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無論是智慧旅游還是智慧景區,提出至今都已有十多年了,而筆者作為一名旅游信息化建設的從業者從2013年至今也有8年多的時間了,算是見證了國內智慧旅游的發展。無論是旅游管理部門主導的智慧旅游建設,還是景區自身的信息化建設,基本上都是圍繞著智慧旅游服務、智慧旅游管理和智慧旅游營銷三方面開展的,其實在全域旅游提出之前智慧旅游和智慧景區的概念好像有種等同的感覺。
智慧景區建設的基本內容和現狀
智慧景區建設基本上包括了面向游客的電子票務系統(包括售檢票系統)、導游導覽系統、虛擬旅游系統、Wi-Fi、智慧廁所、二銷系統等;具有營銷功能的分銷系統和電子商務系統;面向旅游管理者的數據中心、綜合管控平臺、大數據分析平臺等,這部分本文不做過多解讀。如果新媒體渠道也算作是宣傳營銷的一部分的話,還包括微信公眾號/視頻號、微博、抖音等渠道,不過筆者以為這部分運營的作用更明顯,除了微信公眾號會涉及到開發之外,其他的不能算作是信息化建設,而是一個運營渠道。
筆者以為,除電子票務系統之外,目前智慧景區建設的其他內容都只是錦上添花,從自身旅游體驗中并未感受到多大的實用性。很多景區都在宣傳自身的導游導覽系統,但其實就是景區地圖上做定點,LBS配上語音講解,做得好的會使用手繪地圖,一般的就直接是各地圖供應商的公開地圖,講解的內容也一言難盡,體驗感是真的一般。虛擬旅游體驗也差不多,不管是720°的照片合成還是建模,都只是固定時點、固定場景的體驗,實景照片還能看到景區的真實場景,建模的話就都是虛擬體驗,能不能起到引導游客的作用也是個問號。Wi-Fi其實是個重投入的內容,要真正滿足在園游客的使用有點難,筆者體驗到的是,好不容易連上了,但是信號太弱,只能放棄。智慧廁所在宣傳上體現的是除了最近廁所導航功能外,還能線上廁所坑位、環境、溫濕度等,但更多的還是在導航上。景區二銷是個很復雜的內容,這里就不概述了。
電子商務系統很多景區會和票務系統結合在一起,實現官網售票和線下檢票。分銷系統是智慧景區建設的供應商為了避免景區與各OTA單獨對接而推出的一套系統,分銷系統本身實現與各OTA的對接,景區使用分銷系統后就不用再與OTA作對接,而且分銷系統是與票務系統打通的。
運營其實是景區比較薄弱的環節,相對而言運營是一個持續人力投入的過程,需要長久堅持才能看到效果。
電子票務系統是智慧景區建設的核心
從目前來看,電子票務系統是智慧景區建設的核心,也是大部分景區比較重視的,電子票務系統也經歷了從最初的線上購票、線下換票入園,到實名認證后的直接刷二維碼、身份證、人臉等入園,再到現在由于疫情而引起重視的分時預約的演變。這一演變過程并不是所有景區都經歷過的,就現在而言還有很多景區還停留在窗口售票或者線上售票、線下換票的階段,有的還沒有開始信息化建設的歷程,國內智慧景區建設的步調并沒有保持一致。
基礎的電子票務系統建設只是實現了購票的功能,而做得好的景區電子票務系統實現多次出入園、分時預約、無紙化入園甚至內部小交通的統一,通過實名認證的方式可以在有效期內多次出入園區,例如鳴沙山·5月牙泉景區,2天有效的景區門票首次入園人臉綁定后期可直接刷臉入園;例如武夷山景區,在購票的同時購買竹筏漂流的票;例如敦煌莫高窟,購票時直接選定入園時間。
電子門票系統是智慧景區建設的基礎,也是核心,游客出入景區最先體驗到的是電子門票系統的便捷與否,而有些景區尚未做好這第一步。其實受景區自身的特殊性、資金以及景區管理者的認知情況,不同景區的電子門票系統需求不同,建設的差異也很大,很多景區在電子票務系統上都會有定制化開發的需求。景區根據自身條件和相關要求,深化票務系統建設,把好旅游體驗第一關。
提升導游導覽功能性,從而提升游客體驗
導游導覽是智慧景區建設必不可少的內容,除國家發改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深化“互聯網+旅游”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在加快建設智慧旅游景區部分明確要求,制定出臺智慧旅游景區建設指南和相關要求,明確智能導游導覽等建設規范外,許多政策文件都對智慧景區建設中導游導覽建設提出了要求。
除政策要求外,實際體驗中也能感受到導游導覽的重要性。筆者除了是個旅游從業人員外,也是個普通游客,在旅行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問題,這時就會想如何通過信息化的手段,提升旅游體驗感,其中最迫切、最深刻的體驗便是導游導覽部分了。
和大多數旅游從業人員一樣,筆者也不喜歡跟團游,而自由行除了交通問題外,還有一個讓人頭疼的便是景區景點的講解。純自然風光型景區還好,(很少景區是純自然風光的)看看風景也算是體驗了,但是遇到文化類型的景區,尤其是博物館類,沒有講解的話完全看不懂。更何況,文旅本身就是相融的,就算是以自然風景為主的景區,也有其文化底蘊,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也只是走馬觀花。
機緣巧合,去年去了幾個大型文化類景區和博物館,包括敦煌莫高窟、甘肅省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陜西歷史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有些景區和博物館有請專門講解的導游,有些由于種種原因沒請到。有請導游講解的景區和博物館游覽完后有種時空交錯的感覺,滿心驚嘆;沒有請導游講解的景區和博物館游覽完后一臉迷茫,除了看到展品的精美外一無所知。在沒有請到導游的景區和博物館筆者也注意到有在線導游導覽的內容,為什么體驗感還是有待提高呢?
這就要從導游導覽的獲取方式和內容上來講了,很多景區會把導游導覽嵌在公眾號、微官網上,或者直接在景點或文物旁貼個二維碼供游客掃碼獲取講解內容。且不說這兩種講解方式獲取途徑的問題,就只說講解內容上,大部分都是碎片化、點位化的,一個點位2-3分鐘的講解內容,時斷時續,難以定點,而統一的播音腔,總感覺有點不接地氣。而且因為內容要實時獲取,對網絡的要求較高,這對人員密集的景區和博物館來說無論是Wi-Fi還是4G,網絡的順暢性都難以保障,體驗感自然不用多說。在沒有請到導游的景區和博物館,一開始筆者也是使用了在線的導游導覽內容的,但是感覺麻煩又不連貫,還需要找到對應的內容,就果斷放棄了。
之后筆者就一直在想,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優化導游導覽的內容,獲取方式不考慮,就只是內容,至少讓游客有一個渠道可以獲取完整且接地氣的講解內容,以下是筆者的一個想法。
現在景區的導游導覽講解資源多是請專人配音,內容有的景區甚至沒有做把控。其實筆者在想大部分景區都會有帶團導游,導游一般會按照一條游覽線路進行講解,文化底蘊重的景區甚至有專門的講解員,有沒有可能在導游或者講解員講的過程中把音源錄下來,作為導游導覽的資源。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講解資源的問題,也解決了線路推薦的問題,而且不同的導游會走不同的游覽線路,游客可供選擇的也就多了。導游帶團中講解的內容,一來是連貫的,二來是按照正常的線路走的,游客聽的時候不用找點,相對能方便些。
解決講解資源來源,剩下的就是游客聽的時候的順暢性的問題了,能不能將地圖和講解內容合在一起做成可供下載的離線資源包形式打包上傳,這樣游客入園前提前下載,入園后便可直接按照選擇的線路按順序聽了。
景區要真正實現智慧旅游需要建的內容有很多,結合實際需求和自身出游體驗,筆者以為景區票務系統是智慧景區建設核心,重要性自是毋庸贅述。導游導覽作為智慧景區建設的重要內容,需要綜合考慮游客實際體驗和實用價值,全面提升,真正給游客帶來便利,從而提升游客體驗感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