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周末去北京798體驗一次藝術展,去成都東郊記憶觀看一場音樂演出,去青島啤酒廠了解啤酒的生產工藝……如今,到城市里的一些網紅工業遺產“打卡”,早已成了很多人休閑娛樂的方式。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讓工業遺產再次引發關注。當前,我國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現狀如何?知識經濟時代,應怎樣加強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讓其更好地“活”在當下、煥發出新的光彩?
國家工業遺產已有102處
工業遺產是工業文明的見證,是工業文化的載體,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十九世紀后半葉洋務運動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之后,工業文明的發展都留下了寶貴的工業遺產。這些工業遺產不僅見證了我國近現代工業化不同尋常的發展歷程,也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
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孫星介紹,近年來,政府和民間都在關注工業遺產,在有效保護基礎上,探索利用發展新模式,推動工業文化傳承發展,為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2017年,鞍山鋼鐵廠、旅順船塢、景德鎮國營宇宙瓷廠等11處工業遺產成為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首批國家工業遺產(試點);2018年,國營738廠、北京衛星制造廠、山海關橋梁廠等42處工業遺產成為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2019年,北京琺瑯廠、“劉伯承工廠”舊址、營口造紙廠、上海造幣廠等49處工業遺產成為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
此外,部分省市也開展了省級工業遺產的認定工作,初步形成了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一些典型經驗不斷涌現,重視工業遺產的氛圍正在形成。
老鋼鐵廠、舊船塢、廢棄的釀酒作坊等雖然沒有了昔日的輝煌,但它們依然沉淀著城市的發展歷史,浸染著過往歲月的獨特氣息,承載著老一輩產業工人難以割舍的記憶。很多工業遺產都在保護利用過程中“浴火重生”,成為文創產業園、藝術區,重新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然而,也有一些工業遺產在城市發展和產業升級換代中遭到破壞、損毀,有的甚至逐漸消亡。它們與幾代人的青春、記憶,一同消失在了歲月之中。
“整體來看,當前我國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水平參差不齊。”孫星說,一些大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較好,但一些偏遠地區的工業遺產缺少資金支持,很難得到有效保護。還有部分地方對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并不重視,甚至急功近利,用寶貴的工業遺產來發展房地產。另外,我國在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方面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不像保護文物一樣具有強制性,一些工業遺產并沒有納入城市發展規劃中,其“命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地的重視程度和保護力度。
專家呼吁,亟須采取措施對工業遺產進行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讓工業遺產及其背后的文化走進我們的生活。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許科敏表示,要探索國家工業遺產利用新模式,深入挖掘工業遺產文化價值,在加強保護的基礎上科學利用物質遺存及非物質遺存,形成各具特色的利用模式。
圍繞工業博物館打造產業生態鏈
“我國的工業遺產保護經歷了幾種模式,北京的798和上海的8號橋是第一代保護利用的典范,它們主要是以出租廠房經營文化創意產業為主。景德鎮陶溪川是第二代模式的典型代表,它在保護工業遺產的基礎上建立了工業博物館,形成文化高地,讓人們在這里能夠追憶當年的繁華與精神。”孫星說。
工業博物館是傳承工業文化的一個載體,也是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一條路徑。目前,我國國家級的歷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農業博物館等有很多,但缺少國家工業博物館,并且絕大部分工業大省或因工而興的城市沒有建設相應的工業博物館,部分重要的領域也沒有代表性的行業博物館。
不過,讓人欣慰的是,一些地方已經在積極探索。
位于成都的立巢航空博物館,于2016年啟動籌建,目前已正式運營。該博物館設計有航空科技與歷史綜合展館、城市候機廳、多媒體學術報告廳、模擬飛行廳、航空主題餐廳等功能區,讓民眾“看得到航空、聽得到航空、摸得到航空、甚至吃得到航空”,把高大上的航空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吸引了眾多學生、游客和專業人士前來參觀,并成為“2020年成都八大消費新場景之一”。
2019年9月,依托重鋼原型鋼廠部分工業遺存建設而成的重慶工業博物館開館,很快吸引了大量人氣。今年5月,重慶工業博物館“百年風華——重慶工業發展史”獲得第十七屆(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專家認為,這說明人們對工業博物館這種形式是認可的。《方案》提出,完善工業博物館體系。支持設立重要工業遺產博物館、專業性工業技術博物館、傳統行業博物館等,利用數字技術開發博物館資源,建設智慧博物館。鼓勵設立省市工業博物館,推動建設分行業、分區域工業博物館體系。
“建設這些博物館可以是實體也可以是網絡形態。”孫星希望,工業博物館能夠擁有自己的特色,不應簡單陳列,也不應全部都是體驗,而是既要回顧歷史,也要展現當代,甚至能夠展望未來,運用新技術、新理念、新模式打造新型工業博物館。
孫星表示,要圍繞工業博物館形成良好的產業生態鏈。特別是在開發利用一些規模較大的工業遺產過程中,建議除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之外,還要鼓勵建設孵化器,并植入產業功能,使其具有一定的產業帶動能力,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將工業文化元素融入知識經濟新業態
今年1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發布了12條工業旅游線路,涵蓋工業旅游示范點、工業遺址、工業博物館、產業園區等多種工業旅游資源,串聯了首鋼工業遺址公園、798藝術區、北京汽車博物館等眾多特色旅游點。
近一段時間以來,工業旅游在很多地方悄然走紅。但也有游客反映,一些工業旅游比較單調,主要是參觀老廠房、老物件,缺乏新意和趣味。專家表示,目前我國工業旅游尚未形成成熟的體系,各地發展也不夠均衡。
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教授馬曉龍認為,工業旅游不是簡單地參觀工業遺產,工業旅游的規劃設計方式不能過于粗暴,而是要在保護工業遺產的基礎上,根據資源的屬性和市場需求特征,借助工業遺產提供的舞臺和場所,進行參與性業態設計、文化創意產業植入、高新技術利用和相關活動策劃。
工業遺產除了物質形態還有精神形態,具有區別于其他自然文化遺存的特殊性,應突出強調其保護方式的靈活性,寓保護于利用之中,讓工業文化融入群眾生活,真正實現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我們完全可以把工業遺產變成城市的地標、亮麗的名片、網紅打卡地。”孫星建議,發展以工業遺產為載體的工業旅游、研學旅行,形成生產、旅游、教育、休閑一體化的工業文化體驗新模式。比如,我們正在推動工業文化研學,并已經形成了評估標準,主要目的是讓廣大中小學生能夠參觀體驗汽車、航空、船舶、機器人等工業生產的場所或工業博物館,讓他們盡早接觸工業、培養興趣,這對未來的職業選擇大有裨益。
此外,孫星認為,要不斷豐富產品的文化內涵,將工業文化元素融入知識經濟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和消費服務中,利用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發展工業創意產業,打造知識經濟新業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工業遺產是人們的情感記憶和精神家園,是一個區域文脈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孫星說,未來,希望能夠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讓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有法可依、有據可循,也希望政府能夠進行更好引導,有更多資金來支持工業遺產保護利用,使其成為城市的一個重要功能,打造一批集城市記憶、知識傳播、創意文化、休閑體驗于一體的“生活秀帶”,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為老工業城市高質量發展增添新的動力。
*本文來源:光明日報,作者:劉坤,原標題:《工業遺產如何變為城市“生活秀帶”》