有桌子,這相當于創業發展的平臺,桌子要有四個桌腿,相當于創業發展的支撐和政策,不能偏廢,否則會因為瘸腿而搖擺。
l 再次需要有一道好菜。好菜除了本地的特色菜和家常菜,還需要與時俱進,引進當下流行的外地菜甚至外國菜,如海鮮、酒水等。在廚師方面,既要本地老廚師,大型的宴席也要敢于引進外地廚師,炒出新菜,滿足賓客不斷變化的飲食需求。
具體到鄉村的產業興旺,一方面要鞏固和壯大本地的傳統產業,以塘棲村為例,傳統產業是(魚蝦)養殖業和(枇杷)種植業,這些產業繼續鞏固和強化。另一方面,積極引進外來的企業,2011年引入了法根食品廠,發展食品加工業,實現從一產到二產的提升。逐步發展休閑旅游業(農家樂、民宿、農莊等)、教育培訓業(親子研學、考察培訓等)。在產業主體上,既鼓勵和支持村民自主創業(做民宿、農莊等),也積極吸引外來創業者到塘棲村開辦民宿、咖啡店、餐廳等。
五、“生活富裕”的“手掌”模式
“五根手指有長有短,但都通過手掌和血脈相連,一個手指再長力量也有限,只有手指之間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很多單個手指無法完成的工作。”經濟和民生上同樣如此,一個村民富裕不算共同富裕,平均主義也不符合客觀規律,充分發揮個人的長處和優勢,同時加強通過手掌的統籌和協調,促進村民與村民之間的互助合作,才能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
塘棲村建設了1100畝的塘棲枇杷產業特色園區,大力發展田園綜合體,提高了枇杷種植園的單位產值,實現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在村級留用地建設港潤大樓,增加了村固定資產3000萬,通過出租物業新增村集體經濟年收入300余萬元。
“以先富帶動后富,最后實現共同富裕”,塘棲村成立了村集體經濟聯社,每個村民都有原始股。針對市場經營性項目,由村集體經濟聯社發起成立股份制公司,鼓勵有能力的村民認購股份,多占股份,用股份籌集的資金投資有市場前景的項目,股份公司與村民個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同時,鼓勵老百姓不能“等、靠、要”,利用好政策機會和公共平臺,積極自主參與市場經營。
“擼起袖子加油干!”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近年來,塘棲村集體經濟實現飛躍式增長,村資產總計從并村之初的729萬元增值至7909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從5.8萬元到700萬元,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提升260%,達到3.8萬余元。通過鞏固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塘棲村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村委班子帶頭人的唐國標書記,從1998年11月到塘棲村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年。經過二十年的持續努力,“抓鐵有痕,踏石有印”,塘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子變美了,風氣變好了,經濟發展了,風氣變好了,老百姓有錢了”。相比很多地方的村委會是“半年上班、半天喝茶;平時報個到、周末就沒人”,塘棲村委則是“五加二,白加黑,周六保證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證”。尤其是近幾年來,村委會以創業者的心態和大家長的胸懷,自己加大工作任務,“節假日上班成為新常態”。書記帶班子、班子帶黨員、黨員帶群眾,全體村民都積極投入和主動參與到塘棲村的建設發展。“塘棲村用一塊錢干了(別的地方需要)兩塊錢的事,用一天時間干了(別的村子)兩天干的事。”很多到塘棲村考察的領導對塘棲村的干勁和速度發出由衷的贊嘆。
近年來,塘棲村的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鄉風文明建設、鄉村治理成果等獲得了上級部門和領導的屢屢好評,先后獲得了: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無邪教示范村、浙江省美麗宜居示范村、浙江省民主法治村、浙江省體育小康示范村、杭州市最美田園社區、杭州市生態村、杭州市美麗庭院示范村、杭州市園林綠化村、杭州市法治宣傳教育先進集體、余杭區先進基層黨組織、區文化村、區模范集體等榮譽稱號。塘棲村正在成為余杭區、杭州市、浙江省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一面新旗幟。
“筑巢引得鳳凰來”。塘棲村特色的枇杷美果和和優美的生態環境,吸引了來自省內外的游客,每年春季枇杷節期間,數萬游客到塘棲村來采摘和品嘗新鮮枇杷。周末和節假日,很多游客自發來到塘棲村參觀休閑。2017年至今,來自全國各省市和浙江省內各區縣的考察團150余批次到塘棲村參觀考察,民宿、主題農莊、鄉村酒店等投資商紛紛來考察洽談合作。
2019年,在夯實“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生態宜居”的基礎上,塘棲村重點圍繞“產業興旺”和“生活富裕”下功夫。塘棲村確定了“中國枇杷第一村”的主題定位,制定了“一產+二產+三產”的產業定位,在強化村集體經濟的基礎上積極引入外來投資商和鄉村創客,通過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弘揚蠶桑、米塑等非遺文化,發展文創產業;結合全域景區建設,積極打造AAA級旅游村莊,建設精品民宿,發展新型鄉村旅游經濟;打造青年電商孵化陣地,以“互聯網+”發展理念,大力發展枇杷、糕點等物流經濟……。
無論是要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還是要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塘棲村的鄉村振興實踐探索,是杭州市貫徹執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縮影,為中國各地的鄉村振興實踐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鑒參考的典型樣本。
【新書簡介】
*《任在旅途之二:旅游行思錄》是任國才先生《任在旅途之一:行走中國》的延續。《任在旅途之一:行走中國》是旅行的所見所聞,《任在旅途之二:旅游行思錄》則是旅游的所思所想;《任在旅途之一:行走中國》是輕松的感性游記,《任在旅途之二:旅游行思錄》則是專業的理性文章。《任在旅途之一:行走中國》積累了豐富的旅游素材,《任在旅途之二:旅游行思錄》對旅游素材進行了分析研究和提煉加工,實現從實踐到理論的升華。
想要預定《任在旅途之二:旅游行思錄》的用戶,可點擊查看《任在旅途》新書出版贊助方案及預定方案,也可添加任國才先生微信:renguo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